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足衣”类词汇国俗语义共性及其生成的体认机制

2020-02-22邬德平

外国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俗语英汉共性

邬德平

(1.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2.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0 引言

“国俗语义”是指某词汇“在概念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王德春,1998:1)。该术语一经提出,迅疾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比较国俗语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比较的对象灵活多样:动植物(黄静,2003;潘红,2005)、颜色(王玉英,2004;辛菊 等,2006)、数字(温洪瑞,2003;陈运香,2008)等。

孔庆成(1993:16-17)认为,国俗语义研究是语言学发展和语言教学的双重需要,它在语言理解和使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服饰领域主体成员,足衣相关语汇的国俗语义对比引发的关注更少。尽管有学者(訾韦力 等,2009)萌生了点滴意识,但只在服饰词汇对比研究背景下呈现一鳞半爪、顺带提及。他们既未专题探索足衣词汇的国俗语义类别,也没提供充分的语料例证,更谈不上对其作理据阐释。

1 英汉语中足衣类词汇的国俗语义概况

选取英汉语权威辞书各八部为语料来源。辞书遴选原则:大型基础词典3-4本,大型惯用语、谚语词典3-4本。具体书目有英语的《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朗文当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韦伯国际英语大辞典(第三版)》《英汉大辞典》《英语习语俚语词典》《英语谚语词典》《美国流行谚语词典》;汉语的有《汉语大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惯用语大全》《汉语俗语大辞典》《谚语辞海》《中国歇后语大全》《汉语戏谑语词典》。

语料搜集过程分三步。步骤一,筛选粗语料。将上述辞书中含国俗语义的足衣类表达全部析出。步骤二,合并同质语料。英汉语中凡语义相同,结构对等,仅个别文字有异者一律视为同质语料,故将其合并处理,只计一例。汉语如“削足适履、削趾适履、刖足适履、刖趾适履、截趾适履”即为此情形。步骤三,语料整理统计,对相关词汇的国俗语义归类。英语中具有国俗语义的足衣类语汇总数为102,可分成八大类别。汉语中具有国俗语义的足衣类词汇总数为96,也分成八大类别,现分别将其统计如下:

表1 英语足衣词汇国俗语义统计表

表2 汉语足衣词汇国俗语义统计表

以上统计显示,英汉足衣词汇的国俗语义共性大于差异。共性分五大类,每一类在英汉语中均至少有四例以上表达作证据支撑。差异分两大类,每一类差异均有六例以上表达作证据支撑,详见下文描述。

2 英汉足衣类词汇的国俗语义共性及证据

英汉足衣词汇共享国俗语义居多,仅存在两项显著差异。第一项:英语足衣词汇常隐喻为“攻击、欺凌”,汉语足衣词汇无此用法。这类表达英语中共11例,占总差异的33.3%。如:a boot up the backside(背后袭击);Put the boot into someone(落井下石)(陆谷孙,2007:211,1849)。汉语相关词汇常隐喻为“从政、为官”。此类情形有六例,占差异总数的27.3%。如:“靴板”:靴鞋与笏板,谓官宦生涯;“捧靴”:手持父母官的靴子,指老百姓挽留清正廉洁的官员。而英语中足衣类词汇不含这类国俗语义。

另一项显著差异为:英汉足衣类词汇的国俗语义中积极、消极和中性语义的构成及比例不同。英语中以消极语义为主,汉语则以积极语义为主。英语中积极语义仅有八例,占国俗语义总量之比为7.8%。其消极语义44例,所占比例为43.1%。汉语情形正好相反:积极语义42例,与该类词汇国俗语义总量之比为43.8%,消极语义19例,所占比例为19.8%。英汉中性语义数量与比重也有差异,但悬殊微小,无须赘述。英汉足衣类语汇的国俗语义共性远大于差异,其显著共性可分五种情形。下文将对其逐一界定、描述和论证。

