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视域下的长沙弹词传承对策

2020-02-21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弹词长沙传统

□ 潘 娜

说唱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大部类, 是传承历史文化、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艺术品种,在我国有不下400 种说唱品种。这些艺术品种依托各地的方言、习俗, 借鉴各类文化传统门类的营养, 衍化出了丰富多彩的剧目剧种。 但随着近年来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刷, 这一传统艺术门类的境遇遭受严重的冲击, 其原本依托的受众群体开始瓦解。 “长沙弹词” 作为说唱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品种, 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

一、 历史阐微

长沙弹词主要流行于湖南的湘水、 资水流域的长沙、 益阳、湘潭、 株洲、 浏阳等地, 起源于“道情”, 用方言说唱, 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长沙道情”。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中转载了清代杨恩寿在《坦园文录》 中对长沙弹词的记载: “以鼓板唱道情” “惟妙惟肖”, 并介绍了明清以后的长沙弹词演出形式——多为一人自弹月琴说唱, 后有了两人对唱, 即一人弹月琴伴唱,一人以渔鼓筒板和小钱击节, 而演出的内容则以“劝世文” 居多。其说唱特点以及唱腔形式皆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 20 世纪20 年代, 长沙弹词逐渐进入书场、 茶馆, 形成了“坐棚” 演唱的艺术形式, 这一表演形式使其可以讲唱一些中长篇的故事, 也使得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开始了其依托于“茶馆文化” 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由于战争和社会变革, 长沙弹词一度无书可说, 在市区内仅有一处供民间艺人演出的场所——火宫殿书场, 而其他散居的艺人只能进行走街串巷的流动卖艺。

长沙弹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当时电视产业的发展, 长沙弹词中的传统曲目通过电视手段再现于大众面前, 使得这种充裕着长沙特有里巷气息的曲艺曲种有了复苏的契机。 特别是通过著名长沙弹词盲老艺人彭延昆先生的努力,使得这一曲种终未成绝响。 彭延昆在精心继承前辈演唱艺术的基础上, 规范整理了长沙弹词的“九板八腔” “十八套曲” “方言十三辙”; 而唱腔上不拘泥于门户之见, 融会了湘剧高腔、 昆曲、小调、 山歌等多种演唱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彭派, 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长沙弹词的演唱艺术。

二、 现状与困境

从“长沙弹词” 的生存现状上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 今天的这一民间曲艺曲种面临着这样的生存状态: 由于新媒体介入, 人们在接受欣赏对象时, 有了更多主体选择权。 当下的长沙弹词所面临的困境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 长沙弹词作为一个有着300 年历史沉淀的传统曲种,其产生之初的历史环境与今天有着巨大的差异。 曲种的表演方式、表达内容、 受众群体以及传播媒介, 与当下多媒体、 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节奏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随着新旧欣赏主体的交替,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长沙弹词这种民间艺术的认知度在逐渐下降。

其二, 新传承群体的锐减。2016 年11 月彭延昆先生的去世,宣告着长沙弹词的发展再次陷入迷惘。 弹词艺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每一位弹词艺人在学习这一艺术时, 必然要经过地方语言文化、 民俗艺术、 曲种系统等多方面的浸润。 今天的长沙弹词艺术在内容的表达和表现形式上, 与新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受众和传承者有了一定的隔阂。 受众欣赏群体的流失必然会带来传承群体的集体性“逃离”。

其三, 地区语言的变异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长沙弹词传承和被接受。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 对曲艺的释义是: “中国音乐体裁中的一种, 具有以叙述性为主, 兼有抒情性与语言音调密切集合的音乐特征……由于各曲种所操方言不同, 因此曲艺音乐不仅有多种多样的曲调, 又各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语言是曲艺发展的基础。 曲艺艺术产生之初就以“声曲结合” 的典型特点,为大众所接受。 随着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发展, 以“长沙话” 为本地语言的新长沙人, 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有新的变异。 许多湘语的旧式词语被取代, 甚至流失。长沙弹词传统剧目中的某些特定表达, 放置于当下的欣赏主体上,出现了文化隔阂。

三、 口述史视域下的传承选择

作为一项在当下还“活着”的民间艺术, “长沙弹词” 要发展和传承必须依托多元的传承手段。在传承手段上与时代节奏相契合,通过多种方式的传承载体, 使传统的“长沙弹词” 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甚至通过对其“非审美功能”的发掘, 进一步深化其“审美功能” 的价值。 鉴于此, 笔者认为对长沙弹词的研究与传承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其一, 通过归纳整理和总结长沙弹词相关资料的方法, 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研究, 从理论上提升长沙弹词唱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随着民间艺人的消失, 长沙弹词的演出变得越来越稀有, 对于唱腔文本保护也越来越迫在眉睫。 将碎片化的音响、 图片和文本抢救性进行收集, 不仅能对长沙弹词的本体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资料, 而且对分析其社会功能、 可传承性和历史局限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 亦可为探索长沙弹词抢救、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措施提供重要的保障, 为长沙弹词新时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二, 以民族音乐学和口述史为主要研究方法, 对“活的”长沙弹词进行民间属性和生态研究。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汤普逊在《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一书中提到: “口述史为历史学带来的变化在于拓宽了研究范围……它把历史引入全体, 同时把群体引入历史, 使得各阶层的人们建立起了联系。” 通过口述史的角度,对长沙弹词的历史及现状进行非文本的记录。 从“动态” 和“活化石” 的角度解析这一传统艺术的存在意义。

