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革命驱动下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演变特征与前景分析

2020-02-22杨建锋余韵马腾张翠光王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工业革命能源

杨建锋 余韵 马腾 张翠光 王泉

摘要 工业革命对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具有深刻的影响。基于美国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产业变革、能源与金属资源消费量变化,分析了工业革命驱动下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演变特征,研判了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与能源、金属资源需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美国前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为动力,但是经济增长所需的化石燃料消费增速不断下降,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增长与化石燃料消费增长逐渐脱钩;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金属进入工业经济,金属消费趋势出现分化。近年来,以信息技术深度与全面应用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或将推动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将随之发生变化。预计未来能源消费中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比例将不断增大,化石燃料比例将不断降低;稀有金属消费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传统大宗金属消费仍将在中高位波动。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我国可采取低碳与无碳并举的能源消费转型策略,加强化石能源清洁化技术和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研发;坚持构建国内国外金属资源供给体系,提升我国金属资源的全球控制力和话语权;加强优势稀有金属矿产品的深度研发,拓宽匮乏稀有金属的境外来源。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工业革命; 能源; 金属资源; 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0)12-0045-10

DOI:10.12062/cpre.20200413

能源与金属资源是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原料。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能源与矿产资源消费增速趋缓,部分大宗矿产品消费正陆续进入峰值期,矿产资源需求趋势面临重大变化[1-2]。科学研判能源与金属资源消费变化趋势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与金属资源供给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能源与金属资源消费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大量研究表明,人均能源、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呈“S”形变化关系,即工业化之前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工业化发展阶段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之后趋于稳定或出现下降[3-4]。但是,S形规律难以很好地解释技术进步对能源与金属资源消费变化的影响[5]。一方面,持续的技术进步会降低能源与金属开发成本,从而刺激更多的资源消费;另一方面,重大技术变革可能会驱动新兴产业萌芽与发展,从而刺激资源消费从已有资源转向其他新的资源[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在努力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技攻关速度,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努力抢占世界未来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7]。新一轮技术革命或许正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从而对今后的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基于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产业变革、能源与金属资源消费变化,分析工业革命驱动下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演变特征,研判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与能源、金属资源需求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能源与金属资源保障提供基础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工业革命源于技术革命。重大技术创新首先应用于几个先导性产业部门,然后逐渐向其他产业部门扩散,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一些新的经济部门或新业态应运而生,形成新兴产业;一些产业应用新技术或者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形成新生产模式,推动原有产业升级;一些产业难以适应新技术变革的竞争,导致原有产业发生萎缩。随着产业结构变革,产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随之发生变化:自然界一些物质由于新技术应用与新产业兴起,成为新兴资源;一些自然资源由于产业升级,消费量增长;一些自然资源由于原有产业萎缩,消费量减少。随着资源需求结构变化,资源产业将不断调整。由此可见,工业革命驱动资源需求演变的链条可概化为3个环节:重大技术创新引发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变革;产业变革推动资源需求变化(见图1)。

基于资源开发与消费历史数据,采用上述3个环节分析历次工业革命驱动下资源需求演变特征。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包括两类:一类为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一类为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屬等。

基于以下原因,选取美国作为研究对象。一是美国完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其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完整性比较好;二是美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总量丰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三是美国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大,产业部门齐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以来一直引领世界各个国家;四是美国历史数据齐全,近百年来的资源开发与消费数据齐备;五是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研究结果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能源消费、能源产量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月度能源评论》[8]。金属矿产消费与产量数据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矿产品历史统计数据》[9]。1900年以前的煤炭、钢铁、铜等矿产品产量数据来自美国普查统计局《美国历史统计数据:殖民时期到1970年》[10]。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能源数据涵盖1850—2018年,金属矿产数据涵盖1900—2015年,仅个别矿种涉及更早年份的数据。

2 前三次工业革命对资源需求变化分析

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晚于英国半个世纪。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11]。

2.1 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范围大致是1790—1860年。蒸汽动力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是驱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关键技术创新。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引进、模仿、吸收英国的先进技术为主。1789年,美国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建立第一家纺纱厂,率先在纺织业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1817年,第一家蒸汽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之后,机器开始在毛纺织业、面粉业、食品业、服装业等行业推广应用[12]。不断增长的机械化需求推动了机器工业发展,轧棉机、缝纫机、收割机、蒸汽动力帆船等新的机器不断被发明出来。

