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的贡献、局限与展望

2020-02-22游茂林刘一荻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扶贫局限贡献

游茂林 刘一荻

摘要:旅游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促使农村产业结构提质升级、为游憩地经济注入活力、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对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扶贫效益分配不均,有资金和技能的当地居民更容易获利、旅游资源开发帮助外地人获利、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威胁当地居民未来的生活基础等局限,所以我们要帮助当地居民融入旅游产业链,围绕旅游发展特产经济,以社区为基础发展旅游和积极利用扶贫资金。旅游是许多贫困地区难得的脱贫希望,理应让贫困人口和周边社区在旅游业中占据获利位置,促使旅游成为有效的扶贫项目。

关键词:旅游;扶贫;贡献;局限;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3-0001-05

旅游业能够带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特性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引起了研究者注意,例如Barry等研究发现,1955—1969年间,来自英国的游客至少贡献了爱尔兰50%的旅游业总收入,而且以每年8.1%的速度增长[1]。后来有人发现,发展中国家从旅游业中获得了可观收入,同时这些国家存在很高的贫困人口比率,应该考虑利用旅游业扶贫[2]。迄今,旅游为全球扶贫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我国政府定为“十大精准扶贫”模式之一,并在国内予以推广[3],而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6年)、《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2018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2018年)等政策,将旅游扶贫上升到国策的层面。虽然旅游业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但是广泛存在扶富未扶贫的现象[4],旅游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扶贫,因为GDP和人均收入增长不等于扶贫实效[5],所以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为数不小的贫困人口[6]。目前我国不少亟待脱贫的地区将旅游作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希望,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旅游的扶贫贡献与局限,才能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扶贫效能。

1 旅游扶贫的贡献

旅游通过刺激经济繁荣、提供额外的社会和游憩机会、新建基础设施等措施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7]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8],为国际扶贫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

1.1 创造就业机会

剩余劳动力闲置是贫困的重要原因,而旅游业带来的许多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或文化水平,贫困地区居民通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并且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9],农民可以变成旅游产业工人、演员、老板、业主[10],例如乡村旅游业催生了高山向导、户外领队、护漂员、潜水教练、滑翔伞带飞员等新兴职业,并培育了民宿、农家乐、汽车租赁、土特产网店等新兴行业,贵州省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建成后直接和间接解决了周边贫困村近410户1 500人就业[11],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构建了当地居民增收创收的基本途径。

1.2 促使农村产业结构提质升级

我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耕地管理政策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当前农民收入普遍偏低,且缺乏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后劲,而旅游业产生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需要,对农林牧渔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2],例如贵州省贞丰县打造“贞丰古城-双乳峰-三岔河-北盘江大峡谷-土布小镇”的山地徒步旅游线路,发展特色美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旅游商品5个系列36种,发展农家乐及民宿客栈138家,吸引贫困群众加入到以民宿、客栈、农家乐、特色手工艺等业态中去[13]。围绕旅游扶贫,蕴藏在民间的土特产、民宿文化、人力资源均可以转化利用,促使农村从以传统农业为主向特产农业、特色手工业、服务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转变,构建了当地居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平台。

1.3 为游憩地经济注入活力

贫困地区居民一方面创收乏术,另一方面购买力不足,所以消费与供给之间缺乏互动,而收入和休闲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的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休闲项目,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14],能够有效激活游憩地的经济活动,例如Sims等在美国田纳西州Emory河流域的Morgan县调查发现,自然岩壁攀岩运动为当地经济提供资金和税收,并增加对当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激发他们产生新的商品和服务需求,继而在农村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贸易活动[15]。农村经济繁荣将增加当地居民获得收入和福利的机会,提高社区发展水平,构建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1.4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收入增加奠定了游憩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经济实力,而且当地居民拥有便利的旅游参与条件也是一种福利[16]。由于原生态的游憩地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游客生存生活保障不足[17],為了支持旅游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将联合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如修建公路、修缮游憩地附近的房屋、改造厕所、建造自来水设施等),以增强游客的旅行体验,例如重庆市南天湖镇义合村在牛牵峡漂流的带动下,狠抓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路硬化、通自来水和公交车,当地群众明显感受到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8]。而且旅游与游憩地社区之间的互动作用还会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质量、婚姻状况、民俗活动等[19],从而构建当地居民享受更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平台。