2.1共性之一:喻指行为、能力

这是所论词汇国俗语义中的共性。其中英语占其总共性的34.8%,汉语占其总共性的41.9%。该共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靴鞋自身喻指行事、能力。Step into the dead man’s shoes(接替死者的工作),A black shoe makes a merry heart(工作虽苦,但心情舒畅)。汉语“常在水边走,哪有不湿鞋”:用“湿鞋”表示事情中滋生的麻烦事。“削足适履”:生搬硬套、迁就凑合两件不相宜之事。汉语“挂靴(鞋)”和英语 hang up one’s boots 对应非常工整,均表辞职离任。但汉文化中“挂靴”还可特指和尚驻寺念经而不再云游传法。“给人穿小鞋”指行事中故意为难对方,理据是小鞋夹脚,行走不便,从而喻指工作不顺。其次,借靴鞋特征比喻行事风格或能力。Where the shoe pinches(行事中困难痛苦所在)。“新鞋夹脚,想起旧鞋”:办事不顺而怀念先前经历。汉语歇后语“鞋底上抹油——溜”喻指逃避责任。汉语中还有同类俗语,“穿钉鞋走泥路——步步扎实”:行事稳妥,能力强。第三,靴鞋词汇活用为动词的情形下喻指行为能力。Boot somebody out of中boot在语法层面经历了名词动词化过程——由名词“靴”转化为“穿靴”,继而喻指行事,该习语本指迫使某人穿鞋走出某场所,实为剥夺某人工作机会或办事权限。汉语中不乏同类,且举一例:成语“蹈仁履义”指投身道义之事,其中“履”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穿鞋”(走过)。

2.2共性之二:喻指地位、金钱、时尚

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虽正性相关,但本部分将灵活区别,分开探讨:

其一,暗示社会地位。据考证,我国自夏朝始即有“着屦穿履”传统,贵族穿皮制鞋履,平民穿草鞋、绳鞋或麻鞋(张慧琴 等,2016:54)。魏晋南北朝时,士人和贫者只可穿草鞋,不得僭越。按宋代规制,黎民百姓只能穿布鞋或草鞋(孙秀梅,1997:98),屝、屣、踪、屩是由麻和草编织而成。汉朝以前,用麻、葛以及芦做成的鞋也叫屦,正因如此,“屦旅”蕴含贫穷之意。无鞋可穿则困顿至极。“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中“光脚”暗指地位极度卑微;英语与此类似:Shoemaker’s kids always go barefoot(鞋匠的孩子光脚丫)。该谚语的原文解释为“自己才高艺强却未能惠及至亲家人”(Gregory,2000:295)。 “草鞋”可代表“草民”,“作为显示经济地位的标志,皮鞋和草鞋绝不可能同时属同一层次人所有”(贾京生,2011:14)。俗语“皇帝也有草鞋亲”反映的正是这个道理:地位再高都有穷亲戚。Grow too big for one’s boots(自高自大),Shoes too large trip one up(骄傲者栽跟头)(徐竹生,2003:839)。汉语有类似表达:矮子穿木屐——自撑自高。上述靴鞋词汇都喻指地位或重要性。其二,喻指时尚、金钱。北京人有句老话“爷不爷,先看鞋”。鞋即代表时尚与派头。美俚语shoe指“穿着时髦的人”(陆谷孙,2017:1849),足见二者较为对等。英语feel the pinch用鞋夹脚之感受暗指经济拮据。Shoestring business“鞋带交易”指小本生意,不赚钱的买卖。美俚语boot则有“钱或预付工资”的义项。Shoe the colt(向新入职人员收取钱款)(Paul,1984:117,1056)。无独有偶,汉语“草鞋钱”指差役向当事人勒索的跑路费;英谚语Twice clogs,once boots(两代穿木屐,一代着皮靴)(徐竹生,2003:957),即几代奋斗,穷人变富人。“席丰履厚”表家境殷实,“履厚”指鞋厚,隐喻富有,中国古代官员喜着厚底靴鞋,彰显其“有钱有势”,这在传统戏剧的服装道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3共性之三:喻指两性情感

