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若干思考

2020-02-23周明钧

市场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

周明钧

(广西社会科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点多面广程度深。到2019年,广西仍有20个深度贫困县(4个极度贫困县)、30个深度贫困乡镇、1490个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的“最硬骨头”和最后堡垒,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过促进农民就业、发展乡村产业、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多措并举推动贫困地区增收脱贫,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夯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基础,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一、多措并举,推动贫困地区增收脱贫

(一)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脱贫

1.实施多层面促进就业创业行动,拓宽就业致富渠道

第一,加强与珠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对接联系,继续实施“春风行动”,多形式对口开展专场就业指导活动,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工种种类和岗位容量,逐步增加职业种类,提升岗位层次,专线定点输送,有效搭建企业用工需求、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接平台,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向珠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定向定点转移就业,促进增收脱贫。

第二,依托广西“两区一带”、沿边经济开发区、滇桂黔产能合作区等大型工程、企业及项目,围绕其下游产业链及辅助后续岗位,配套开发一批劳动密集型、安置扶助型的产业车间及岗位,加强专业培训,专人指导,因人设岗,定岗带动,采取集中定点加工、定员扶贫车间等形式,定人定岗,落实到人,吸纳贫困地区群众参与开发生产,通过就业创业增收脱贫。

第三,对于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但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的贫困劳动力,多渠道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的定点帮扶,集中定点定向培训,教授技艺,配套岗位,扶助起步,向实体产业输出劳务,与中越边境地区双向劳务合作,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技术、参加一个产业项目岗位就业,带动贫困家庭增收脱贫。

2.开发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第一,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与本地环境和资源相匹配的时令农产品开发、乡村农家乐、跨境产能合作及边境贸易、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乡村物流及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拓展资源-产业-就业创业空间,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就地就近设置就业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农户参与开发经营,一企扶一村,一场带多户,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

第二,围绕本地环境资源特色,注重与乡村振兴规划相衔接,设计开发品牌农业、红色旅游、养生庭院、休闲庄园、美食山庄等“特、精、美”项目,培育发展农家民宿、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少数民族技艺创作等体验型嵌入式场所,配套开发参与互动融合的服务类项目及产品,鼓励引导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开发经营,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空间,多元化开发乡村资源促进增收脱贫。

第三,将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聚集运作,围绕本地“种、养、加、贸、游”等特色产业,推广“扶贫车间+增收脱贫”模式,培育发展“产业园区增设扶贫车间”、“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特色种养主题扶贫车间”、“来样加工+就地组装扶贫车间”、“休闲旅游+农家乐型车间”、“家庭手工作坊+就地加工装配+订单交易车间”、“电子商务交易车间”等,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实用灵活的参与扶持机制,建立多方接受的利益分配联结方案,鼓励将扶贫车间链条延伸到千家万户,吸引贫困农民就近就地在家门口参与生产加工经营,实现人人可参与、多方得受益、农民稳定增收脱贫的目的。

(二)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收脱贫

1.立足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集中开发一批资源优、价值高、能参与、可增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及示范园区,重点培育糖料蔗、热带水果、特色养殖、生态旅游、石漠化治理、生态环保开发等产业及企业,加大扶贫产业投入,保障资源供给,延伸产业链,注入科技因素,就地加工升值,提高产业品质和收益,采取“公司+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吸引千家万户进城入厂(场)参与生产经营,促进贫困劳动力增收脱贫。

2.挖掘贫困地区“名、优、特、稀”品牌内涵,注入现代市场需求要素,重点提升三江油茶、融安金桔、恭城月杮、罗城毛葡萄酒、环江菜牛、巴马香猪、大化黑山羊、西林沙糖桔、田阳芒果、靖西田七、凌云白毫茶、大新苦丁茶等“桂字号”地方品牌的品位和效益,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品牌拓展市场,通过粤桂扶贫协作渠道,主动与广东及珠三角巨大消费市场对接,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难题,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脱贫,形成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品牌、户户有项目、人人可参与的增收脱贫新格局。

(三)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增收脱贫

1.用足用活国家及地方部门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重点推动实施生态补偿补助政策,提高中央财政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比例,组织引导群众参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补偿、公益林植被恢复等项目建设,提高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补助标准;试点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彩票福利公益金定期定向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开发的政策;启动实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开发实施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提高小额扶贫贷款覆盖面;落实执行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政策;落实回迁返迁到中越边境0-3公里居住居民享受定期补贴的政策等,多层面借助政策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脱贫。

2.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特困救助、应补尽补、兜底供养的保障政策,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加强对农村长期卧床不起病人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落实到人,单人单保,确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孤寡老人、孤弃儿童等特殊群体救助福利政策,实现应养尽养;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试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全面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全程跟踪帮扶对象,提供精准管护服务,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切实帮助这部分特殊群体解决生存生活困难,统筹扶持其摆脱贫困,消除因困、因灾、因残、因病而致贫、返贫。