蒸汽机的推广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煤炭资源需求快速增长。1800年美国煤炭产量不到10万t,到1860年迅速增加到1 752万t,增长了180倍,年均增长9.3%。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转折点,人类能源消费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之前作为能源消费主要来源的木柴不断被煤炭所替代。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估算,到1860年煤炭消费量增加到547 PJ,占能源消费比例增至16.4%(见图2、图3)。

机器工业发展带动了钢铁资源需求增长,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美国相继引进了热风炉、焦炭炼铁法等炼铁技术,建立起近代炼铁业。1810年美国生铁产量4.9万t,到1860年增长到74.5万t,年均增长8.0%。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电力、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866年德国发明发电机技术,美国随即引进。1879年美国发明实用白炽电灯,1882年建立第一座商业电站,1886年成立公司制造变压器和交流发电机。到1892年,建立交流发电站多达500座以上。从德国引进内燃机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发明了汽车生产线流水作业技术。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推动工业重心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电力电气工业建造了越来越多的发电站为居民、工矿企业和城市提供电力。电气制造业成为美国的重要出口产业。汽车在20世纪初实现了批量生产。炼油技术炼出为内燃机提供动力的汽油,推动了石油工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随着技术变革加速发展[13]。轮船、汽车、铁路等运输产业的发展和机器制造业的规模扩大,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14]。

能源方面,煤炭消费继续快速增长,石油、天然气消费开始兴起。煤炭采掘业和石油采炼业快速发展。1860—1920年,煤炭产量由0.18亿t增至5.84亿t,年均增长9.3%;石油产量由50万桶增至44 293万桶,年均增长10.7%。1885年前后,煤炭消费量超过木柴消费量,代替木柴成为能源供给的主力(见图2)。到1920年煤炭消费量增长至16 358 PJ,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一度升至75%以上(见图3)。随着油田的发现,石油、天然气成为新兴能源。石油消费量由1860年的3 PJ增长到1920年的2 823 PJ,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5%;天然气1880年开始出现,到1920年消费量为858 PJ,占比3.8%。

金属方面,黑色金属消费增速加快,部分有色金属消费开始兴起。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生铁产量增速加快。到19世纪80年代,生铁产量达到350万t以上,超过英、法两国,位居世界首位。与钢铁工业紧密相关的生铁、锰等黑色金属消费量快速增长。1900—1920年,生铁消费量由1 300万t增加到3 240万t,年均增长7.1%;锰消费量由20.2万t增加到55.2万t,年均增长12.6%(见图4(A))。在机器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下,铜、铅、锌、钨、锡、锑等有色金属消费开始兴起(见图4(B)、图4(C))。以铜为例,1900—1920年,铜金属消费量由16.6万t增至64.2万t,年均增长9.3%。与此同时,金、银等贵金属消费量也开始增长。金消費量由2.56 t增至4.54 t,年均增长8.0%(见图4(D))。

2.3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生,以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原子能、航天等新技术的发明为标志,已有的技术继续快速发展、集成和应用。1946年美国发明电子管计算机,1965年出现集成电路计算机,1975年出现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原子能技术获得突破,194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弹,从1950年到1972年共建成600个以上的核反应堆[11]。空间技术得以发明并快速发展,195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载人卫星上天,1969年实现登月。以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原子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兴起和传统技术群向纵深发展,推动美国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催生计算机制造业、核工业、航天与航空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同时,运输设备、机械制造、钢铁、化学等原有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

随着传统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自然资源消费快速增加,自然资源开发进入“大加速”时期[15-16]。能源方面,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加,并先后超过煤炭,成为能源供给的主力,核能作为新兴能源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入人类生活。煤炭消费量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下行,占能源消费的比例由1940年的49.7%降至1980年的19.8%。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则持续快速上涨,分别由1940年的8 187 PJ、2 812 PJ增长到1980年的36 088 PJ、21 350 PJ,年均增长分别为3.6%和5.1%(见图2)。石油、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分别由1940年的30.8%、10.6%增至1980年的43.8%、25.9%(见图3)。核能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缓慢发展,到1980年占能源消费量的3.5%。