靴鞋是英汉爱情文学作品特写的高频对象,寓意灵活。我们分两方面来叙述:

其一,喻指爱情。汉文化中的绣花鞋象征爱情,《红楼梦》里宝蟾穿绣花鞋色诱薜蝌的插曲可谓绝佳的诠释;成语“遗簪坠履”用“簪履”喻指两性间的旧情故交。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李益相恋后遭抛弃,但小玉钟情不渝、相思甚苦,“梦黄生丈夫抱生(李益)来,至席,使玉脱鞋。惊寤而告母。因自解曰:‘鞋者,谐也。夫妇再合。脱者,解也。既合而解,亦当永诀……’ ” (安国梁,2001:54)因“脱鞋”与“脱谐”同韵而由此预见感情裂痕。汉语“分鞋破镜”隐喻“夫妻分手”,英语美文SheLeftHerShoes描写了主人公“she”离去时带走所有物品,却留下靴鞋——成为作者牵挂感念对方的实物媒介。谚语Like shoes like soles(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徐竹生,2003:587),多形容男女性情相投,如鞋帮鞋底亲密无间。其二,喻指(爱情中的)女性。《周公解梦》曰:“人着己履妻有私。”可见,我国古人潜意识里就将鞋和女性相联系。英语亦然,high-heels 常代指性感女性。boot 在英俚语中作“丑陋的人”解,尤指女子(陆谷孙,2017:210);old boots指又丑又老的女人。美俚语 boot 可表“百依百顺的妻子”(Paul,1984:117)。习语 ride in sb’s old boots 或 wear someone’s old boots(同别人抛弃的女人相爱),汉语“破鞋”也指两性关系凌乱或被玩弄后遗弃的女子,“穿别人的破鞋”:爱上被抛弃的女性,这同英语如出一辙。

2.4共性之四:喻指情势、意图

情势即事态,主要针对客观世界,而意图相当于计划或愿望,反映的是主观世界。二者性质不同,因此本小节的论述从两方面展开。

其一,喻指情势。将自己在某处境中难受、自在与否同靴鞋相联系,英汉皆然。“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英语有comfortable as an old shoe(像穿旧鞋一样舒服):令人愉快、容易相处。这与《庄子·达生》中“忘足,履之适也”的深层意蕴一致。英习语 put sb in other’s shoes 或 in somebody’s shoes(换位思考),进而有谚语 Don’t judge a man until you have walked a mile in his boots 一说(Gregory,2000:62)。汉语成语“纳履踵决”:提上鞋,鞋的后跟却破裂——形容处境艰难。英谚语When we take off our boots today,who can tell that we shall wear them tomorrow?(今天脱鞋,谁知明天是否会穿?)(徐竹生,2003:1011)汉语有类似俗语:今晚脱鞋上炕,明天去见阎王。其二,喻指意图。Put the boot on the wrong leg:左鞋穿在右脚上——情形、意图正好相反。The shoes are on other leg:不是那个意思。此时 boot 或 shoe 在有些场合指情形,有时则表意图,汉语也有“穿错鞋,会错意”的说法。英语 If you think the flowers are the birthday gift for you,you have 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你若认为花是给你的生日礼物,那就自作多情了),One shoe not fits every foot(一人难合百人意)(徐竹生,2003:194)。

