APP下载

探秘“生活作文”的写作思维

2020-02-24杨宏国

语文天地 2020年28期
关键词:体裁生活化中心

杨宏国

最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有这样一个趋势:逐渐从单一的“书院式”作文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化”作文,也就是说,考生的作文越来越贴近生活,通过描写生活来认识生活。古人说:“知世故不世故。”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转变,毕竟离开生活,考生的作文往往就成了“闭门造车”的笑话。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也可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作文正逐渐被时代抛弃。”

今天,有些学生正因为缺少对多彩生活的直接经历和深入思考,对现实认识单一,导致他们“耐挫力”降低,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我倡导生活作文,希望学生从关心自己开始,多关注他人,多感悟生活,用生活教给我们的道理去引领自己,从而教化他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鉴于此,生活作文的写作思维需要从以下几点去展开。

一、中心生活化,把精深的思想融入微小的视角

中心生活化就是既要求作文的中心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去提炼,也能把对世界的认识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这样的文章才能够说服阅卷老师,指导他人,实现“文以载道”。例如: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就把“生与死”这个宏大的中心话题融入到了“血液病”患者细微的现实生活中来,用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它。这样艺术地变换以后,既接地气,又震撼人心。影片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技巧,首先触动了普通人的内心,最后也带动了政府的医疗改革,这部电影其实可以说是生活化作文很好的范例。如果把电影的名称改为《人为什么活着》,恐怕就没有如此好的观影效应和生动的表达了。作文中心生活化,需要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把作品的中心意思记录下来,认真体会学习,融会贯通,逐步变成自己作文的中心,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进化。

二是面对现实的生活,我们要学会思考。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相对平淡的,需要用我们的眼光和智慧,通过思考把她串联起来,提炼出独特的“中心”来,这是一种中心提炼。“我思故我在”,用思考拓展生活的厚度,用思考延伸作文的深度。

三是中心求异法。在写作“思潮”的一次又一次涌动中,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思考再往前走一小步;我们也可以在前人或者别人的思想下,再往前走一小步。中心既是对生活的概括,又是有“新意”的,所以,中心生活化不是对生活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生活的指导和创新。

二、素材生活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包融并收

苏童有一篇《水缸里的文学》,这篇文章把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展示了出来: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现实世界就是学生能够经历、听到、感受的现实生活;虚幻世界通常是学生听闻、阅读到的文本生活。用这样的方式记叙生活,那么,所有的生活素材就都可以入文了。我们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就是要用生活的细节感染人。我们鼓励阅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认识相互比较、质疑,从而拓展学生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更加合理。其实,“生活处处是素材”,只要文章的中心需要,我们就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素材生活化就是告诉考生:

第一,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素材来源于我们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是间接的生活经验;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是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对素材的认知要贴近生活。除了事实胜于雄辩之外,还有两点:一是借助经典的典型性,增强说服力;一是用好“凡人凡语”,让普通人产生伟大的力量。

素材的表达风格要满足阅卷老师的审美需求,契合读者的阅读口味和兴趣。这一点很重要,高分作文必须要关注“读者意识”。

第三,素材要有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其承载的内容,我们的素材要有这个“时代性”的意识,力求写出新颖,写出个性。

三、说理生活化,用大家都能“共鸣”的方式表达

作文其实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对世界的情感和认识的工具,而且这个认识最好要被读者所接受,所以,说理的方式就非常重要。作者与读者彼此之间对同一个世界的认知需要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于是,生活化的说理方式最容易被彼此接受。就拿《拿来主义》来说,鲁迅运用了传统说理方式的“对比论证”,用“驳论”开篇,再加上“大宅子”、“孱头”等一系列的分层说理、比喻说理,这些贴近生活的“比喻”让读者很快就能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说理方式很容易掌握:首先,借助生活中的“具象”形象地说理;其次,通过正反对比,清晰地阐明文章的中心;最后,运用分层表达,循序渐进。

再看老舍的《想北平》,就是有节奏地描写北平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候、生活情趣等方面的好处,凸显了北平的美。这种说理的技巧就是:夹叙夹议,还带点抒情,围绕生活,经过作者的加工,宛如我们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可见,说理生活化很容易引起作者和读者的“共鸣”,这又要说到“读者意识”了。在写作时,考生必须要有对象意识,就是自己文章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只不过在写作时,这是一种“隐在读者”。

四、体裁生活化,用合适的形式承载合理的内容

有些学生写作时把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认为体裁上的创新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脱离现实生活和高考阅卷要求。高考作文的阅卷标准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文。相反,只追求创新,完全不顾及阅卷老师的感受的体裁,并不能为自己获得好评。2018级江苏省有一位考生的作文叫《语言的秘密》,就是借助《穆斯林的葬礼》描写的一个场景,由此及彼地联系生活,创作了一篇规范的议论性散文,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得到理想的分数。

关于体裁,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不标新立异,规范成文。文体规范和审题规范是考场作文的两条“生命线”,换句话说,是两条红线,不可触碰。任何离开文章内容的所谓的体裁创新,都是本末倒置,是要不得的。

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文章的体裁需要学习和模仿,尤其可以从经典那里汲取经验,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是文质兼美,形式和内容统一。文章的题材选择、语言表达、说理方式等形式上的要求,根本上都是围绕文章内容来确定的。形式体裁对文章的内容就是起一种促进作用,离开了文章的思想情感,表情达意的形式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生活本身是千变万化的,她教给我们的道理不计其数,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与总结,生活作文不是限制作文的范围,而是拓展作文的范围和写作的思路。用生活引领作文,再用作文指导生活。

猜你喜欢

体裁生活化中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体裁混合研究刍议: 冲突与融合*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