金属方面,这个时期绝大多数矿种进入到工业应用,但消费增长趋势出现分化。钢铁、锰、铬等黑色金属消费量经历快速增长后,于20世纪7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波动下行(见图4(A))。有色金属中,锡、汞等金属消费量先后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4(C));铜、铅、锌、锑等金属消费量延续之前的增长趋势,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峰值(见图4(B));铝、镁、镍等金属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应用,到90年代末消费量达到峰值(见图4(E));钴、钼、铋、钨等金属消费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迄今尚未见到峰值(见图4(F)、图4(C))。贵金属中,金消费量在20世纪70—90年代在峰值区波动,之后呈下行趋势;银和铂族金属消费量保持波动上升趋势,迄今尚未见到峰值(见图4(D))。稀土金属的应用晚于其他金属,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得到了较多应用,在20世纪70—80年代消费量经历了一轮较快增长,之后呈波动状态(见图4(G)、图4(H))。

2.4 资源需求演变特征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每次工业革命,由不同的主导技术驱动,发展兴起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不同的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见表1),可以总结出以下资源需求演变特征。

(1)前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为动力,但是化石燃料消费增速不断下降,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增长与化石燃料消费增长逐渐脱钩。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GDP每增长1 000美元(2011年不变价,下同),人均化石燃料消费量增加33.6 GJ;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GDP每增长1 000美元,人均化石燃料消费量增加8.7 GJ。1980年以后,人均GDP在增长,人均化石燃料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5)。从能源消费比例来看,化石燃料所占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达到最高(90%以上),之后缓慢下降(见图3)。从数量来看,化石燃料消费量在21世纪初期达到最高,在2005年之后缓慢下降(见图2)。能源消费中化石燃料比例和化石燃料消费量二者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大约在进入21世纪之后,新的技术变革可能驱动了新的能源供给在不断成长。

(2)随着历次工业革命推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越来越多金属进入消费,金属消费趋势出现分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为主,仅有钢铁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黑色金属中的镁、铁,有色金属中的铜、铅、锌、锑、锡、汞,贵金属中的金、银等消费量快速增长。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绝大多数金属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消费量变化趋势表现有所不同:铁、锰、铬等黑色金属,铜、铅、锌、锑、锡、汞、铝、镁、镍等有色金属、金等消费增长出现峰值,在峰值期之后缓慢下行;其他金属相对晚一些进入工业经济,消费量一直保持增长或波动变化趋势,尚未出现峰值。根据不同时间段变化趋势,金属消费大体可划分为增长期、峰值期和减少期(见图6)

(3)部分出现消费峰值的金属,其消费量虽然呈缓慢下行趋势,但是从消费历史看仍然处在中-高位水平。例如,生铁在峰值期平均消费量为8 113万t,2006—2015年平均消费量3 446万t,为峰值期的42.5%;锰金属峰值期平均消费量为120.8万t,2006—2015年平均消费量79.4万t,为峰值期的65.7%。有色金属更为明显。铜金属在峰值期消费量为243.5万t,2006—2015年平均消费量186.5万t,为峰值期的76.6%;铅金属在峰值期消费量为160.6万t,2006—2015年平均消费量151.2万t,为峰值期的94.1%。金属消费量在峰值期之后仍然保持在中-高位水平的原因在于,虽然在工业化完成后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当数量的金属消费予以支撑。

3 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与产业变革趋势及对资源需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进入技术颠覆性变革新阶段。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从“点状突破”转向“连点成线”,推动产业变革不断加速;发展过程呈现“一核多翼”的演进格局[17]。“一核”是指以信息技术深度与全面应用为核心,“多翼”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不同领域(见表2)。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战略推进新技术产业化,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席卷全球。

3.1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

近20 a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深度与全面应用,将成为产业体系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联通方式。

数字化向各个领域推进,促使经济社会全面数据化。基于大数据的深层利用已成为一项新的高新技术、一类新的科研范式、一种新的决策方式[18]。随着大数据呈指数级增加,普遍、可靠、高效、低成本计算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变革的支柱。日本2003年研制出量子计算机基本电路。美国2008年开发出运算速度达每秒1 000×10.4亿次的超级计算机,2013年建成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2017年发布了50量子比特的IBM Q量子计算机系统[19]。我国2018年研制出运算速度突破百亿亿次的神威E级原型机。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

网络化改变了现代社会获取、交换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将推动经济社会沟通方式和产业模式不断创新。2013年加拿大提出以太坊区块链平台,2015年Linux基金会发动Hyperledger开源区块链项目,2017年我国腾讯公司发布可信区块链平台TrustSQL。物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设施,预计未来10 a全球将有逾800亿台互联设备。