2.5共性之五:袜类词暗示礼物和性别

袜子,属足之内衣,为介于足与靴鞋间的穿戴物。“裹脚、靴掖”等应属此类,英汉袜类共性又可细化为两个方面。

其一,喻指温暖关爱及用作暂存容器。“古有臣下在冬季向君王进献袜子的习俗”(张虹,2011:55)。英语文化中,尤其是女性也有“赠送绿袜”现象(另义见下文):She has given them green stockings(以送袜子的方式来嘘寒问暖)(徐竹生,2003:834)。Stockings常被用作圣诞礼物收纳之器。正因为如此,stocking filler就有了礼物的意思,况且stocking本身也常用作礼物。短袜sock也有储钱容器的作用,sock away即“存钱”,这和我国的“靴掖”功能类似。靴掖:也作靴页,塞掖在靴桶内,与荷包类似,用皮革或绸缎制成,用于存放名帖、钱票等物(周详,2012:52)。古代服饰衣兜少,钱币、纸扇、手巾等随身物品常置于靴筒或袖口。 其二,暗示性别。stockings多为女性所穿,故含该词的习语常转喻女子。A blue-stocking指“才女”或“女学者”。上文She has given them green stockings中还可表“后出嫁的姐姐”,可见,stocking喻指女性在本谚语中也得到印证。始于五代的中国缠足文化是不健康审美观的产物,是迫害女性的反人道行为。人们把长长的缠足用的白布称为“裹脚”,这一特殊足衣,因女性专用而具备性别暗示功能。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即和英语stocking有一定程度的共性。

3 足衣类词汇国俗语义的生成机制

本节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国俗语义是如何生成的?英汉民族相隔万里,缘何能享有共性?先分析问题一。为求直观,我们用图解方式分析。

如图所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矩形和椭圆构成。矩形C最大,其内部左侧为三个嵌套的椭圆链,大小依次为W、G、F,右侧为矩形N。C的外部下端为小矩形链,代号分别为[M]、I1、I2和In。其中[M]居于上位层次。

图1 “足衣”词汇国俗语义生成的体认机制示意图

C(culture)意指全社会的文化,代表“文化域”,W(working)意指工作及相关活动,代表“工作域”,G(going)意指行走,代表“自运动域”(self-motion domain),F(footwear)表“足衣靴鞋”。行走是行事的组成部分,所以W包含G,而行走关涉靴鞋,故G包含F,W、G、F因隶属关系而相互套叠。靴鞋是人类熟知的事物,穿靴着袜是从祖辈传习下来的行为规范,故属于文化范畴。行走、劳动是族群成员普遍的惯常活动,所以也属文化范畴。这是因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泰勒,2005:1)。N指国俗语义(national semantics),是词汇原初概念以外的非字面义,属于特殊的隐喻义。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某语言使用者个体独创的隐喻义,而是已被规约化的、常识性隐喻义,深深植根于族群意识形态,属稳定的语言现象,而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故N也隶属于C。

小矩形[M]、I1、I2及In不在文化范畴内,处于C外。[M]代表单个或部分认知主体在线心理加工所产生的临时概念,尚未外化成语言,且为偶然、临时的个别现象,故不属于文化。概念[M]的语言表征结果,成为某次具体的言语表述I(instantiation),I同时还是靴鞋F喻指“行为、意图、两性情感”等时的具体语用例示。由于F与I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初始于偶然,联系松散,缺乏广泛性和稳定性,因此I不属文化内容。字母I的下标1、n为语例在现实交际中的使用频次。

足衣词汇国俗语义生成必须历经现实体验、概念认知、言语操作、文化准入四个环节。下文将具体论述。

现实体验环节:对应图中椭圆链W、G、F部分。行走是工作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在体力劳动中尤为明显。因而“行走”是“工作域”的组构特征,二者间可解读为“部分-整体”关系。同理,靴鞋是“行走”行为的装备部分,前者可理解为后者所代表的“自运动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同样可视为“部分-整体”关系。两个连续的“部分-整体”关系形成套叠,产生经验现实层面上的认知体验,反复的认知体验最终导致“部分-整体”关系的内在传递,其结果是:不仅“靴鞋”可代指“行走”“行走”代指“工作”,“靴鞋”还可以直接代指“工作”。 正如王寅(2014:6)所指出的,“心智和语言除‘认知加工’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互动体验’这一基本要素。”因此,现实的部分—整体关系触发认知上的转喻关系,随即进入下一环节。

