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伴房颤的效果探讨

2020-02-21

云南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胺碘酮房颤心衰

罗 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 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10)

心力衰竭是由于长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受阻,以致静脉血液淤滞,动脉系统搏出量降低,从而引起心脏循环系统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乏力、体液潴留等[1]。慢性心衰是进行性的病变状态,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发病人群好集中于老年人。且随着病情的迁延发展,常会出现房颤、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房颤则会降低心脏射血,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在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伴房颤患者的治疗上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92例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61~75 岁,平均(64.10±2.20) 岁;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为3月~3年,平均(1.80±0.40)年;心功能Ⅱ级58例,心功能Ⅲ级34例;患慢性心衰伴冠心病32例,伴风湿性心脏病27例,伴肺心病14 例,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等基线资料水平相当(P>0.05),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有出现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房扑临床症状表现;病例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严重肝脏功能不全者;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涉及药物有所禁忌者。

二、检测方法 2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心电图、肝功能、血尿常规等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期间对患者实行24h心电图监察及记录,一旦发现病情有异则应给予有效治疗和控制。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进口批号:H20120497) 予以静脉注射,剂量控制在80~150mg,用20mL5%葡萄糖进行稀释后慢静脉注射,10min内需注射完成。后以1.0mg/min静脉滴注维持6h,再以0.5m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第2d开始改为口服胺碘酮600mg/d治疗。待心律改善稳定后,改口服持续用药200 mg/d。期间监测患者的体内电解质变化。

三、观察指标 ①结合24h心电监测数据及参考NYHA 标准[4]进行疗效评定。显效:阵发性房颤、房扑转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至少提高I级以上;有效:阵发性房颤、房扑发作频率减少;心功能有改善倾向;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2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Tc水平。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本研究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总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LVEF,QTc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的LVEF 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QTc较对照组有所延长,但在安全范围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房颤属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可引发或是加重心衰症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为心室律不齐、心房壁血栓形成及心功能受损。心力衰竭发生后,相关应激系统活性增强,间接诱发患者合并房颤发生[5]。有研究报道[6],世界约有1%患者受房颤困扰,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控制心室衰竭及房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损害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常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表2 2组患者LVEF、QTc水平的比较(±s)

表2 2组患者LVEF、QTc水平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LVEF(%) QTc(mc)对照组(n=46)治疗前 37.31±3.62 406.42±20.21治疗后 45.12±4.18a 431.91±22.73a干预组(n=46)治疗前 36.98±3.82 406.21±19.72治疗后57.18±5.26ab 448.89±23.21ab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n(%)]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4% (P<0.05),说明胺碘酮治疗心衰伴房颤者有良好的疗效。胺碘酮属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受体α、β进行扩张冠状动脉,减少血循环外周阻,增强心肌供血,有效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有药理研究报道[7],胺碘酮可非竞争性阻断α受体,阻滞β受体作用,也可轻度阻断ATP酶依赖的Na+,K+通道,延长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抑制房室结、窦房结的功能,以达到延长房室结区传导。文献报道[8],胺碘酮还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阻滞Ca2+通道,有效调节内分泌系统。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LVEF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QTc较对照组有所延长,但在安全范围内,提示说明胺碘酮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心肌功能的疗效。药理研究报道[9],胺碘酮静脉注射后,频率依赖的钠通道及钙通道会被抑制滞、扩张冠脉,其对动作电位时程没有影响,且负性肌力作用小。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伴发房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在一定程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室率,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胺碘酮房颤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