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人机协作、无人驾驶、情感识别、脑机接口、仿生软体机器人等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制造、交通自动化、医疗健康等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2013年首次实现两个人脑之间的远程控制,欧盟2013年启动“人类脑计划”,推动神经信息学、神经计算机研发。日本、美国和欧洲已有7种类型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实验或半商业化应用。

3.2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与产业变革

前三次工业革命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引發了气候变暖、生态退化等问题。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大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减缓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开发清洁低碳、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技术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发展或将改变社会经济运行的动力。

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可能将改变目前的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改变了美国油气资源供给格局,页岩气产量快速攀升,使美国在60 a后重新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太阳能、核聚变等非常规能源潜力巨大,一旦技术获得突破,将比页岩气带来的能源改变更加巨大。例如,我国2017年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美国2015年启动地热能前沿观测研究计划,干热岩地热能大规模商业运营前景可期[20]。

储能技术在能源革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超导磁储能等储能技术,研发出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设备和产品。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全球电动汽车产量可能将呈指数增加。氢能技术日益得到重视,日、德、美等国家纷纷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3.3 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变革

新材料技术、多维打印技术发展,或将改变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石墨烯是目前最薄、最轻、最强韧的材料,导电、导热性能优异。纳米材料被认为是材料领域的下一场革命,目前主要集中在纳米电池、生物材料、纳米金属催化等领域。随着增材制造(包括3D打印)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可能会颠覆多个产业体系,制造、运输、物流、交通等企业或将发生很大变化。

世界各国积极抢占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制高点。美国于2015年发布《国家创新战略》,提出研发新能源材料、生物与医药材料、环保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和电动汽车相关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21]。欧盟于2010年制定了“2020战略”,提出推进低碳产业相关材料、信息技术相关材料、生物材料、石墨烯等材料研发。英国于2013年推出《英国工业2050》,重点支持建设新能源、智能系统和材料化学等创新中心[22]。

3.4 未来资源需求演变趋势分析

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将推动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将随之发生变化,深刻影响未来的资源产业。

(1)能源消费中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比例将不断增大,化石燃料比例将逐渐降低。2000—2018年,美国能源消费量趋于稳定,年均增长0.1%,而可再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3%,核能消费年均增长0.6%;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例由6.2%增长到11.4%,核能比例由8.0%增长到8.6%(见图3)。可再生能源消费中,生物能源、地热能、太阳能等增长尤为明显。2019年《BP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的比例,在渐进转型情景下将从2017年的4%增加到2040年的15%,在快速转型情景下将增加到29%[23]。世界地热大会预测,到2050年地热发电占全球电力生产总量的比例将上升到8.3%[24-25]。

(2)对于金属资源,稀有金属消费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传统大宗金属消费仍将在中高位波动。从图4可以看出,除铁、锰、铜等13种金属之外,美国其他金属消费尚未出现峰值。即使已过峰值期的金属(如锰),近年来有的消费也出现明显增长。随着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扩大,以稀有金属为重点的战略新兴矿产需求将快速增加。2017年世界银行预测,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等低碳技术发展将导致铝、铜、锰、锂、镍、银、稀土等金属需求量增长;到2050年储能电池所需金属需求量在全球气温升温2 ℃的情景下要比升温4 ℃的情景增加10倍以上[26]。

4 结论与启示

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具有深刻的影响。美国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推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消费的兴起与增长,形成了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随着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能源消费中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比例将不断增大,化石燃料比例将不断降低。前三次工业革命先后推进了钢铁、锰等黑色金属,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和锂、稀土等稀有金属消费的兴起与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变革,金属消费趋势出现分化。稀有金属消费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传统大宗金属消费仍将在中-高位波动。

工业革命驱动下美国资源需求演变特征,为保障我国能源资源供给安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技术革命驱动了能源消费结构转换与升级,新能源技术是驱动能源消费从高碳走向低碳、无碳的关键。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驱动美国能源动力从薪柴为主转换为煤炭为主,第三次工业革命驱动美国能源动力转换为石油、天然气为主,当前正在进行的技术革命则将能源动力指向可再生能源。我国工业化在短时间内走过了美国前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呈现压缩性和急速式的特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碳排放承诺的压力下,我国能源消费转型可采取低碳与无碳并举的策略。低碳策略是补课,通过研发化石能源清洁化技术,推动实现控煤稳油增气;无碳策略是引领,通过研发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推动非化石能源实现低成本开发。

