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0-02-20岑双龙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进程工程施工污染

岑双龙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0 引言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建筑领域得到快速发展,进而建筑项目数目持续增加,在这个时候,群众对于建筑项目质量方面提出更加高需要。但是,建筑项目施工工作的进程当中,时常会有大量环境污染情况产生,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过多关注施工的质量和经济方面的利益,进而使对于环境保护被忽视,这对于群众生活条件具有严重影响。所以,为使得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得到实现,对于施工工作产生的污染问题实施进相应研究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1 建筑工程施工工作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

1.1 水污染状况

对建筑工程施工工作来说,井点降水以及桩基施工工艺所产生泥浆,还有建筑材料与输送管道产生清洗水,与施工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多方面都将会有废水产生。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当中,大量情况下将会实施临时供水,进而其中运用的装置以及管道等多方面均为临时性的,与长期应用的设备比较来说是较为简陋的,并且极大程度是存有一定质量问题的,像是管道漏水问题,接口发生跑冒滴漏情况,进而导致施工现场将会产生污水漫流问题[1]。此外,部分施工工艺当中,工作者直接把废浆与泥液直接排进下水道中,在沉淀之后原浆使得下水道产生堵塞问题,造成环境污染情况。

1.2 噪声污染状况

依照中国相应单位颁发的环保标准需要,建筑项目施工周边环境的噪声许可范围为日间低于70dB,在夜间要比55dB低,但是大量建筑工程施工进程当中,并没有遵守噪声环保准则的需要,进而对建筑工程现场附近居住生活群众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经过相关调查分析得到,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当中噪声产生关键是来自重型器械、挖掘机、卡车以及起重机等产生的马达声、风炮机的工作噪音、建筑用料进行装卸时碰撞声以及混凝土物料进行搅拌时翻腾产生的声音等多方面,进行集中施工工作的时候,这类噪音将会形成非常强大混合式的噪音,且高达上百分贝,对于群众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极大影响[2]。

1.3 大气污染状况

大气污染状况为建筑项目对于环境带来比较普遍的污染情况,对于人类呼吸系统与肺部将产生直接的不良作用。建筑项目当中产生大气污染问题形式是多样的。就像是,建筑项目当中绝大多数施工材质均为粉状,而这类材料于机械装置运用的进程中,以及混凝土的搅拌进程当中经过空气将产生逐渐扩散现象,进而形成了严重大气污染问题,行人在路过施工现场时甚至会有呼吸困难问题产生。并且,建筑项目实施时,所用的部分涂料与油漆等多种材料,一般含有着甲醛等多类有害物质,其气味将会于大气当中得到挥发,造成大气遭受有毒气体破坏,使得自然的净化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特别在中国的北方地区,由于雨少风大且处在干旱环境中,假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没有实施有效科学的保护方式,风力影响之下极易产生众多扬尘问题,导致空气污染问题产生。而且施工进程当中所应用的施工设备关键是运用天然气或者是石油等原料进行燃烧来产生动力的,而这类原料于燃烧进程当中将会有各式各样废气产生,对于空气带来严重污染问题。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当中空气污染变成广大群众密切重视的关键问题,在一方面来说是由于空气污染产生最直接影响就是对于群众生活产生严重作用,在近些年来发生的雾霾问题都是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对于群众的出行以及生活等方面具有严重影响,使大量群众由于空气的污染问题而患上各种呼吸道类疾病病。在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城市人口逐渐密集,而绿化地带逐渐较少,并且大量建筑工地开设于城市当中,在建设进程当中有众多空气污染产生的时候并没有绿化与植被对于空气实施有效净化,因此造成城市中空气污染情况得到进一步的加剧。

1.4 废弃物的污染情况

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当中通常会有众多废弃物产生,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已逐渐变成建筑工程污染当中比较严重的情况。建筑工程废弃物所带来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通常是采取填满措施实施处理,不过大部分废弃物很难进行迅速的降解,而没有降解建筑废弃物将会对于土壤土质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土壤的质量下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等问题)。建筑工程废弃物关键来源为竹木材、建筑泥土、碎石砖、混凝土、渣土、材料包装、装饰材料的废料还有建筑工人生活产生的垃圾等多方面。

1.5 光污染问题

光污染问题关键是指的建筑项目在夜间实施施工工作的时候,为确保夜间的施工质量问题,一般照明灯的亮度较强的,且施工照明灯光将会照射至周边的居民楼中,进而对于周边居民正常的休息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对群众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光污染问题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关键污染之一。