1.5 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贫困地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脱贫任务艰巨,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各种办法,依然难以根治贫困问题。目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少数人对贫困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态,没有从心理上立下自力更生、脱贫攻坚的志向[20],所以国务院扶贫办等13个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扶贫扶志工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21]。对于部分贫困地区而言,旅游业可以帮助当地群众获得实际利益,带给他们的获得感使他们看到脱贫的希望、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构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心理基础。

2 旅游扶贫的局限

旅游也存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22],如果当地居民对其发展潜力缺乏认识、不认同或无力参与,那么旅游业的发展利益就不会被这些居民捕获[15],所以并不是所有居民都能从中获利。

2.1 有资金和技能的当地居民更容易获利

Mitchell等研究发现,只有1/5~1/3的总收益通过直接收入和供应链的方式回归当地居民[23],大部分利益被旅行代理人、景区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分享[24],例如越南Sapa地区的非贫困人口和旅游业经营者首先从当地旅游业中获益,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资金和技能很难获利[25]。我国扶贫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26],而我国媒体经常报道游憩地的致富典型:(1)王凤忠等在贵州省格凸河的岩壁上表演攀岩,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27];(2)村民刘新良在沩山漂流起漂点开好运来土菜馆,每年漂流季毛收入有十几万元[28]。他们通常应称作贫困地区的居民,而不是贫困居民,因为真正的贫困人口既无一技之长,也没有投资的本钱,依靠微薄的兼职工资或售卖少量农副产品获得的收益,相较于脱贫致富,可谓杯水车薪。

2.2 旅游资源开发帮助外地人获利

Hall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东南亚地区开展了多年旅游扶贫研究,指出旅游业存在扶富未扶贫的现象[5];Kamuaro研究发现,肯尼亚Masai人没有从当地旅游业中获益,因为旅游开发商从其他国家雇佣受过较好教育的工人,而且旅游业的投资者不是当地人,所以不会将他们的收益反馈给当地经济[29]。这种现象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广泛存在,由于当地人的能力和资金有限,不仅开发旅游资源的投资商是外地人,依托旅游业兴起的商铺、农家乐、宾馆、生态农庄等周边产业的投资人也主要来自外地,例如徒步探险旅游带动了神农架的发展,但木鱼镇上的商铺、宾馆、餐厅主要由武汉、宜昌、西安、重庆、四川等外地客商经营,当地贫困人口主要从事挑担、背篓、摆摊售卖一点果菜,他们不仅获益较小,还要承担物价上涨造成的生活压力。

2.3 自然資源消耗和破坏威胁当地居民未来的生活基础

肯尼亚Wasini岛的旅游开发导致小型渔业和农业濒临消失[30],印度Gangga河发展漂流旅游以后,孩子为了挣钱逃学,当地居民成为日薪劳动力,农业和畜牧业不断衰退[31],这些危害可能在自然灾难(山洪、飓风、泥石流等)中才能表现出来[32]。商业登山是一个典型例子,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珠峰大本营,因此定日县扎西宗乡的许多村民通过为登山团队担任民工、提供运输用牦牛,每年登山季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33],但是造成珠峰垃圾成灾,我国政府被迫从2018年开始大规模清理珠峰垃圾,并于2019年无限期关闭珠峰大本营[34],原本因登山而起的向导、民工、牦牛工、商贩,都将因此失去一份重要的收入来源。

3 旅游扶贫展望

对于许多贫困地区而言,“绿水青山”是其难得的可开发自然资源,如果旅游业都无法带动当地居民脱贫,那么乡村振兴的希望将比较渺茫,所以要发挥旅游的社会经济促进功能,成为有效的扶贫项目[35]。

