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个性化阅读及其指导

2020-02-23周安全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中生个性化初中语文

◎周安全

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初中生应学会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享受到阅读文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才能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传统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已经不能追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作为新引进的教学观念,个性化阅读在众多初中学校开始陆续实施。个性化阅读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是阅读教学上的引路人,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追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不被动摇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个性化阅读及其意义

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根据每一个初中生定制其所需要的、感兴趣的、比较关注的阅读内容,而这些内容必须是要以初中生阅读兴趣为基本,每个初中生的喜好不同,自然推荐的阅读内容也不尽相同。个性化阅读主要是指阅读者与阅读的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交流,初中生通过对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情感沟通体验,感悟理解,和评价等客观活动[1]。

个性化阅读教学既弥补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缺陷,同时也培养了初中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了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初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初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知识与阅读理论,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真正帮助了初中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从而促进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分析

1.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初中学生只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阅读文章,才能更好地走近阅读文本,准确真实地把握阅读文本的情感。文章就像是一座桥,在桥的一头是作者本人,在桥的另一头便是拿着书本的读者,通过这座桥有效便利地增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2]。在阅读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揣度,认真品读文本所赋有的深层意义。

在《木兰诗》一课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鉴于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阅读时候更需要花些时间去翻译,文言文本就晦涩难懂,如果老师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过少,大多数初中生以囫囵吞枣的形式阅读,学生能理解木兰为什么身为一名女子还要要替父从军?能懂得为什么古代女子不能行军打仗?如果学生不懂木兰作为一个女子代父从军所付出的诸多艰辛,又如何能理解木兰的孝顺、勇敢以及智慧?而此时如果老师一味去灌输老师自己的理解,学生们也只能是机械记忆,似懂非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所以要想学生在阅读中真正有所得,就需要学生去花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努力建构想象。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2.要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不同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意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课堂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认真仔细分析文本中所带来的意义和感悟,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拨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对于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穿着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游街,但当时的老百姓却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学生也往往会畏惧老师的权威,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发言,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受制于学习的奴隶。就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创新处加以表扬,不足处给以鼓励与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个性化的阅读才是有意与有效。

3.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

对于同一篇阅读文本来说,老师和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文本去探知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由于老师和学生对生活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不相同;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同时,老师和学生都是由同一篇文本联系起来,老师启发学生加深对阅读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学生又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带给老师启发,从而达到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状态。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理解,老师可能会根据生活的感知,季节的变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等方面来理解,而学生可能会根据春天到了可以玩什么游戏来对文章进行映照。只有当学生切实从自身角度出发,带着自己的感知能力去阅读,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春”是什么样的。培养初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感知、体验、理解能力,学生们才能形成一种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里面的写到春雨,主要是写春天的雨小,这时可以引入这样的一个诗句,“春天的雨很小,我不知道出门需不需要带雨伞”,从这句具体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明白春雨的细小程度,尤其,学生的感知能力会进一步提升。

三、老师引导方法分析

1.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老师要关注初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初中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分析与理解。

传统模式下的阅读老师一味地输出自己的思想,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学生们在座位上飞快地记,一堂课下来,学生感到似乎学到了不少东西,可又感到似乎什么也没学到。没有融入自身体验的学习必定是低效的。老师要摆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引导初中生独立阅读,发散初中生的阅读思维。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能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温晴”的热爱,不懂得为何老舍会称冬天的济南是个“宝地”。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美则美矣,却也并没有太出奇的地方啊。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心里应该有很多猜测。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随后再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老舍曾久居多雾的伦敦,自然是很不习惯,现在他突然遇到了像济南这样通透温暖的冬天,其喜悦自然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去阅读文中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自然会感同身受。将自己所理解的作者感情和同学们、老师一起分享,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才能促进学习的进步。这就改变了老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只有观念的改变,教学的效果才会提升。

2.要因材施教,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阅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限制,其生理、心理,以及思维方式明显不同,对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也不尽相同。有的初中生喜欢泰戈尔的散文诗,有的喜欢冰心的小诗,有的喜欢李白、马致远这种传统古诗词曲,有的会喜欢蒲松龄这种志怪故事。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根据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初中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进一步带动初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具体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上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方法上要更加适切于学生。

3.要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

个性化语文阅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初中语文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张扬个性,点燃起初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德国一个知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激励学生的主动性、鼓舞学生主动阅读。初中语文课堂实施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老师要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好的阅读兴趣,良好的氛围就可以进一步加强,这样进入良性化的教学运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真正能够得到保证。

在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下,老师要着重培养初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提高对学生个人体验的重视程度,个性化阅读教学成果才会显著。语文老师也要加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指导的改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空间,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阅读的进一步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推动社会与时代进步的人。

猜你喜欢

初中生个性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