(2)金属资源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金属资源供给安全需要长期坚持。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进入到美国工业经济的金属种类越来越多。尽管不同金属消费趋势出现分化,但是即使已过消费峰值期的金属也仍然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消费水平。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金属资源消费增速趋缓,但仍然处于增长期。保障金属资源供给安全,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在加强地质找矿的同时,推进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推进矿业走出去,提升我国金属资源的全球控制力和话语权。

(3)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推动稀有金属消费快速增长,稀有金属供给关系到战略新兴产业前景。美国将高科技视为影响其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而包括稀有金屬在内的关键矿产的安全供应关系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2019年美国出台了《确保关键矿产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以降低美国对关键矿产的进口依赖。202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确定了可能造成美国制造业供应链中断风险最大的23种关键矿产,其中有13种矿产品供应主要来源于中国[27]。面对各国在稀有金属方面的博弈,我国一方面应加强优势稀有金属矿产品的深度研发,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应拓宽匮乏稀有金属的境外来源,降低境外供应风险。

参考文献

[1]文博杰, 陈毓川, 王高尚, 等. 2035年中国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展望[J].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1): 68-73.

[2]郑新业, 吴施美, 李芳华. 经济结构变动与未来中国能源需求走势[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2): 92-202.

[3]王安建, 王高尚, 陈其慎,等.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J]. 地球学报, 2010, 31(2): 137-147.

[4]MENZIE W D, JR DEYOUNG J H, STEBLEZ W G. Some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patterns of mineral consumption[R]. 2003: 1-35.

[5]CROWSON P. Intensity of use reexamined[J]. Mineral economics, 2018, 31(1-2): 61-70.

[6]LANGKAU S, TERCERO E L A.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metal demand over time: what can we learn fromthe past?[J].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2018, 16: 54-59.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J]. 管理世界, 2018(12): 1-12.

[8]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Monthly energy review (January 2019)[R]. Washington, DC: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19.

[9]KELLY T D, MATOS G R. Historical statistics for mineral and material commod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R]. 2015.

[10]U.S. Bureau of the Census.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Bicentennial edition, part 2)[R]. Washington, DC: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75.

[11]楊慧娟. 美国三次工业革命初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4): 81-88.

[12]王锐. 近代美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启示[J]. 珠江论丛, 2015(3): 4-21.

[13]刘湘丽.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1): 123-130.

[14]马亚华. 美国工业化阶段的历史评估[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3): 81-87.

[15]STEFFEN W, CRUTZEN P J, MCNEILL J R. The Anthropocene: are humans now overwhelming the greatforces of nature?[J]. Ambio, 2007, 36: 614-621.

[16]STEFFEN W, BROADGATE W, DEUTSCH L, et al. The trajectory of the Anthropocene: the great acceleration[J]. The Anthropocene review, 2015, 2(1): 81-98.

[17]克劳斯·施瓦布. 第四次工业革命[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1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的选择”课题组. 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与应对[J]. 中国经济报告, 2019 (1): 62-66.

[19]李金华.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中国的行动选择[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3): 77-86.

[20]ZIAGOS J, PHILLIPS B R, BOYD L, et al. A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A]//Stanford Geothermal Program. Proceedings of 38th Workshop on Geothermal Reservoir Engineering[C].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2013: SGP-TR-198.

[21]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and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R].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2015.

[22]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CISL). UK industrial strategy: navigating a changing world[R]. 2017:1-20.

[23]BP Energy Economics. BP energy outlook: 2019 edition[R]. London, United Kingdom: BP Energy Economics, 2019.

[24]BERTANI R.. Geo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world 2005-2010 update report[J]. Geothermics, 2012, 41: 1-29.

[25]BERTANI R. Geo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world 2010-2014 update report[A]// 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Proceedings 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15[C]. Melbourne, Australia: 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15: 1-19.

[26]ARROBAS D LA P, HUND K L, MCCORMICK M S, et al. The growing role of minerals and metals for a low carbon future[R].Washington D C,USA: World Bank Group,2017.

[27]NASSAR N T, BRAINARD J, GULLEY A, et al. Evaluating the mineral commodity supply risk of the U.S. manufacturing sector[J]. Science advance, 2020(6): 8647.

(责任编辑:李 琪)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工业革命能源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丰富的能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