3.1 以社区为基础发展旅游

一方面,旅游业需要依托周边社区构建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游客的参与体验;另一方面,获得社会和经济发展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所以旅游业与社区发展之间密切相联,而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参与、经济效益尽可能多地惠及目的地附近的居民、旅游行为必须保护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和自然环境[36]应是旅游与周边社区的主要互动特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但只有当地居民从旅游资源开发中获得大部分利益才可能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为从中获得的工作和收入增加会促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37]。因此,旅游扶贫要围绕所在社区制定发展方案,巩固其发展的社会基础,这样开发商能够长期获利,当地居民也能够逐步脱贫致富。

3.2 围绕旅游发展特产经济

“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是旅游资源扶贫开发的普遍观念,但是游憩地经常陷入“无戏可唱”的尴尬,而发展民宿、农家乐、生态农庄等产业又很容易造成同区同质竞争。实际上并非任何产业都能被旅游带动发展,所以游憩地需要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特色、特产、气候、风俗、文化等与户外运动的联系,将特色产业化,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利用旅游促使这些产业做大做强[38-39],包括:(1)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如昭君第72代后裔王作权老人在朝天吼漂流景区已先后为中外游客演出5 000多场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40]。(2)特色农副产品。如海南省保亭县利用旅游销售瓜果、蜂蜜等土特产[41]。(3)特殊手工业。如我国不少山区居民掌握制作竹器、木器、藤器、陶器等手艺,可以作为日用品、装饰品和工艺品,依托旅游开拓市场。由于旅游资源的特殊属性,其本身贡献的经济价值有限,应瞄准随之而来的乡村经济转型发展机遇,加快地方特色产业建设。

3.3 帮助当地居民融入旅游产业链

从实践经验看,乡村旅游具有较强的封闭性[42],以漂流旅游为例,游客“下车漂流,上车走人”是常态[43],如果基层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贫效益缺乏引导,依靠村民个体努力争取从旅游业中获利将比较困难,尤其是贫困人口更加不易,并因此造成游憩地居民收入“两极分化”,所以村委会需要发挥集体效能,引导村民积极融入旅游产业链,改善获利方式[25],包括:(1)培养能够承担高价值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如西藏登山学校将日喀则地区的青少年培养成高山向导、神农架林区政府将农民培养成户外运动指导员);(2)由村集体统筹和布局乡村经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如乡菜厨师、戏班师父、供销社负责人、生态农场经理等)和集体经济的整合效益,提高劳动产值,并增强集体带动个体脱贫的经济实力。

3.4 积极利用扶贫资金

受招商引资观念和政策的影响,我国许多乡村旅游资源交给投资商开发,而资本的逐利属性,常常导致旅游收入与扶贫效益脱钩,例如湖南省宁乡县沩山漂流2007年就创造了1 600万元利润,其中村民务工每人60元/d,全年支付务工费180万元;占用水田0.79 hm2,按照75 000元/hm2的标准由沩山乡镇府、村委会补偿给村民[44],这意味着沩山漂流景区每年大约90%的收入被投资人赚走。实际上乡村旅游项目的特性和游客的诉求,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本,同时我国政府对扶贫工作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 000个,资金不少于3 000亿元)[45],目前至少有政府财政、国有企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的扶贫基金以及小额信贷,所以乡村旅游应积极利用盈利目的较小的扶贫资金[46],才能保证当地社区获得更多的收益。

4 小结

旅游为游憩地居民带去了增收创收的扶贫希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利,也并不是所有获利都具有扶贫功能。这主要缘于我国乡村旅游资源通常利用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导致旅游项目更关注投资效益和当地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对贫困人口缺乏重视。由于我国大部分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地区经济基础差、资源匮乏、脱贫攻坚难度大,如果旅游业无法产生扶贫实效,将加重这些地区的扶贫负担。因此,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以社区为基础,积极承担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同时地方政府要打造可以依托旅游发展的特产经济,构建当地居民融入旅游产业链的路径,毕竟旅游扶贫不是瓜分“唐僧肉”,围猎乡村旅游并非长久之计。此外,我们要重视基于旅游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机遇,将招商引资和产业构建的重点放在乡村旅游相关产业上,而不是旅游本身,既能保护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又能扩大旅游的扶贫贡献,所以应主要利用原生态乡村旅游资源和扶贫资金,保障旅游成为有效的、可持续的扶贫项目。

参考文献:

[1]Barry K,OHagan J.An econometric study of British tourist expenditure in Ireland[J]. Economic & Social Review,1972,3(2):143-161.