概念认知环节:对应图中椭圆链到矩形[M]部分。当人们意识到行走G可转指工作活动W,靴鞋F也可转指工作活动W时,概念上遂可相互代换,转喻性的概念认知随即产生。如:[行动]用“行走”概念表某具体任务。如[红海行动]即代号为“红海”的撤侨工作,[行走]也可表工作职位,清朝职官制中就有“行走”一职,如“上书房行走”等。[靴鞋]还可直接代指工作活动。比如[履职]:用穿靴走路转指完成工作。再如[履新]以“穿新靴”代称新的工作或岗位。某物一旦被概念化,就能用语言将其词汇化(详见下一环节)。

言语操作环节:对应图中I1到In的过程。认知决定语言,一旦人们将靴鞋引申为上述抽象概念,随即将其外化为语言即词汇化过程,用于思想交流。英汉语中有大量证据:如“履方”:工作规矩方正;“挂靴”:辞职;“穿小鞋”:工作中为难对方;slipshod(靴鞋溜滑):工作敷衍草率;rough-shod(靴鞋粗糙):为所欲为。上述表达中,靴鞋所表抽象意义并非一开始出现即被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靴鞋词汇最初进入实际语例I时,属新创表达,在语言社区中尚未被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因其缺乏稳定性和普遍性而无法进入文化范畴。当这种新鲜言语个例不断被模仿,应用于不同交际情景,且使用频度达n次,也即到达In位置时,全社会开始认可靴鞋F在语例I中的概念角色,达到了语言规约化标准。

文化准入环节:对应图中In指向C内矩形N的过程。语例I在交际中反复出现,致使靴鞋同“能力、地位、两性情感、情形意图”间的概念关联不断强化,即经历了固化(entrenchment)过程。据此,靴鞋词汇成功进化出国俗语义。不妨说,靴鞋F与I之间的关联被规约化之时,既是靴鞋国俗语义成立之时,也是该语言现象归入文化之时。

事实上,靴鞋词汇的国俗语义诞生过程是语言变化过程,是新奇表达I1强化使用达到In之后的结果,可用基于用法模型(Usage-based Model)来解释:某新奇的语言现象在反复使用中被熟悉和接受,逐步稳定后顺利进入社区语言系统(William et al.,2006:291-292)。

当I进入文化范畴后转化为矩形N,与椭圆链W、G、F同处于C内。但是,现实中人们可能倾向于将椭圆链,尤其是靴鞋F同N直接对应,仿佛靴鞋瞬间就自然产生国俗语义N,似乎应有箭头由椭圆链指向N,这其实是直觉误导。事实上靴鞋经历了(W+G+F)→I1→I2→In→N的曲折进化过程后,国俗语义才正式产生。由于椭圆链W、G、F不直接产生N,故图中的箭头为虚线。

上文针对国俗语义的生成进化过程构建理论框架,并详细分析了该框架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阐述国俗语义生成必须经历的四个环节。现结合有关实例,验证其语义进化过程。

Slipshod本指“溜滑之鞋”,常常转指“敷衍塞责、办事不力”。前者为概念本义,后者为国俗语义。其语义进化过程如下:

现实体认环节。该词原义为一种不防滑的鞋,故属于靴鞋范畴F中的成员。因其溜滑、不便行走,从而与行走域G发生联系:靴鞋是行走装备,二者遂形成“部分-整体”关系。又因行走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常说“行为”“行事”“行政”“操行”均可证明这一点。总之,“行”与“为”如影随形,“行走”与“工作”密不可分。

概念认知环节。“步履失稳、行走不便”势必会影响工作,汉语“举步维艰”就源于这种认知。英语亦有类似情形,用walk the walk表“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典型的以“行走”概念表“工作”概念的情形。可见,行走范畴G与工作域W也形成“部分—整体”关系,进而F、G、W形成“部分-整体”套叠、且范畴之间概念可传递,形成转喻链。换言之,“靴鞋”可表“行走”“行走”概念可表“工作”,继而“靴鞋”也可直接转指“工作”。汉语亦然,人们用“履历”代指:工作经历,从而构成由“鞋”→“工作”的转喻。转喻之所以能形成并实现词汇化,是因为“人们在体验客观外界事物的基础上,认识到它的某一或局部特征,然后用词语将所认识到的这个特征固化下来,并以此指称整个事物”(王天翼 等,2017:13)。

