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2020-02-17朱颖

医疗装备 2020年13期
关键词:载瘤脑血管病造影剂

朱颖

丰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西丰城 331100)

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在神经系统总住院患者中占比25%~50%,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引发脑组织缺血、出血等不良事件,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1]。二维数字减影 血 管 造 影(two 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2D-DSA)为传统诊断技术,虽具有一定诊断效果,但无法清晰显示解剖复杂血管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其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为新型诊断技术,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病变范围及邻近血管情况,弥补2D-DSA 的不足。本研究选取我院脑血管病患者68例,旨在探讨3D-DSA 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检出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7~75岁,平均(53.97±7.03)岁;体质量指数17~25 kg/m2,平均(22.13±1.09)kg/m2。患者均经临床证实为脑血管病,无3D-DSA、2D-DSA检查禁忌证,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rtis Zeego 型DSA 机,造影剂使用碘帕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103)。

68例患者均行3D-DSA、2D-DSA 诊断:以Seldinger 法常规穿刺右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5F 血管鞘,将血管造影导管送至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起始段;使用美国Medrad 高压注射器向颈内动脉推注造影剂18 ml(速率3 ml/s),椎基底动脉内推注造影剂15 ml(速率2.5ml/s);常规行2D-DSA正位、侧位检查,根据需要对有意义区域行3D-DSA 检查;转换为3D-DSA 旋转采集模式,造影过程中C 型臂旋转速度40°/s,采集信息速度30帧/s,将采集信息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容积重建法(volume renering,VR)三维重建,从不同方位、角度分析判定是否存在病变血管及病变血管情况。

1.3 临床评价

(1)统计3D-DSA、2D-DSA 的诊断结果。(2)比较3D-DSA、2D-DSA 诊断脑血管病的阳性检出率。(3)分析2D-DSA、3D-DSA 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D-DSA、2D-DSA 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68例患者中,3D-DSA 检出阳性63例,阴性5例;2D-DSA检出阳性54例,阴性14例。3D-DSA 的阳性检出率为92.65%,高于2D-DSA 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6,P=0.026)。

2.2 3D-DSA、2D-DSA 的影像学表现

右侧颈内动脉2D-DSA、3D-DSA 显示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2D-DSA 正位检查显示微小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起始部位重叠,侧位检查显示末段颈内动脉存在微小囊状阴影突向后下方且邻近血管关系模糊;3D-DSA 能清晰显示动脉瘤部位、瘤颈,并能显示其同载瘤动脉、比邻血管关系,可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情况。

左侧颈内动脉2D-DSA、3D-DSA 显示前交通动脉:2D-DSA 正位检查显示病变和载瘤动脉重叠,侧位检查显示病变和载瘤动脉重叠;3D-DSA 可清晰显示动脉瘤部位、形态,并能呈现其同载瘤动脉关系,可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情况。

3 讨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及时予以有效诊断,可明确病变情况,对指导临床制定、实施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2D-DSA 可显示畸形团血供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发挥测定动静脉循环时间等作用,但鉴于脑血管解剖结构具有错综复杂等特点,2D-DSA 只能提供被检部位血管二维平面图像,无法有效鉴别、诊断动脉瘤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整体效果欠佳。

3D-DSA 技术将所获得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图像通过工作站计算机处理重建,形成三维血管图像,在复杂脑血管结构显像中具有较高显像效果,利于提高临床诊断鉴别效果[2-4]。本研究选取我院68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2D-DSA 诊断,结果显示,3D-DSA 诊断阳性检出率高于2D-DSA(P<0.05)。与2D-DSA 诊断相比,3D-DSA 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在旋转DSA 基础上形成,能通过多平面重建,避免邻近血管出现掩盖、重叠现象,可清晰显示脑血管和病变部位关系;(2)具有较高空间分辨力,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内部三维解剖结构,并可显示直径<2 mm 以下血管,有助于提高脑血管疾病检出率;(3)可多角度旋转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狭窄段血管形态、范围,指导临床选择置入支架等科学合理的介入方法,促使临床介入治疗顺利进展,提高脑血管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5-8]。此外,在应用3D-DSA 过程中,还应注意:在3D 序列图像采集程序中,患者若存在运动,则会影响减影影像质量,应采用合适约束装置,保障感兴趣区域在信息采集全过程中均处于稳定状态;并应保障造影剂连续注射时间≥6 s,确保每一幅血管影像均含有造影剂。

综上所述,3D-DSA 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中,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提高检出率,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载瘤脑血管病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