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02-18于传峰

山东化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工业院校

于传峰,马 洁

(1.山东化工职业学院 化学工程系,山东 潍坊 261000;2.潍坊职业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良好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确保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工业分析不仅可以确保进口原料与产品生产的达标,还能够保证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所以,良好的工业分析专业培养模式对学校人才的培养、企业人才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一定不合理,尤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观念、职业规划等方面,并且在培养模式设置中不能相应体现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所以,针对工业分析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够在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输送出更多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1 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根据国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差的动手能力。工业分析专业毕业生同样也不例外,主要缺乏主动学习能力与自主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多以定向思维为主,缺少发散思维与灵活变通能力。工业分析被誉为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1],一般毕业生都具备分析检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能力,但欠缺根据检测结果判断物质品质的能力,而通过检测结果反推物质化学组成和含量的能力更是欠缺。近几年,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中提出加大培养“工匠人才”力度。这需要我们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工匠人才”型的高职院校工业分析毕业生。

1.2 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来说,实验实训教学的效果远远超过理论教学。首先,现在教学过程中,对系统知识、理论知识过于重视,但是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不足,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2];然而仅有的实验实训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具有发散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思维的实验教学项目过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科目选择方面不够灵活,公共课程较多,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较少;并且,课程内容与实验课程的安排与相关企业对于工业分析专业人才需求之间没有相应的衔接性[3],不能体现出工业分析专业的特性。

此外,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缺少因材施教,主要沿袭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4];这将会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课堂上往往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缺乏自主学习。长之以往,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会被被消之殆尽。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却用之甚少,这将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兴趣。

1.3 缺少科学的职业规划

对于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而言,构建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将来实现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前提与基础。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为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息息相关。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在鼓励学生展望远大理想之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建构一个具体而又科学的职业规划。

2 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专业合理的教学模式

2.1 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为了使高职院校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出优秀的工业分析专业学生。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是理论+实践,即学生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再进行实验操作。这虽然符合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但并不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讲座的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端正教学态度,改善教学思想,使其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5]。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使用理论+实践+案例+测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保证工业分析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目前,已有的各种工业分析教材,在陈述性知识领域基本满足了高职院校教学需求,但是对于在企业中实践使用的特点不够突出,特别是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相关内容不多,甚至没有。因此,结合工业分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专业校本教材,特别是在校本教材中引入企业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程序化能力,使学生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独挡一面。

当前,学校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模式,而教学实验大都为验证性实验,缺少探究性实验。因此,专业之间,班级之间定期举办实验实训技能大赛,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2.3 科学的职业规划

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初衷主要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6]。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安排以及培养模式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比较模糊甚至没有职业规划。根据最新研究发现,将来学生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关键原因在于能不能在发展中认识自己、认识行业,做到个人与职业的良好匹配。在学生不断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进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综上,对于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专业培养模式来说,应该加强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体现工业分析专业特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工匠人才”型工业分析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专业培养模式,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下站稳脚跟,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只有抛弃陈旧的教育模式,实行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工业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工业人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