言语操作环节。当认知主体将slipshod同“办事敷衍、工作不踏实”相对应时,便倾向于将这一概念外化成语言表征,且在语法层面(词类)经历调变,从名词“溜滑之鞋”转换为形容词“工作敷衍、粗枝大叶”。如:He is sometimes slipshod in handling his sources(有时候他处理资料来源时较为草率)。Slipshod首次用作该语义时,属创新隐喻,未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熟知与认可。

文化准入环节。当上述语义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被重复、模仿,其使用频次从I1→I2→In达n次时,该语义逐渐普及,全社会都知晓并接受这一语义,继而顺利进化为国俗语义,遂成文化范畴的一部分。

为获取slipshod的语义使用频次规律,我们借助英语历时语料库进行验证,结果见表(3)。

由“早期英文书籍语料库(EEBO)”检索可知,该词最早出现在1608年,在1608—1700年间的英文书籍中共出现四次。而据“美国历时英语语料库(COHA)”,1811—1900年,slipshod一共出现74次,1901—1990年,共使用112次。以上三项调查统计,各自时长跨度均为90年左右,但其使用频次增幅异常显著,这一定程度上支持下述观点:slipshod的国俗语义进化成功前后,该语义的使用必然经历频次由少到多,由新奇到普及的过程。

表3 slipshod一词在英语历时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统计表

接下来分析第二个问题:英汉足衣词汇缘何能共享国俗语义?笔者认为:上述跨语言共性的实质,是英汉民族相同的心智对同类事物体验过程中引发相似的心理感受,继而外化为相似的语言。英汉民族生理构造一致,大脑结构相同,面临的现实内容相仿:穿鞋、走路、做事,因而获得的体验类似,遂形成类似的语言表述。体认语言学比认知语言学更强调互动体验的重要性与决定作用(王寅,2019:21-22)。体验是多维的,包括行为层面、心理层面、情感层面等。作为服饰范畴的靴鞋足衣,它是日常穿戴物品,除遮羞、保暖的基本功能外,还有诸多其他用途。李当歧(2005:263)指出,无论中外,服饰既具实用功能,也具容仪功能、审美功能,还具有形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这就为认知主体提供了宽松的体验范围,促使足衣产生了丰富的隐含语义。英汉民族相同的大脑和心智结构、相似的现实体验决定了相似的思维认知从而必然生成相似的语言现象。

为追求表达简约高效,人们设法将“行为能力、社会地位、意图情感”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便借助隐转喻手段来实现。靴鞋作为贴身物品方便地充当了概念替代对象,即喻体,这符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规律。隐喻是认知的结果,而本质上是体验的结果,是两事物抽象共性的置换。共性是人看出来的,只有经过体验,心智才会对现实作出加工,发现共性(Lakoff et al.,1999:7)。共性是比较的产物,比较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六个月大的婴儿即能比较并判断两物体的异同(Mandler,2010:25)。

4 结语

英汉足衣词汇的国俗语义,差异远少于共性。因为两民族基于大致相同的客观现实世界、行为习性、生理结构、认知方式、心理感受必然产生大致相同的语言表述。但英汉民族毕竟存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社会价值观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足衣词汇国俗语义的差异。

本文系统对比研究了英汉足衣词汇国俗语义,发现二者亦同亦殊,大同小殊。这揭示了英汉语言文化某微观层面的共性、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语言共性论思想。其次,文章沿用词汇理据研究的分析方法,符合现代词源学跨学科、跨语言比较的研究思路(曾昭,2018:4)。此外,本研究遵循了张慧琴(2016:54)提出的足衣词汇跨语言研究宗旨:补充完善足衣文化内涵,反思英汉语言中与鞋袜相关的习语表达,加强中西足衣文化理解与沟通。这对以英语或汉语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启发:二语习得须增强其文化意识、钻研意识和跨语言比较意识。

猜你喜欢

俗语英汉共性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共性
客家俗语巧诵读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数字俗语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