2 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当中预防施工污染具体的措施

2.1 对于固体废弃物的预防措施

在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建设进程当中,对渣土等污染物处理措施,需将土方的开挖、回填以及装车速度等方面控制好,免于操作进程过快、过猛,导致产生渣土散落问题,能够采取厢式的运土车实施运送工作,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在车辆的上方搭遮篷布等方式,而且施工的开始时期,相关施工单位需提前进行检查,而且对于渣土的卸载措施实施严格的管理,并制定得到完善卸载措施,于规定的时间点以及定地点将卸载过程完成,还需要对于施工现场定期实施清扫处理,全部施工建设进程当中,所产生固体垃圾是需在规定场地堆放的,于一部分固体的废弃物还需实施分类处理,而对一部分可回收运用垃圾能够实施再次的回收运用,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运用的效率得到提升,使得施工工作成本得到有效节省,对于混凝土与砂石等材料来说可以在清洗干净之后再次进行运用[3]。

2.2 对于噪音污染问题的预防措施

①施工企业应当对于建筑项目实施重新的规划。其中噪声比较大施工工作应当在白天进行,而噪声比较小工作应当在夜间实施;②施工企业应当加强技术方面的投入,对于机械装置实施相应优化处理,使得机械装置所产生噪声的强度减小;③施工企业应当和监理企业间做到密切联系,对于噪音污染实施相应监控,在噪音污染问题超标的时候,应当立即采用相关处理措施,使得噪声分贝数下降;④施工企业应当对于施工工艺进行优化,采取静态施工工艺;⑤施工企业应当在噪声比较大施工工作附近建立起隔离带以及隔离墙等,进而对于噪声进行减弱;第六方面,施工企业应当选取减震性能比较好施工材质,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噪音污染问题得到控制[4]。

2.3 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预防措施

对于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相应施工企业需依照现实状况将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工作做好,能够采取施工相场封闭式的管理措施,将施工现场和周边的环境相隔离,免于使得更多人遭受大气污染带来的问题。并且需要安排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对于施工场地实施清理,确保地面不会堆积较多施工材质,预防大风天气将材料刮飞,对大气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相应负责人员需将施工材料给保存至库房当中,使得施工材质对于大气造成的污染问题减少。建筑项目当中所运用运输车辆与各类机械装置需确保其排放量是处于国家的规定范围内,并对于出入施工场地车辆进行清洗与审查,使得对于大气产生的污染问题减少。

2.4 对于扬尘问题处理措施

(1)保证建筑现场100%围挡。100%围挡指的是对建筑施工区域与周围环境做到有效隔离,经过对建筑施工区域进行围挡,进而预防内部施工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

(2)保证建筑项目全部原材料100%遮盖。100%遮盖关键是对于建筑场地所堆放石灰、渣土、水泥与沙子等在大风条件下易出现扬尘情况的材料。并依照需求随用随取,不可以使原材料长时间处在裸露环境下。

(3)保证100%道路的硬化,建筑施工进程当中,因为车辆频繁进出会造成道路在没硬化情况下出现众多灰尘问题,只要有大风将会发生扬尘问题,进而对城市空气造成污染。

(4)保证100%车辆进出需冲洗。施工现场车辆进出的时候需对车身进行100%冲洗,保证车辆没有污泥与灰尘再上路。

(5)保证100%土石方湿法工作。对炎热天气与大风天气在施工进程当中,混凝土的破除与土石方工作均有众多灰尘产生,所以一定要采用湿化作业方式。

(6)保证全部渣土车于运输进程当中是100%密闭输送的,密闭运输关键是为预防运输速度较快产生众多的扬沙或者是灰尘。

2.5 对于水污染问题的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时期将会有众多的污水以及废水产生,对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生活污水以及周围环境水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通过严格的处理之后,才可以把水排放至污水管道当中,在施工工作进程当中所产生污水能够先给与一定的沉淀处理措施,在经过沉淀之后,对实现排放标准污水才能够实施排放,而且也能够对其沉淀之后,实施再次的运用,进而使得水资源运用的效率得到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成本下降。

2.6 对于光污染问题预防措施

①为使得光污染问题减小,建筑项目需免于在夜间进行施工工作。假如在特殊情况下需进行夜间施工工作,则需要对于照明灯方向实施调节,免于直接照射进居民楼中。而且,施工能够安全工作前提之下使得照明的亮度降低。或是施工现场的周边建立起防反光板,进而使得反光减少的目标获得实现。②为使得电焊产生弧光问题减小,需在施工周边实施围挡处理,进而使得对于群众产生的视觉刺激降低。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项目施工企业要想对于环境污染状况的识别与处理进行加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文明管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与文明施工准则相符合,应提前将相应的环境保护做好,建筑施工进程当中,强化管理,持续对环境状况进行检测,使得建筑施工对于周边群众还有整个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进而使得文明、安全以及高效的施工得到实现。

猜你喜欢

进程工程施工污染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论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工程施工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