二、补上短板,夯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基础

(一)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1.统筹规划布局农村交通及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重点推进乡镇公路、相邻乡镇之间公路、乡镇通自然村公路、建制村之间联网公路等通达连接建设和重要交通节点公路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乡村公路网络“畅返不畅”和农村危桥改造整治工程,提级改造乡村道路,实现乡乡通二级(三级)路、乡镇至行政村通四级以上水泥(沥青)硬化路、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硬化路全覆盖;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完善县乡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善县乡村公路防护栏、标志标线等;升级改造乡村客运、货运物流场站,完善建设连结城乡的乡村物流节点、储运站点及网络,结合乡村电子商务供销网络,将物流节点及网络向村屯农户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交通网络通畅安全和物流节点网络运转顺畅的能力和水平。

2.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务实推进中小河流及支流、河岸防护治理,加强对农村病险危险水库的排查跟踪,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强化农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力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提升防洪排涝等级,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切实改善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加强对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节水工程等整治改造,重点推进桂中片区、小流域治理、石漠化地区地头水柜(池)等蓄水抗旱项目建设,提升抗旱防汛能力和水平,提高有效灌溉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开展对农村饮水安全普查备案,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巩固工程建设,强化提标扩面,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

3.加强对农村配电电网容量摸底、排查,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农村电网“扩容升级”改造建设,配套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满足中长期用电负荷发展要求,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即“两改一同价”),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大对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投入,纳入农村一事一议、电力扶贫配套项目、搬迁移民点后期扶持项目等,采取增点布密、增容扩面、梯次改造、全面提升等方式,对负荷密度低、用户分布范围较广、供电线路过长的偏远贫困地区,实施加装线路调压器、应用单相配电变压器、35千伏配电化等,增大农村供电电容负荷,提高用户端供电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设。

(二)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托乡村文化内涵和韵味,统筹推进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戏台)、宣传文化墙栏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兴建村级幼儿园、卫生室、护老院、农技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农家书屋内容,融入图书阅览、文化夜校、法律普及、就业技艺、信息共享的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村级影视演艺院(场),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收视覆盖面,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村级篮球场和配备健身活动器材,健全乡村体育基础设施,推动村级健身设施全覆盖。定期开展实用法律进村入户、科技种养传授免费培训、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培训以及传统优秀文化展演等农村公共服务活动,逐步提高覆盖率、参与率、受益率。

2.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共享网络升级改造,推动光纤进村入户,宽带网络高速接入,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构建“智慧乡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地区和主要交通廊道沿线信号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导入乡村网络资源优势和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优势及技术,构建与城镇、与乡村互联互通、全程全网的“高速网路”,因地制宜安装应用小型农田气候观测仪,规划建设科技兴农远程技术指导网络、农产品远程供销商务网络等,通过信息化技术促农增收、助农解困,建设智慧和谐乡村。

3.推进乡村新能源建设。坚持生态发展、绿色生活、节能消费理念,结合农村“三改”(改造厕所、改造厨房、改造养殖圈)工程,加强农村沼气池、节能厨房、节水厕所改造建设,推动农村新能源应用消费。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鼓励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以电代柴等清洁能源。结合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农村光伏发电、生物质燃料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风能、太阳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农村电气化建设,引导应用新能源照明、新能源加工、生物质燃料替代品,引导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提高农村新能源应用比例。

(三)加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1.集中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技术,配套建设农村沼气设施,统一纳入城镇垃圾、污水处理总体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小型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示范项目,推进沼气池协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建设乡村简易集中生活垃圾站、污水收集处理池,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化粪池(沼气池)+氧化池(塘)三级污水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生态小流域环境治理,重点对农村“池塘、水塘、溪流、沟渠”等修复整治,强化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2.统筹推进乡村村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治理,统一村容村貌、农房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规划设计,推行新建农房统一采用特色鲜明的规范实用图集建设,加强农房宅基地布局和特色风貌融合管控,集中对农村废旧住宅及养殖圈、废弃宅基地、废弃杂物间及其他闲置建设用地重新修复设计,保护和合理开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健全乡村卫生保洁制度,推进村屯绿化净化亮化,实现“一村一景、一屯一貌、一户一园”的乡村风貌,扭转村容村貌“脏、乱、差”乱象,建设“洁、齐、美”生态宜居家园。

3.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加工、生态生活,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灌溉、冬种绿肥、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和模式;积极探索“畜—沼—果(菜)”“粮—畜—肥—田(鱼)”等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和“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强化管控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使用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杜绝随意丢弃农膜、化肥、农药及其他残留废弃物,消除农村面源污染,整体推进生态村屯建设。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