其三, 寻找可行性传承对策。

所有对长沙弹词的研究, 最终的关注点应该是对它的传承与保护, 进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提出新的对策。 随着经济基础、 社会关系的改变,作为传统音乐的长沙弹词其生存的文化、 社会土壤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必然会使得原有的传统艺术发生“水土不服”的境遇。 从大的文化环境视角看,多元化的艺术环境是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文化氛围。 在强调文化共通、 交流对话的同时, 认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是保存“多元性” 的基础。 而传统音乐中保留的这种“差异性”, 是通过历史的沉淀积累下来的, 它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以历史为背景, 以时代为依托, 长沙弹词的发展和传承可以有新的思路。

第一, 以高校教学平台为依托, 将本土艺术引入高校专业音乐教学课程。 通过引入“民间艺人” 进入课堂的教学方式, 将“口传心授” 的艺术传承规律,“原汁原味” 的民间音乐元素, 更准确、 鲜活地表达出来。 长沙弹词的发展要保证其一定的学术性和纯正度, 高校的教学式传承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通过高校对传统艺术传承氛围的整体把握,将民间艺人请入高校的教学课堂,用“口述史” 的方式使新一代对传统艺术有更为亲切和感性的认识, 让书本和史料上记载的知识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更具带入感,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理论走向实践。 这种形式既增强了对民间艺术的认同, 同时也拓宽了对民间艺术的接受层。

第二, “物化” 和“活化”长沙弹词, 建立长沙弹词文字、音像、 图片的数据库, 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依托, 为长沙弹词的发展奠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媒体的力量推广这一民间艺术。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手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长沙弹词可以依托这种改变再次走入“人群之中”。例如, 建立自媒体的公众推送(如微信公众号、 APP 等), 将“长沙弹词” 的历史轶事通过具有可看性的文字推送给大众, 让它再次回归于人们的视野; 建立视频音响的媒体推送, 将传统的长沙弹词作品用更为便捷和高速的方式传播给大众。 同时, 还可以以“微课堂” 的形式, 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专题式的讲座和讨论。 这样, 长沙弹词的历史、 传承以及创作理论就有了可以依托的探讨平台。

第三, 发掘、 整理长沙弹词的艺术特点, 进行艺术创新。 传统曲艺艺术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创作方式, 通常其表演者即为其创作者。 大多数情况下会依据其本身剧种的创作传统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地保留其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 笔者认为在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同时,通过挖掘长沙弹词的艺术核心特征, 将其与当下其他艺术进行综合性的融合, 从而唤醒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新认识。 如与舞蹈艺术、 绘画艺术的结合。

当然, 在发掘和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度”, 不难发现在当下对传统艺术的革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解与偏差。

一种是完全的保守, 恨不能将传统艺术一直保留在其相对原始的文化生存环境中。 不得不说这种保存对于传统艺术的“纯度”的保护是非常可靠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一定困难, 这个困难主要表现为“原生文化环境” 难以复制。 众所周知, 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为地要求某一地区完全不顾社会发展的速度,保留其所谓的文化“清纯”, 似乎有些不太可能。 而以长沙弹词为例, 由于其产生之初本来就与市井文化息息相关, 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市民审美情趣以及城市文化的影响, 不断吸收当下文化因子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甚至会随着市民阶层的审美选择不断有所取舍。

另一类发掘和创新则是以带入现代气息的创作为主体。 这类创新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接触到传统艺术。 但由于对传统艺术认识的深度良莠不齐, 有时往往会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 的尴尬, 更有甚者则会以伤害传统艺术的本质为代价。 在长沙弹词的艺术创新中, 此类情况也是不得不注意的。 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既保留传统长沙弹词的文化内核,同时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 了解,以至于喜欢这种民间传统艺术,是其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曾经说过: “传统是一条河”。 这条河流是需要不断汇聚溪流才能壮大的。文化环境、 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 都会对这条河流产生影响。 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就是在这样一种动态中寻找的平衡,沉淀出了它的文化内核。 长沙弹词作为一种承载过历史潮流变化、文化环境洗礼的传统艺术, 其内涵本来就带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质, 如何在当下面对困境、 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其传统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都是今天音乐学工作者和民间传统艺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而这些选择终将以“文化自信” 的大眼界为背景, 以互联网+ 的大环境为氛围, 形成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弹词长沙传统
长沙之旅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我眼中的长沙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