[2]Blake A,Arbache J S,Sinclair M T,et al. T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107-126.

[3]吴芳先. 基于资金流的旅游扶贫增收机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4]Suzanne V.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ro-poor” or “pro-rich” tourism?[EB/OL].(2010-10-31)[2018-12-18]. http://www.tourism-master.com/2010/10/31/tourism-in-developing-countries-pro-poor-or-pro-rich-tourism/.

[5]Hall M.Pro-poor tourism:who benefits?:perspectives on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M]. 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

[6]Ashley C,Roe D,Goodwin H.Pro-poor tourism strategies: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a review of experience[M]. Nottingham:the Russell Press,2001.

[7]Fredline E.Host and guest relations and sport tourism[J]. Sport in Society Summer,2005,8(2):263-280.

[8]李 青. 關注“山地旅游·户外运动休闲”主题论坛 打造世界知名的山地体育旅游胜地——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贵州发展山地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建言献策[EB/OL].(2015-11-03)[2018-10-26]. http://www.chinaguizhou.gov.cn/system/2015/11/03/014604667.shtml.

[9]秦远好. 旅游业与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EB/OL].(2006-04-21)[2019-02-17].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9139/49143/4317861.html.

[10]刘 峰. 让公众享有更多的旅游福利[J]. 旅游学刊,2012,27(12):7-8.

[11]谭宪美. 安龙县“三个带动”助推旅游扶贫[EB/OL].(2018-08-29)[2019-11-15]. http://www.gzal.gov.cn/xwzx/bmdt/201808/t20180829_3119956.html.

[12]贺 文,汪发元. 农林牧渔业总值与旅游动态互动影响分析——基于VAR模型对山东省2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6):77-81.

[13]唐嘉阳. 体育扶贫:让贫困地区动起来、富起来[EB/OL].(2018-10-16)[2019-08-26]. http://www.gywb.cn/content/2018-10/16/content_5869653.htm.

[14]Garbacz C.The ozarks:recre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Land Economics,1971,47(4):418-421.

[15]Sims C B,Hodges D G,Scruggs D.Linking outdoor recre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obed wild and scenic river,tennessee[C]//Tierney P T,Chavez D J.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Social Aspects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California: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2004:88-95.

[16]Frick J,Degenhardt B,Buchecker M.Predicting local residents use of nearby outdoor recreation areas through quality perceptions and recreational expectations[J]. Forest Snow & Landscape Research,2007,81(1/2):31-41.

[17]张立强.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D]. 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8.

[18]林雪琴. 砥砺奋进求发展 不忘初心谱新篇[EB/OL].(2019-03-14)[2019-10-11]. http://www.gcfd.cn/Article/201903/142246.html.

[19]熊志鹏.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 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

[20]李 晓. 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主动性[EB/OL].(2019-03-26)[209-08-15]. http://www.chinacity.org.cn/cshb/cssy/384184.html.

[21]董铭胜. 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EB/OL].(2018-11-19)[2019-08-15]. http://www.cpad.gov.cn/art/2018/11/19/art_46_91266.html.

[22]王伟红. 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收入和分配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商论,2013,21(7):126-128.

[23]Mitchell J,Ashley C.Can tourism offer pro-poor pathways to prosperity? Examining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poverty[EB/OL].(2007-07-16)[2019-09-18]. https://www.odi.org/publications/84-can-tourism-offer-pro-poor-pathways-prosperity.

