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名家作品文本教学研究

2020-02-18陈琴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阿长三味书屋鲁迅

陈琴

语文核心素养是近年以来语文教学中无法绕开的话题。在语文学习上,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式就是按照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带领学生欣赏美文、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前年正是部编版教材在昆明推行使用的第一年,将部编版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放入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中研读是语文教学的趋势,通过这样一种系统性的研究和解读,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是一部魯迅写自我成长经历的回忆性散文集。鲁迅的文章始终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视野内,例如将《阿长与<山海经>》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同时将《朝花夕拾》作为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另外教材中选有《呐喊》的《故乡》及《孔乙己》等,以期缩小孩子们与名家经典的距离,认识特定的文化背景,走进经典文本,充分感受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

一、《朝花夕拾》的生命体验与社会文化

《朝花夕拾》给我们展示了鲁迅童年到青年的人生轨迹和生存境遇。在文本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往日亲人好友的怀念,可以读到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可以读到对这片苍茫大地和人民的爱与恨。

鲁迅作为“五四”启蒙斗士,改造中国的伟大使命让他将沉痛的目光投向在苍茫旧土上挣扎着的华夏子民们,想借揭露民族精神病态和改造国民性来唤醒民众,以达成“立人”的梦想。《社戏》里那些一起看戏、一起偷豆子煮豆子吃的机灵友善的小伙伴们,还有知晓四角天空外神奇世界的闰土,送罗汉豆的八公公,这些乡民们都是鲁迅内心所热爱所同情的。另外,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在生存困境中变得辛苦麻木,在人间打滚无处可逃只能转向精神安慰的阿Q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朝花夕拾》里鲁迅还塑造了丑陋的乡民形象,如衍太太、和《父亲的病》里面的两位绍兴的“名医”。怂恿孩子做坏事、挑拨离间、造谣诽谤的衍太太和用怪异的药引终让鲁迅的父亲死亡的庸医,鲁迅在幽默调侃中少不了对他们的讽刺批判。

对面乡俗,鲁迅认为应该“深入民众的大层中”去,要对故乡的风俗民俗 “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鲁迅对陋习和淳朴民风有着明确的态度。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告诉鲁迅的那些过年风俗,如“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正月初一的福橘”、和说吉祥话“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向我们展示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乡记忆。《狗猫鼠》中提到的贴窗纸和贴年画的风俗给少年鲁迅带来了无限乐趣。在《五猖会》中他温情地回忆了他童年最喜欢的迎神赛会。除迎神赛会外绍兴的戏曲也让鲁迅念念不忘,《无常》《女吊》的灵感来源于越地民间文化的目连戏。

扎根在《朝花夕拾》中的生命体验既属于鲁迅这一个体的,也属于中国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鲁迅在爱与恨的反顾里,柔和而深沉。

二、《朝花夕拾》的教学困境与突破

对名篇的阅读,学生不仅因生活经验及年代差距等问题,很难真正读懂抑或说真正有欲望沉入文本认真感受,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走马观花,而让他们谈论到鲁迅时,只有艰深晦涩之感,这和我们的教学是脱不了干系的。

如对阿长的认识分析。很多老师都会通过概括阿长的事件概括出阿长是一个“愚昧无知、粗俗不雅、有很多繁文缛节”但同时也是一个“热情淳朴、善良爱孩子”的底层劳动人民。通过这种简单机械的概括事件而不深入文本走进作者内心就得出的阿长形象是真实的阿长吗?是鲁迅心中的阿长吗?那么,文中结尾鲁迅那种深沉深刻的怀念之情自然是无法传递给学生的。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这一形象,很多老师只看到“三味书屋”所代表的封建教育是陈腐、古板、乏味的,就认定其中的私塾先生也必定是古板无趣迂腐的。但这样的认识是否是到位的呢?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文化,这些生命体验是融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过度依赖教学参考,受定式思维的深度影响等问题都让我们很草率地将这些名家名篇随意解读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作者的生命体验,关注到更广阔的视野空间,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课前我们应提供给学生背景性材料以供学生预习。《朝花夕拾》这一回忆性散文集承载了鲁迅温馨美好的回忆和闪烁理性光芒的批判,所以,在讲授前我们应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提示学生应对时代、作家等内容进行了解。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我们都无法避开“我与阿长之间所发生的事件与我的感情”这种探究问题的设置,但是在明确答案前,应立足文本,通过所补充的一些鲁迅生命体验的材料去探寻人物形象的特点,才能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如鲁迅对阿长“迷信”的看法,可能就需要找鲁迅对农民“迷信”及对风俗的态度的材料去探究。在《破恶声论》中鲁迅说“迷信可存,今之急也”,他说所谓的“迷信”无非是“向上之民,欲离是有限相对之现世,以趋无限绝对之至上者也”,并认为祭祀活动是“举酒自劳,洁牲酬神,精神体质,两愉悦也”,鲁迅不带批判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另外,对“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理解,冯雪峰给了我们答案。“连他已有腹稿的两篇也来不及写,一篇是关于母爱的”,但鲁迅直到去世也未能写出,只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可见鲁迅对阿长是怎样的一种如孩子对母亲一般的爱和依恋。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们对寿镜吾先生的认知还可以从《师典》中窥得一二。“寿镜吾先生颇有些爱国思想,深恶帝国主义。他从来不用外国货,更不穿洋服,常说外国人骗钱。他还憎恨李鸿章、张之洞,见到熟人就提起他们来骂一顿。他毕生从事启蒙教育,远离仕途,自甘淡泊,教学十分严谨。”“在寿镜吾先生的影响下,鲁迅的学习兴趣也很广泛。传统的教育并没有束缚住他,狭窄的私塾也没有禁锢住他。寿镜吾先生的学风,对鲁迅的成长起过不可抹杀的作用”。《鲁迅、三味书屋与寿镜吾先生》有这样的文字:“鲁迅与寿先生的师生情谊很深厚,不管是到南京求学,还是留学日本,或是在北平工作,一旦回乡,他便记着去探望寿镜吾老师”,“可见对鲁迅而言,寿镜吾先生也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呆板和迂腐,在三味书屋所度过的时光也并未单纯的乏味枯燥,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上述所言的那些了。

《朝花夕拾》作为在纷乱的年代里一部鲁迅反观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在平静的叙述中凝结了鲁迅所独有的生命体悟。但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对这一经典名篇的认知还不到位,存在过多关注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品析不到位、主题思想理解偏移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重担无疑地落在了教师肩上,走进文本,立足文本,寻找相关的材料,探寻作者写作背后的真相。《朝花夕拾》是一部以时间行进为方式的自我反刍的作品,其中蕴藉着的中年鲁迅对故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怀想,亲情的眷顾、成长的历程都应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该把握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鲁迅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教学中,以学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供其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就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看到他创作时的内心状态,拉近与他的距离。课程中通过对鲁迅生命体验的相关材料的阅读呈现对文本更为深刻准确的认知,课后通过鲁迅生命体验的相关材料的对比阅读,帮助学生走近鲁迅世界,提高对经典名家名作的兴趣,扩大阅读量,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猜你喜欢

阿长三味书屋鲁迅
三味书屋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沙县小吃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阿长买《山海经》
孔乙己
阿长买《山海经》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