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私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2020-02-18王夏迎

检察风云 2020年1期
关键词:商品化机构教育

王夏迎

(图/XINHUA)

都说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在做父母这件事情上,大家几乎都是新手,还没有充分领略“跌倒爬起”的滋味,于是满怀着欣喜与憧憬,前赴后继地投入了各种早教、补习、培训机构的怀抱(陷阱),待到付出血本悔之晚矣,或许总结出了一点经验教训,却又时移世易,更与何人说?机构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新手父母的心态却总是单纯如一,好比鲸鲨张开大口滤食的磷虾,我们用微弱的身躯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想想还有点小骄傲(悲哀)呢。

教育行业准入门槛为什么那么低

在掏钱购买课程之前,父母们对教育机构是寄予厚望的,然而事实常常证明,那些美好停留在了机构销售人员的描述上。付钱之前的展示、试听甚至承诺,招招击中你的心,实际参与之后则发现品质和想象中的可能并不相同,吊诡的是有时你很难分辨,这究竟能够上升到产品欺诈的高度,还是仅仅类似于夫妻之间婚前婚后形象的落差。销售所说的似乎样样都有,但总有些打折扣。所谓定期举办的外教课,也许会因为外教身体不适、出去旅游或者人员更换的原因临时取消,所谓“具有专业资质且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老师,经过两轮替换之后,看起来已经既不具有专业资质,也不掌握幼儿心理。然后你转念一想,是啊,现在的市场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例”,机构投入最多的自然不是教育本身,而是销售环节。你正想调适自己的心理,突然间机构关门了,就在你还不知该怎么讨回自己的血汗钱时,原先的那个销售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坦然地发布起了同样的招生广告,只不过落款变成了另外一家机构。

教育品质打折,甚至机构跑路,都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新闻中不绝于耳的教师涉毒、虐待、性侵,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眼看着身边活生生案例的发生,全社会都充满担忧。所有父母不禁都要发出灵魂的拷问,我交给你们一个纯白如纸的孩子,你们能还给我一个怎样的少年?

虽然以上刑事案件仅是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但它们至少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教育从业门槛过低。国家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办法,但仍然存在一定空白,在实践中也明显存在执行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目前教育机构、教育人员极高的流动性更加剧了这一现象。要维持教育市场的有序发展,应当大幅提高教育从业人员与从业机构的准入标准(尤其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的规范),这一标準不仅要体现在核准登记时,更应当体现在后期的审查与管理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到管理中来,为市场的规范发挥更大效能。毕竟资本的逐利性会促使营利性机构追求最廉价的成本,只有政府部门的有形之手可以对此狼性本能作出一定的制约。

教育过度商品化何时休

从本质上说,教育培训是一种商品,是教育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服务。父母们作为服务的购买者,与教育机构签订了教育服务合同,是商业社会中较为普遍的民事法律关系。但众所周知,教育培训又不是普通的商品,在消费上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承载了比较高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公共性与商品性并存的一种商品。可以说,教育承载了整个社会的良心,教育从业者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天生头戴光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叫一声老师,代表的是自下而上的尊敬。

这种尊荣感在当下的市场中已经被大幅拉低。试想,如果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功能被剥离,成了赤裸裸的商品,那么教育从业者的地位降低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目前的教育市场就面临着教育过度商品化的窘境,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际关系、社会价值以及人们行为模式的错位。在一个课外培训的课堂中,老师不再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唯结果论与唯目的性主导并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没有价值感的事业终究不可能长久,教育机构热衷于赚快钱,也是教育过度商品化带来的直接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推动技术革新的互联网,竟然辅助加剧了教育商品化。互联网技术远距离传播与沟通的属性被加以利用,导致教学方与受教方基本隔绝开来,教师的可替代性进一步加强。由于此类教育服务合同大多是在网上签订,消费者实际既接触不到教师,也难以接触教育机构,由此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倒闭,消费者对于缴纳的学费更是追讨无门。

我们不能否认教育培训的商品属性,但是过度商品化的风气确实应该刹一刹了。教育的商品化体现了人的物化,在资本的控制下,人性的恶被激发,这其中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最后都成了失败者,沿着商品化的道路走得越远,越是背离教育的初心。

不妨回想一下我们曾经的老师,不管是埋头教学的,开启心智的,还是能给学生带来机遇的,最终让人心中挂念不已的,还是那些对我们付出过真心与诚意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理念的更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不会消失,也不应当消失。

谁来填补市场的空白

目前市场上幼儿教育成为资本的主要目标,是因为我国对早期教育缺乏足够的产品覆盖,而人们的此类需求又飞速增长,由此造成了市场的饥渴。这一片空白的市场,自然是投资的蓝海,吸引着资本的不断注入。

政府已经意识到并且回应了这个问题,部分地方开办了公办的幼托机构,但由于数量少品类不多,也许能辐射一小片区域,但对于全社会来说起到的效果还是杯水车薪。

纵观目前的教育产品,从音乐、绘画、运动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育服务主要集中在启蒙阶段,对于教学人员实际上要求不高,但收费之高却令人咂舌。我们需要花去高昂的代价,去购买仅仅是启蒙性质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是很奇怪的现象。对幼儿开展科普和启蒙教育,怎么可以成为渔利的手段呢?

曾经试听过一个有名机构的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语首字母缩写)课程,那节课的内容是讲火山,老师引导小朋友们做了一个模拟火山爆发小实验,主要操作方式是在容器内放入白醋和洗衣粉,两者发生反应之后产生大量泡沫,以至于涌出了容器。且不论这样的教学是否足以达到其教育目的,或许相较传统教学方式,它能够更好地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这样的课程一节价格人民币200+,且一次性需要购买一年或数年的课程包,几万元的天价让“教育”显得难以接近。

教育市场被资本占据,客观上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当一部分人一掷千金为子女投入巨额教育费用的同时,我们应当考虑到,那些无力承担相应费用的人们,是否就没有获得类似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当全社会高歌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是否应当让那些不能选择家庭出身的孩子再一次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我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对此作出更快的回应,为全社会提供覆盖早期教育的公益性产品,充分发挥如科技馆、博物馆、乐团等公益性机构的作用,开发适合低幼的科普、启蒙教育方式,多组织相关活动,使幼儿教育需求得到释放。

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私人问题,对子女的教育,好比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父母的内心。恐慌焦虑者,容易被人煽动;缺乏自信者,容易丧失自我;目光短浅者,没有远大志向;不经世事者,难以甄别世情。为人父母,需要时刻具备强大的心理,为母(父)则刚,保持定力,首先让自己受教,进而才能让孩子受教,这实在是一个困难而伟大的工程啊!

猜你喜欢

商品化机构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