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描写之巧用动词》教学设计

2020-02-23田飞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板书细节动作

◎田飞虎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意义;

2.学会捕捉生活细节,掌握动作描写的三种方法;

3.能够巧用动词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和名著片段写法的借鉴,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方法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领会提炼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想】

1.讲什么。本课是统编版教材七下第三单元写作专题《抓住细节》,专题中内容知识点比较多,但陈述简略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很难——当然也不必要在一节课逐一去讲解去训练,故本着“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理念,本专题可以设置两到三节课,本节课只讲其中一个内容——动作描写的方法。

2.如何讲。作文指导既要理论方法,更要通过实践。但限于初一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能力,不宜有过多的理论阐释,重在运用中指导。因此,本节课从学情视角出发,基于学生平时习作中的突出问题(叙述空洞、不善描写等),通过精选课文和名著的片段示例分析,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中动作描写的精妙,初步掌握并能运用细节描写中动作描写的方法。

3.教学流程。根据精致教学课堂“三环五步”的要求,本节课采用“三步走”渐进式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步:析问题,定方向——以病文为靶子,明确训练目标;

第二步:搭支架,找方法——以课文为例子,领悟升格方法;

第三步:试牛刀,验成效——以训练为路子,检验学习效果。

4.理论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方法的掌握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精选课文和名著文段,指导学生按照训练要求提前做好评点,以备小组交流,使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意义有着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当堂训练并选摘几段学生习作供大家鉴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检验学生对写作方法掌握的情况。

活动一:析问题,定方向

一、导入反馈

在记叙文的写作当中,我们常说某一篇文章写得好或不好,那么好与不好的标准或理由是什么呢?

看《自读设计》中“预习反馈”两组问题(PPT):分析比较下面两组文段的优劣,并举例说明理由。

抽查小组代表回答。(投影学生预习答题情况)

①我上初一了,正在长身体的阶段,老师让我们每天带点儿东西,当课间餐。我本来打算买个面包就够了,可妈妈每天都坚持给我做一份儿点心带去。她说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没有营养。这也迫使妈妈每天五点多就起来为我奔波操劳。岁月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不经意的皱痕。(李同学《无微不至的关心》)

②有一次晚上,我生病了,妈妈十分紧张。但妈妈淋着雨将我送到了医院,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妈妈和我才回到家。但是,妈妈一上床就睡着了。(杨同学《母爱》)

第二组:

①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回忆鲁迅先生》)

②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混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拚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骆驼祥子》)

提示:第一组两段文字都是写母爱,但干巴巴的,叙述空洞,虽然是写事,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给人印象平平,没有感染力。这也是我们写作中常见的毛病。

第二组写得生动传神。尤其是加点的词语精准、细致、生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第①段,“抓起”“一扣”“伸出去”等连续几个动词,写出鲁迅先生动作之“轻捷”、快,表现了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第②段,“撩袍拖带”“手有点哆嗦”等一系列动作,还有人物语言,把杨太太这个吝啬、虚伪的小市民形象立于纸面。

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采取银行托收方式,社保机构与各类商业银行签订托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协议,签约银行从参保人员银行账户中按户托收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并转存到社保机构指定的专用户头。在校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缴费,由所在学校托收代缴;或通过与银行签约从在校学生银行账户中托收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师:以上文段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运用了细节描写(板书标题)。那什么是细节描写?

师:请翻开课本P71 页,看开头有一句话(生齐读):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PPT):细节描写的核心是一个“细”字,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地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所以,著名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板书)

由此可见,写作启示(PPT):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任是无情也动人!

