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学生《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2020-02-22

语文天地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夫子颜回弟子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十八大任务群之首,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而整本书阅读在这之前早已在语文教学研讨中成为了热点。《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代表性作品,是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篇目,因此,拨开历史迷雾,带领学生去见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孔子,就成了阅读《论语》前教师必须要做的功课。教师可以从孔子的凡人情怀入手,拉近学生与孔夫子之间的情感距离,引起学生对夫子其人的兴趣,进而引起学生阅读《论语》的欲望。

一、风趣幽默的夫子

公元前496年的一天,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失,孔子独自在城东门徘徊。焦急的子贡四下寻找走失的老师,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试问在疲惫万分、茫然无适的困境中,人类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像孔子一样,愉快地承认自己像丧家之狗呢?

一个人的生活修养往往在困境中表现得最充分。子贡曾问怀道不仕的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是把美玉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求高价出卖呢?孔子幽默地模拟商人叫卖的声音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嘲笑自己等待出价,似乎有点玩世不恭而显得滑稽,但骨子里仍然蕴含着宽容的幽默感。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一位善于自嘲的“达者”。孔子的幽默是一种潇洒从容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越苦难的生存艺术,也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修养。

二、动怒生气的夫子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心中有喜怒哀乐不表现出来,即便是表现出来也要有所节制。儒家讲求温柔敦厚、性情中和,孔子也主张“发乎情,止乎礼”。即便如此,夫子也难免有动怒的时候。鲁国大夫季氏在家里表演只有天子级别才能欣赏的八佾舞蹈,孔子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他说:“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连这样不合礼制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孔子对此非常愤怒,不光是愤怒,他还有行动。孔子拂袖而去,到齐国去了。

除了为国事崩坏、权臣当政而生气外,孔子也为自己弟子的不努力而生气。夫子有一个叫宰予的另类学生,很让夫子头痛。孔子说父母过世,应该服丧三年,宰予则认为一年就足够了。孔子问:“居丧时你吃着稻米等精美食物,穿着锦缎的华丽衣服,你安心吗?”宰予回答:“安!”孔子很生气,说:“那你这么做好了!”另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看见就严厉地批评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现在看来,宰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学生,可是具有强烈复古倾向的的孔子,对学生这样的做法也就难免有失温柔敦厚之旨了。孔子的动怒有时直接得不加掩饰。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就恨恨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直接骂人家断子绝孙。这就是圣人之怒。孔子的动怒绝不是无限制的发泄,而是理性的认识。他为原则而怒,为学生不得其道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

三、喜形于色的夫子

再看孔夫子的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是赞美舜的乐章。孔子听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尝不出肉的味道。这固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然而孔子在这时的喜悦确实像个孩童般不加丝毫掩饰,一个闻听韶乐而欣喜若狂的痴迷者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这一刻的孔子灵动且鲜活,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教化的重视。

孔子还经常为学生而喜。孔子有一次夸奖他的弟子颜回,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贤哉,回也!”颜回为什么贤呢?他淡泊自守,能够在清贫中找到生活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贤哉,回也!”孔子连续两句夸赞颜回贤德。到了这个境界,颜回的快乐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孔子的语气中透露着对颜回的赞美,透露着为师者的欣喜,更透露着志同道合的认同。

孔子会因为四方朋友到来而喜,因为父母之年高而喜,因为实现礼乐治国的理想而喜。孔子不仅有喜悦的表现,更有对喜悦本身的思考。孔子说:“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与严厉的批评相比,那种委婉而动听的劝说是人们都喜欢听的。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喜欢听的层面,而不去寻求这类言语背后的真实意义,孔子就很不赞成了。

四、悲恸哀戚的夫子

在《论语》中,最令孔子悲恸的莫过于心爱弟子颜回的英年早逝。孔子在生活中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颜回是孔子最喜爱和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经多次称赞他“贤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对于孔子来说,这是他所给出的很高的评价了。夫子甚至将颜回视为己出。可惜颜回英年早逝,这给了孔子很大的打击,《论语》中记载:“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恸”就是极度悲伤之意。孔子在颜回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颜回对师长孔子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二人情同父子。可惜天不假年,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打击之大,直让夫子向老天呼告命运的不公。这一刻的孔子悲痛哀戚,就像一位失去儿子的老父亲,不禁让读者一起跟着抹了一把辛酸泪。

孔子对子路惨死的悼念,也体现了这种至深之情。如果说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而子路可以说是孔子最爱护的学生。当子路在卫国政治动乱中被暴徒砍成肉酱的噩耗传来时,孔子的第一反应是吩咐门人倒掉厨房里所有的肉食,并且整天不吃不喝。子路去世的第二年,孔子也去世了。这种像普通人一样悲痛哀戚的孔子,更加令人动容。从孔子的这些喜怒哀乐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的丰沛而不是情感的枯竭,是情感的充盈流动而不是情感的萎缩凝滞,是情感的敏锐而不是情感的麻木。孔子的一切表现都是自然的,他生气的时候就骂,高兴的时候就笑,痛苦的时候就哭,毫不掩饰。

走进《论语》,我们会充分感受到孔子鲜活的气息和丰富的情感。不管后世褒奖孔子如何贤圣,在圣人这个名号之前,孔夫子首先是个人,是个同你我一样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论语》中处处透露着孔子像常人一样的幽默、愤怒、喜悦、悲痛。孔子是圣人,同时他也是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倍感亲切。去阅读《论语》吧,穿越时空的障碍,去聆听夫子睿智的教诲,去感受夫子的喜怒哀乐。

猜你喜欢

夫子颜回弟子
夫子的挑战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弟子规
弟子规
夫子亦“愚”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