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语文古代诗词篇目人文性体现

2020-02-23杜楚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古诗词

◎杜楚玉

对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巢宗祺先生曾这样解释:“‘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2017 版的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这样要求:“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根据2017 版的新课标重新修订的2019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其是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又是如何体现人文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

一、范文中的人文性

范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选择对于课标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择来自不同时代的八首著名诗词作为教学范文。这些诗词均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感,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一)语言对人文性的传递

人文性源于语言的文化性。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古代诗词正是通过作者精妙的语言,向世人传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第三单元中作者选择的《短歌行》《归田园居》《登高》在语言格式上,分别是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律诗。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盛行于西周以《诗经》为主要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有青铜器之美。自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社会下层,无论是娱乐场所还是祭祀场所,四言诗都是最流行的诗体。曹操的《短歌行》继承了《诗经》遗风,在当时四言诗衰微的时代是少有的佳作。五言诗成熟于东汉末年,它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能够更灵活细致的抒情、叙事。在音节上,五言诗奇偶相配,更富于音乐美。因此,五言诗更适应汉代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以平淡古朴的语言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堪称五言诗的佳作。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它起源于南朝,至中唐杜甫时彻底成熟。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实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七言律诗中。

教材选择这三首语言格式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诗歌,让学生在寻常的诗歌学习背后,对语言格式进行探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同时了解了诗歌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区别。

(二)丰富的人文情感

古代诗歌一直将抒情作为主要特征。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并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作为诗歌的根本。新教材第三单元选编的古诗词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学生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这些诗歌各有特色,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曹操的《短歌行》在单元一开篇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抒发了自己希望一统天下的壮志。这里教师除了讲解作者使用典故抒发自己豪情之外,更重要的要让学生体会曹操作诗时内心的豪迈波澜。可以借助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在自己诵读,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也可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后,结合当今的社会让学生讨论自己理想志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能量的理想。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则抒发自己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正是朝气的高中生在初读这首诗歌会对陶渊明的思想产生不解,教师如果能通过诗歌细读为学生展现陶渊明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学生也会对作者蕴含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理解。在该单元中编者还选取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三首宋词,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三首词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除了体会诗歌中豪迈和委婉的情感,也要体会豪放和婉约带来的不同美。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审美情趣”,这一单元的诗词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审美上都能达到这一要求。

二、教材助读的人文性

教材的助读系统是与教材范文有关的资料,其包括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下注释,课文插图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有据可依。鉴于助读系统的这些优点,教材中的助读资料如果能正确应用,也可以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一)文字型助读资料

第三单元中文字型助读内容主要包括单元导读、课下注释以及课后学习提示。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的助读资料内容明显增多。其中,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要求来设置以期协助范文增强人文性。

新教材的课前导读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从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正是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课标对学生人文性的要求。不同于课前导读对学生的要求,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范文的资料。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无法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情况。尤其是在课前预习或者自读课文的学习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长篇诗歌。学习提示中诗歌的介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文字性的助读资料具有内容涵盖广泛,学生利用简单、直接等特点。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资料。在语文课堂上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高效利用助读系统能实现课标对于人文性的要求。

(二)图片型助读资料

图片型助读资料一般指教材中的插图。在教材中优秀的插图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试图带领学生进入诗人营造的情境,但学生却很难进入到情况。这时候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提供一副与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就能使学生对诗歌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使语文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教材第三单元的《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三篇诗文中都出现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插图。《琵琶行》画了一个船中独坐的歌女,《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苏轼面对赤壁时的图画,《声声慢》中则是李清照独坐写诗的情景。这三幅图画虽是虚构而画,但每幅画所营造出的意境都与作者在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学生诗画结合,对于诗歌情感就能产生更深刻的领悟。

诗画结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运用于语文教材中则是更便利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但是课程的人文性又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巧妙设置的助读教材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也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人文性。

三、诗词篇目人文性未来展望

高中教材中优秀的古代诗词篇目,传递了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展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但是,诗词篇目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往往出现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情况。由于此种情况,高中诗词篇目的教学要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还需未来进一步的努力。

(一)师生共同努力

在教学中从古诗词中挖掘其中人文内涵,并理解接受其内涵这项工作并不是教师一人完成的。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和情感,也需要学生主动挖掘接受其中的人文性。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完整的文本细读。教师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在上课时才能更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但在现实的教学中部分老师过分依赖教师用书等工具书,在上课时并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过分依赖教学用书,对于课文没有自己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的问题时,教师会出现无法做出合理解答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不仅会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损伤,也会使学生丧失思考的兴趣。因此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对范文进行深入而细致的了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钻研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比赛。例如课堂上简单的飞花令,或是诗词接龙比赛,这样可以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也可利用互联网,布置一些网上查阅资料、网上搜索视频等作业,让学生借助经常使用的互联网学习古诗词。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深入研习古代诗词。

(二)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性质的探索经历了思想性、工具性、思想性与工具性并重等一系列认识的更迭。现在确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是鉴于以往语文课程的问题提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首先,要将两者处于同等的地位。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写作手法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重视对文本内涵、意境的深入解读。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只有掌握了诗词表层意义、写作手法、历史背景等工具性的知识,才能进行深层的人文精神的体验与感悟。没有工具性的积累,也无法产生人文性的飞跃。同时,人文性也是工具性的升华。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简单停留于历史背景、写作手法的学习将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人文性的探究,古诗词的教学才能做到升华,对学生产生作用。

总而言之,新教材古诗词篇目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合理利用。教材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古诗词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