师:细节描写的分类(PPT)

根据表现的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

师:细节描写分以上几种,但用得最多的是动作描写——因此,我们今天先学习动作描写。

二、呈现目标

学习目标(PPT):(生齐读)

1.掌握动作描写的三种方法;

2.能够巧用动词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师:动作描写的关键是巧用动词(板书标题)。俄罗斯文学的语言大师、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PPT)动词是生命力的状态,行为、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反映,因此,捕捉人或物具有动感的行为、动作,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是文章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关键。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动作描写的技巧。

活动二:搭支架,找方法

三、自学讨论

师:下面我从课文中选摘三段(组)文字,请大家注意体会,按照要求分析动词使用的特点,并由此归纳出动词使用的方法技巧。

师:让学生分别对三段(组)文字思考、讨论;然后抽查展示(小组代表),其它组评点补充。

说明:学生不容易按照老师预设的思路和想法归纳出动词使用的三种方法,很多人受教材内容的影响写成“真实”“典型”“生动”,但这三点是对细节描写的注意事项,而不是动词使用的方法。因此,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辨析三个语段动词呈现的不同特点,从而归纳出巧用动词的方法。

文段一(PPT):给下面文段的横线上选择恰当的动词,并说出理由。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 站)在雾里,父亲的头发上像是___(洒/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很艰难地___(挑/ 挂)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台阶》)

提示:分别为“浮”(有动感,生动)、“飘”(写出了雨的细、密特点)、“挑”(拟人,写出了父亲的劳累艰辛)等合适。

师:这段文字的特点是近义词(板书)的选择。同一个动作,有许多词(近义词)可以表现,这时候就需要精心选择,结合语境选用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古人谓之“炼字”,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王禹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立”等都是典型例子。

归纳方法一:锤炼动词,捕捉瞬间(板书)

文段二(PPT):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优劣,体会加点词的作用,并说出理由。

①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②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提示:第一段文字太简略;第二段文字描写很细致,很有层次,尤其是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的使用,不仅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表现了儿童的兴奋与快乐。

师:第②段文字是记一件事(雪地抓鸟),其特点是连续运用了许多动词(板书)。更多的时候,写一个动作可能持续的时间很短暂,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把这个动作分解,用一连串动词,将动作过程延长,用文字细致描写,这就好比电视直播篮球比赛,须借助慢镜头放大、回放,才能品味欣赏到大力扣篮的力量与激情。

归纳方法二:分解动作,延长过程(板书)

文段三(PPT):读下面文字,去掉画线词语,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台阶》)

提示:“连忙”修饰“抢”,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紧张、关心,“粗暴地一把”修饰“推开”体现了父亲的自尊,爱面子。

师:这段文字的特点是动作前面都有限制修饰(板书)。为了把动作写得更传神,更生动,更有意味,有时还必须对动作进行必要的修饰或限制,即在动词前加上修饰成分,这样写出来的人才更真实生动,能更好地突显人物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比较修饰语去留效果)

归纳方法三:添加修饰,真实生动 (板书)

师:当然,在写作实际中,这三种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在一起的,不能绝然分开,比如第一种方法“锤炼字词”,其它两种方法同样适用。

技法总结:(教师相机板书,生齐读)

方法一:锤炼动词,耐人寻味

方法二:分解动作,延长过程 综合运用

方法三:添加修饰,真实生动

活动三:试牛刀,验成效

四、当堂检测

师:运用上面归纳出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完成后小组推选最佳的作品展示。

题目(PPT):以“母爱(父爱)”为话题,写一件事或一个片段。

要求:①锤炼动词;②突出人物形象或者心情;③100 字左右;④10 分钟完成。

五、展示提升

1.学生完成后小组交流分享并推荐一篇佳作,老师随机选出其中四个小组的习作,再从全班随机抽出一篇进行展示,学生点评,教师随机点拨。

2.总结延伸:

师:我们上面学习了细节描写之动词运用的方法技巧,是否就能写出富有个性特征的“这一个”呢?(生:不一定!)是的,因为这些只是技巧,有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的方法掌握得再好,但你脑子里没有“米”(材料)还是无能为力的。那么,这个“米”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所以,“方法”运用之“巧”其根本在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且坚持训练。莫柏桑在初学作文时,他的老师福楼拜教他如何写人:同时观察十个车夫的动作,作十篇文章把他们写出来,每篇限一百字。莫泊桑经过一番训练之后,文思大进,后来常常举以教人。这也是我们每个同学要学习的。有道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只有做到这样,老师教给你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你的笔下才能生花。

而且我还想告诉大家,细节(描写)决定作文的好坏,细节也决定人生的成败。“真正的作文是一种生命化的行为。”(管建刚)通过作文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一定会感受到生活馈赠给你的无穷乐趣与惊喜!

