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财会审计研究

2020-02-22

审计月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财会商业银行金融

金融科技风起云涌,现代金融体系呈现“无科技、不金融”的重要特征。财会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创新审计理念、技术和方法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商业银行财会审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科技的背景及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金融科技的背景和内涵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的联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旧的经营模式的冲击形成摧枯拉朽之势。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会进一步形成万物万联体系,对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

1.数字经济推动金融科技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重塑了商业模式,带动了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口。2017年我国将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定位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三分之一。

经济决定金融。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之下,金融科技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球银行业已步入“Bank 4.0”的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纷纷大象转身,抢滩布局、积极应对,从产品、渠道、运营、风控、决策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探索和金融科技变革。为推动科技创新,人民银行2019年8月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提出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图和行动纲要。

2.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倒逼金融科技发展。跨界竞争愈演愈烈,第三方支付、P2P平台、网络理财、场景金融等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如,阿里金融、腾讯金融、电信金融、百度金融等互联网平台吸附着数以亿计的网民,打造了以数据技术为驱动、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互联网渠道为重点的经营模式。数字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跨界竞争,切断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传统联系,获取客户资源和信息,挤占金融市场份额,已对商业银行构成“降维打击式”竞争,导致银行客户和存贷款业务流失。

3.客户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促使金融科技创新。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体验是客户选择银行的重要考量,原有的金融模式已难以适应客户需求,数字化渠道成为客户服务的主流。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加大科技创新,主动将自动化、智能化、人性化作为行业新标准,通过大数据挖掘客户需求,升级产品和服务,提高获客率和留客率。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输不起”的金融科技革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科技支撑做强做大,商业银行发展才站得住、行得稳、走得快,否则,再好的改革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商业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金融,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也是颠覆性的。

首先,传统的审计理念、思路、手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需要。金融科技对全球金融业产生颠覆性创新的压力,也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已上升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商业银行正在重新改造经营模式,重构业务流程、体制机制、产品、系统等,内部审计理所当然属于金融科技创新的领域,必须顺应商业银行科技创新与变革,改变传统审计模式。

其次,商业银行新业务、新产品、新系统、新风险和新的经营模式等已成为内部审计回避不了的重要领域。金融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商业银行面临体制机制和流程再造,以及创新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类新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揭示各类业务风险和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是内部审计本身具备的职能,内部审计有责任将新业务、新产品、新系统、新风险和新的经营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实施重点突破,提供支持。

再次,如果不主动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及时调整策略,主动作为,内部审计将会迷失方向、无所作为。围绕业务做审计,做好审计促经营,内部审计应把握拥抱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变应变,责无旁贷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进行贴身监督和服务。

二、商业银行财会审计存在的不足

面对海量的业务数据、不断创新的线上线下产品、繁杂众多的业务系统,墨守成规、习惯沿用经验主义“三板斧”传统的商业银行财会审计思路和手段已经不适应财会审计要求。

(一)财会审计目标层次不高,审计理念有待创新。一是商业银行财会审计目标大多还停留在财会收支及业务经营成果的合规合法性和风控安全性层面,缺乏一级法人观念和整体成本核算效益意识,对财会收支信息及业务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关注不够。二是财会审计视野不开阔,审计视角依然束缚在会计视野,偏重查账,局限于档案、凭证、报表等会计记录,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意识和发散思维,审计揭示的问题层面低,大多停留在是问题本身,未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审计理念仍停留在差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思维,缺乏数据化审计、决策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理念,审计成果深度不够、缺乏整体宏观性。

(二)财会审计手段方法不足,大数据采集获取、分析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一是数据采集获取欠缺。对外部数据信息的采集无序,缺乏正确指导和引领,如对财政、工商、税务、司法机关、海关等部门信息,财会审计人员不能充分获取应用。从生产系统获取的内部数据信息不及时、不全面,真正适用的财会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不多,内部数据相互不共享、质量差、可用性低,审计数据库难以满足需要。二是内部系统不支持、不熟悉。财会业务审计离不开商业银行众多繁杂的各类系统,离开这些系统数据,财会审计无异于盲人摸象。但这些业务系统和分析系统标准各异、不断更新,没有与内部审计建立接口。审计人员对这些业务系统不熟悉、不能熟练运用,有的还对审计人员限制权限,极大制约审计项目开展。三是大数据分析人员素质不适应需要。分析人员之间,分析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缺乏机制性的管理和引导,大数据研发、审计工作机制和财会审计发展需求不匹配。

(三)财会审计覆盖面过窄,审计范围有待拓展。一是审计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目前,审计人员长期局限于费用、固定资产及员工行为管理等“老三篇”,大量财会审计领域,特别是对新产品、新风险关注涉及少、未深入。二是缺乏报表、科目、核算、负债和损益审计的概念。对会计报表、会计科目、成本核算、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有效性重视不够,在报表分析、科目归属、成本核算、负债管理、损益调整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和盲点。三是对财会收支、其它应收应付款、负债结构、损益调整等重要科目的异动整体分析不够,查原因、找根据、补漏洞不足;对会计科目使用从预算到执行是否执行会计准则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反映是否真实、客观、准确关注不够。

