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名文化的视角看杭州城市之发展

2020-02-23

上海商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西湖杭州景观

汪 波 胡 燕

西湖妙境天成,冠绝宇内,但自唐以前,未尝见诸题咏,知者殆鲜。白居易守杭,酷爱湖山,眈呢云树,新词艳曲,叠出不穷,其《湖上春行》、《春题湖上》、《余杭形胜》诸诗,已曲尽风物之胜。既去任,犹不胜回恋,有《留别天竺灵隐》、《留别西湖》、《思杭州旧游》、《忆杭州海花》、《答客问杭州》等篇。乐天在当时,诗名震撼一世,西湖经其品题,声价自必十倍。

盖自此而后,西湖遂为世人所周知,杭州遂为四方文士胜流好游赏者所麇集。其后北宋熙宁、元祐中苏轼又以第一流诗人两任杭州,篇什之丰,过于乐天。前人每谓“杭州巨美,自白、苏而益彰”。洵属知言。

唐代以降,杭州城市的发展,实与西湖的开发须臾不可分。如中唐名臣李泌治杭,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居民的饮水问题,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筑堤建闸,疏浚六井河道,以治理杭州水系为突破口,让杭州成为恩泽四邻、照耀四方的“东南名郡”,“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如画卷般在眼前展现。

1.西湖山水等景观地名的大量涌现——唐代

伴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地名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该时期涌现的地名,以山水地名居多,后逐步演化形成景观地名。

如西湖周边有灵隐、飞来峰、冷泉亭、北高峰、孤山、断桥、白沙堤、望湖亭、苏小小墓、葛林、龙井、虎跑、玉泉等。凤凰山麓有虚白堂、因岩亭、高斋、清辉楼、忘筌亭、南亭、西园、望海楼、望江楼等亭园。青山(今吴山)一带有伍公庙、万松岭等。

钱塘江边有樟亭驿,定山风山洞等。今萧山区境内有苎萝山、祗园寺、越王台、西陵古驿楼等。余杭区辖境内有径山,径山禅寺为中华“五寺十刹”之一;大涤山天柱观,后名洞宵宫,为天下宫观之首;临平山也为著名佳景。

另外,自唐代李泌开凿六井后,井成了杭城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至今杭州许多地名依然保留了为数不少的与井相关的地名,如百井坊巷、大井巷、柳翠井巷、义井巷、袁井巷、饮马井巷、白井儿头等。

由于唐朝诗词的兴盛,曾游历过杭州的著名诗人也为数不少,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留下的赞美西湖的名句,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以景名、景借诗传,杭州西湖也因这些诗词而扬名四海。

北宋元丰二年(1079),名僧辩才从印度天竺灵隐寺移居到圣院,同时将原本产于天竺的茶树带到了风篁岭,并逐渐将茶树种植之风传递到区域中。辩才和同时代的苏轼、秦观等文人喜好品茗,直接推动了苏杭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杭州龙井“茶禅文化”的传承。

北宋时期著名的“隐逸文化”代表人物林逋(967-1028)死后埋葬在西湖的孤山。其墓地逐渐成为后世文化人的追寻纪念的地方。“隐逸文化”的景观要素进而形成。

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轼疏浚西湖筑堤,西湖的著名景观“苏堤”筑成,与此同时,于苏堤堤岸夹道植种桃、杨柳、秋芙蓉等树种,形成“桃柳相间”的植物景观。

2.南宋成型阶段(12-13世纪)

南宋(1127-1279)建都临安(杭州),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接推动了西湖景观的发展与建设。从13世纪“西湖十景”系列景观中可以发现,该系列景观的设计、文化内涵和演变等都是一脉相成的,具有典型的中国江南文化景观设计风格。

南宋(1127-1279)都城临安城(今杭州)的西城墙紧邻西湖,加上西湖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此间的历史空间特征异常显著。

约成书于1239年的《方舆胜览》中,明确地将西湖的十个景点纳入了书中。从此开启了南宋文人诗词画作之路,将西湖作为该文化现象的核心。此期,西湖经多次疏浚而保持了优美的景观环境,吸引了大批文化精英汇聚于此,引发了大量优秀的吟咏和描绘西湖景观的文学和书画作品,西湖景观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家园功能自此被开掘和发扬至高峰。

同期,杭州佛教大兴,佛教寺院增至480余所。灵隐寺、净慈寺、中天竺等禅宗寺院被列入国家禅林宫寺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五山十刹”。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朝廷在西湖畔为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建墓,西湖景观的文化内涵中增加了“忠孝文化传统”内容。

南宋期间(12-13世纪),西湖周边寺院种茶、产茶之风日盛,史载资料有“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垂云茶”等四大名茶。

3.元代维系阶段(13-14世纪)

元代(1271-1368年),蒙古统治者视西湖为祸国尤物,对之“废而不治”。西湖因缺少疏浚和景观建设,淤塞严重。在此背景下,西湖景观依然发挥着精神家园的作用,成为文化人寄托复杂的思想感情、享受精神审美的场所。

4.明代复兴阶段(14-17世纪)

明代(1368-1644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备了浓郁的“唐宋文化”特点。已经成型的西湖景点也备受明代文人的关注和热爱,系列诗词文化活动盛行。同时,对于西湖景观的设计与对应的文化内涵阐述等都恢复到了之前的状况。在明代西湖修建的三潭、小瀛洲、湖心亭、锦带桥等成为标志性景点。

16-17世纪,修筑了小瀛洲、湖心亭。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杨万里在小瀛洲南复建三塔,恢复了宋“三潭”景观。

西湖龙井茶受皇室重视,制作工艺团茶变革发展为散茶,茶园面积迅速扩大。

明代西湖景观和西湖文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艺爱好者,出现了与西湖相关的文化作品和民间传说。对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5.清代鼎盛时期(17-19世纪)

清代(1644-1911),杭州成为浙江的盛会城市,康乾等多位皇帝游览西湖,加快了西湖和周边寺庙文化的发展。从此,西湖文化进入全盛时期,不少景观得到了皇家钦定。

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将淤泥在小瀛洲北面堆砌成岛,后人称为阮公墩。至此西湖“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形成。

1784年,由乾隆皇帝钦定,在孤山行宫建文澜阁,用以存放四库全书。这是对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文章荟萃的杭州及浙江“人文渊薮”的认可和激励。文澜阁成为西湖一带凸显儒家文化重文、重学传统的代表性史迹。

此期,随着茶文化的兴盛,龙井茶不仅入贡,还成为朝廷对大臣的赏赐品。

大批宫廷、民间画家与文人形成新一轮的西湖艺术创作高峰。

6.近现代振兴阶段(20-21世纪)

近现代(20-21世纪),西湖被认定为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西湖文化,西湖文化对应的景观和经典也得到了保护与发展。

清末明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湖经历了近代化过程,西湖周边建造了大批富有特色的别墅和园林建筑,西湖的景观设计活动依然持续不断。

1912-1922年,修建环湖马路,城湖之间的城墙彻底被拆除,城湖空间连通。

1928年后经过历年不断修缮,重点修复十景御碑亭,初步形成了今天的景观格局。

1949年后,西湖景观作为文物古迹得到正式的保护。1982年,西湖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第29处文化遗产。

西湖作为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展示杭州、浙江和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窗口。疫情后亚运前,杭州迎来新一轮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国内外的关注,在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双重叠加下,充分利用天生丽质的城市意象和文化风情,发掘和传播好西湖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东方美学精髓,让杭州这座连续13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续写新时代的美丽传奇。

猜你喜欢

西湖杭州景观
杭州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