板书:留心观察,坚持训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六、课后作业

1.将课堂片段描写修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2.阅读下段材料:

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2.不少于600 字。

附录:学生课堂片段训练佳作示例

①母亲(生病了)咳嗽的时候生怕吵到我,用手捂住嘴巴,时不时往门外看。(李建葶)

——精准动词,捕捉瞬间。

②小时候,我最喜欢看母亲叠衣服了,感觉母亲的手可神了:只见她拿起一件衣服,双手在空中舞动,划过一条弧线,停顿,两只袖子一对折,把衣服一抻,再一折,灵动的手指指挥着衣服变成一个完美的长方形,放在一旁;再去拿下一件,再折,再放好又拿……(梁倩《妈妈的爱》)

——分解动作。一系列动作细致描绘了母亲叠衣服的“神奇”过程,并通过母亲动作的娴熟与优雅的描写,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对家的爱。

③我(睡着)微微睁开眼,眼前滑稽的场景让我惊呆:只见平时大大咧咧的父亲,轻轻地把拖鞋脱了,小心翼翼踮起脚尖,生怕发出一丝儿声响;接着又屏住呼吸地推开我的房门,悄然无声地拉开衣柜,取出衣服,又踮起脚,没有一丝声响地出去了……(何俊贤《踮脚的父爱》)

——用词准确,并在动词前加修饰限制。细致描写出父亲为不影响“我”休息的举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后记:

这是一节在全市精致教学开放日上的展示课,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精致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明确、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精巧有效”,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这三条。

首先,看教学目标的拟定,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做到有的放矢,是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多数是骗人的”(王荣生),“玩虚的”(如动辄“三维目标”),作文教学尤其突出。教学目标的拟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二是学生。大多数教师是依据教材单元知识的内容而定,由于教材的讲解也很简单,因此,往往教学目标也很模糊。教学目标除了教材的系统要求,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以学定教”。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应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技巧运用水平上”(周华章、冯善亮),因此,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较好的体现了“精准明确”。

其次,看如何组织教学,即“如何教”的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方法。前者指要教哪些内容,后者指如何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余荣生教授说:“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有三条:一条是想教什么,一条是教了什么,一条是两者结合的情况。”但现实情况是,初中教学的写作教学可操作性差,“大多数教师只是笼统地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抽象地讲授写作技巧的陈述性知识,缺乏对‘怎么办’之类的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周华章、冯善亮)所以,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目的”(邓彤《写作目的:亟待开发的任务写作资源》)。这个“支架”要从课文中找,要从实践中来。这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自觉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王荣生),“大巧似拙”于无形,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精当合理”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精巧有效”的。

最后,当然是看课堂效果。程红兵老师说得好,教师教得怎么样,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学习的幸福度三个层面去考察。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展示点评,争相踊跃;从当堂展示的片段训练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动作描写的三种方法。最后,老师不忘告诉学生“真正的作文是一种生命化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写作不只是“技巧性”的小事,还是关乎生命成长的大事,“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这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的有机体现。

另外,课堂的一些细节处理也很精到。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如在“展示提升”环节,限于时间关系,只能推荐部分展示,而小组推荐的肯定是比较好的,但只是看“好的”不能反映全面的情况,于是老师还“从全班随机抽查一篇进行展示”,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实际上,这个生成性的环节,发现了预设所没有的问题,成了这节课的又一精彩之处。

猜你喜欢

板书细节动作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动作描写要具体
细节取胜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