(四)财会审计对创新业务关注不多,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创新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业监管趋紧和创新新业态交织叠加在一起,经营与合规压力加大,创新业务审计已经成为财会审计的重点。由于创新业务大多属于线上产品和数字化技术,没有传统固定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经验可供借鉴,财会审计对新业务、新产品审计的深度、广度不够。同时,审计人员对创新业务审计知识欠缺,面对金融科技创新下的新业务、新产品、新系统、新模式等无从下手,束手无策,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财会审计方略探究

商业银行财会审计必须植根于金融科技,围绕大数据,紧贴业务,盯住风险,创新财会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机制、审计领域,主动出击,有所作为。

(一)创新财会审计理念。一是倡导数字化的审计理念。离开了大数据分析,财会审计寸步难行。必须紧跟商业银行科技创新的脚步,契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和进展,围绕数据、产品、渠道、系统平台、金融场景、风控等方面开展审计项目和审计活动。二是倡导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风险永远是财会审计关注的核心,要以传统的差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为基础,贴近业务、围绕风险做审计,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同时,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发挥审计服务和咨询职能,促进审计价值增值。三是倡导决策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理念。就是要善于运用大格局、大思维的审计思路,审视每一个财会事项,将审计事项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同业、与系统、与历史纵横对比分析。要注重整体分析、上下联动、专题引领、点线面结合,重点突破,从管理、机制和制度层面思考和分析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和解剖“麻雀”方式对专题问题进行全面审计和深度剖析,力争解剖一个点、查透一条线、规范一个面。

(二)创新财会数据化审计方法。一是创新内外部数据采集获取方法,完善数据库建设。应建立外部信息采集获取工作指引,规范外部采集获取流程,提升采集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司法,以及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第三方机构等外部数据能力。完善内部数据采集获取方法,着力解决数据孤岛,以及内部数据相互不共享、质量差、可用性低等问题,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审计数据库。二是创新数据加工分析手段,完善审计方法库。建立数据分析管理办法,成立研发团队或小组,优化审计业务需求和方法模型研发机制,一方面对过去或现有比较成熟的财会审计方法模型进行升级完善,另一方面尽快研发一批新业务、新产品新的审计方法模型,不断满足财会业务和创新业务审计的需要。三是开放并熟练运用各类业务系统。离开众多繁杂的各类系统,财会审计无异于盲人摸象。这些业务系统和分析系统标准各异、不断更新,但没有与内部审计建立接口。财会审计应花大气力要研究这些业务系统并常年进行分析监测,提取信息,充实审计数据库,要建立监测制度,落实专门人员,业务部门还要对审计人员全面开放这些系统的审计权限。

(三)创新财会审计机制。一是完善金融科技背景下内部审计的顶层设计。应围绕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和发展规划,厘清财会审计思路和审计重点。要站在一级法人和成本效益角度,加大对重大问题、重大风险、重要事项、重点环节和重点责任人的审计力度,抓转型、补短板、改陋习、提质量、重成果、出精品,充分发挥财会审计的“尖刀利剑”和“止血增效”作用。二是创新非现场审计模式。要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的基础性作用,完善非现场远程监测体制和机制,固定人员、固定时间、配置资源,明确阶段性审计方向,使财会审计非现场的日常监测制度化、流程化。财会审计项目应增加非现场审计时间,适当压缩现场审计时间,始终把非现场作为做好项目审计的开路先锋,贯穿于项目审计的全过程,做好二次分析,增加非现场线索的准确性,提高精准打击能力。三是培养高素质审计数据分析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应具备专业化能力,包括业务转译、银行业务能力、编程能力、建模能力、模型评价能力。按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的原则,通过培训、跟班、横向交流等形式,培养一批懂业务、在审计数据分析方面拥有专业造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创新财会审计领域。一是加大创新业务、创新产品的审计力度。财会审计既要注重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在准入、授权和操作流程等真实合规方面的审计,更要注重内控、风险和效益等管理方面的审计。应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作为远程监测的重点内容进行日常监测,按产品、按业务组建审计团队,研究针对性的审计方法。要区别创新业务、创新产品的风险状况,先急后缓,优先以风险较大问题较多的各种理财、各项代理或代收代付、投资或金融市场业务为主,然后逐步推开。除了常规财会审计项目外,还要运用审计调查等方式,跟踪服务,提供咨询和建议。二是扩大常规财会审计覆盖面。加大对会计报表、会计科目、成本核算、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有效性的审计,加大对税务、收入、成本、利润及人财物管理等资源配置的审计,关注重要会计科目的异动,把对报表损益的真实性审计和整个业务经营的效益性审计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财会商业银行金融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2017年全国商务财会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