[24]He G,Chen X,Liu W,et 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from ecotourism:a 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for giant pandas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42(6):1017-1025.

[25]Truong D,Hall M,Garry T.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poor people in Sapa,Vietna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4,22(1):1-19.

[26]劉永富. 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J]. 求是,2016(7):26-28.

[27]苏江元,张立人. 山地体育扶贫在行动:户外运动为贵州发展注入新动力[EB/OL].(2016-09-23)[2018-10-24]. http://www.ddcpc.cn/2016/jr_0923/84157.html.

[28]周 斌.“中华第一漂”今年停漂 村民带客不买票很受伤[EB/OL].(2013-07-04)[2018-05-08]. http://hn.qq.com/a/20130704/012813.htm.

[29]Kamuaro O. Ecotourism:suicide or development?[EB/OL].(2018-06-23)[2018-10-18]. http://www.un-ngls.org/orf/documents/publications.en/voices.africa/number6/vfa6.12.htm.

[30]Job H,Paesler F.Links between nature-based tourism,protected areas,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rises-The example of Wasini Island(Kenya)[J].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2013,1/2:18-28.

[31]Farooquee N A,Budal T K,Maikhuri R K.Environmental and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river rafting and camping on Ganga in Uttarakhand Himalaya[J]. Current Science,2008,94(5):587-594.

[32]Barkin D.Ecotourism:a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1996-05-26)[2018-10-18]. http://www.planeta.com/planeta/96/0596monarch.html.

[33]王沁鷗. 珠峰脚下的体育扶贫课:打造自己的户外旅游产业[EB/OL].(2017-08-04)[2018-08-07]. http://xinhua-rss.zhongguowangshi.com/252/751342697618061318/2140842.html.

[34]璐 婷. 珠峰大本营无限期关闭,清理人员冒生命危险爬险峰,仅1年搬运垃圾8.4吨[EB/OL].(2019-02-14)[2019-06-10]. http://sports.163.com/19/0214/09/E7VD0FN400059 A0M.html.

[35]张信得,张云彬,陈 浩.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J]. 江苏农业学报,2020,36(1):219-226.

[36]Russell P.Community-based tourism[J]. Travel & Tourism Analyst,2000,28(5):89-116.

[37]Shoo R A,Songorwa A N.Contribution of eco-tourism to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ivelihoods around Amani nature reserve,Tanzania[J]. Journal of Ecotourism,2013,12(2):75-89.

[38]Israr M,Khan H,Ahmad N,et al. Role of local food and handicrafts in raising eco-tourism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Pakistan[J]. Sarhad Journal of Agriculture,2010,26(1):119-124.

[39]张耀武,龚永新,黄启亮.山区茶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为例[J]. 中国茶业加工,2013,33(2):10-14.

[40]张万武. 特色旅游兴 致富农家乐——湖北宜昌市兴山县靠旅游增收致富的农民剪影[J]. 新产经,2012,4(10):82-84.

[41]保亭县旅文局. 打造保亭乡村户外旅游新境地[EB/OL].(2019-09-18)[2019-10-12]. http://www.sohu.com/a/341856937_752376.

[42]Sofield T,De Lacy T,Lipman G,et al. 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an overview[R]. Sydney:Australia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Sustainable Tourism,2004.

[43]游茂林. 湖北省漂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7.

[44]宁乡县沩山乡政府. 沩山乡政府回复“沩山漂流惹民怨”[EB/OL].(2012-07-31)[2018-11-23]. https://ts.voc.com.cn/note/view/8424.html.

[45]董铭胜. 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16-08-11)[2019-10-22]. http://www.cpad.gov.cn/art/2016/8/11/art_1747_672.html.

[46]Donaghey R.Education structures for ecotourism:a case study on Shangri-La[EB/OL].(2012-03-08)[2019-12-26]. https://digitalcollections.sit.edu/isp_collection/1343.刘 文. 旅游反贫困作用之争——关于旅游扶贫效应问题的研究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3):6-13.

猜你喜欢

扶贫局限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证监会“扶贫”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