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

2020-02-16聂忠华

有色金属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泥石流勘查条件

聂忠华

(黔西县自然资源局,贵州 黔西 551500)

0 引 言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因此,泥石流的有效勘查和防治,需要对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状态作出整体评估、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对于维护国民经济财产安全、促进国家安全、有序、高效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勘查甄别

1.1 泥石流性质的区别

对泥石流进行有效防治,先要对泥石流进行有效识别,一般而言,泥石流的分类可按物质成分、流域形态、物质状态分类。按物质成分分类法即是对泥石流形成时的物质条件进行分类,该文主要就该分类下不同泥石流类型的成因及防治方法开展探讨。该分类方法下,泥石流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②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③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从泥石流组分可以看出,泥石流中的组分中,不同类型的水分组成不可或缺,水分与泥、石含量的多少比例以及泥、石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泥石流的分类。

1.2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有3种,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松散物质来源条件。即:①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较大的高差,形成且利于水流汇集。从现有泥石流现状灾害分析可知,泥石流一般发育于地质灾害区相对海拔高位,在重力及水体条件综合作用下,向下运动,地貌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及动力条件;②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③松散物质来源条件;主要指条件1中地形海拔较高位上的松散堆积土壤、风化剥落岩石等地表物质,该条件奠定了泥石流的物质基础。

1.3 泥石流成因

在泥石流具备形成条件后即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在长时间的地史运动过程中,处于微妙的稳定状态。当外部突发性的诱因,导致了稳定状态破坏,并符合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则会导致泥石流形成。从这些条件的组成将泥石流的成因分为自然成因、人为成因。自然成因是指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古地质构造活化、地震活动等;人为成因主要是指人为活动过渡的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如滥伐林木、过度放牧等。

2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使得泥石流的危害大于同等程度的其它类型单一的地质灾害,并在其形成、发生过程中伴生有如滑坡、崩塌类型的地质灾害。分析显示泥石流类灾害是一种综合、复合型地质灾害。

2.1 危害人民生命安全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 mm,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4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 km,平均宽度300 m,平均厚度5 m,总体积750万 m3,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截至2010年9月7日,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557人,失踪284人。

2.2 危害人民财产安全

2011年8月15日15日19时20分许,云龙县(经度99.39°,纬度25.9°)功果桥镇功果村由于持续降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功果桥镇功果村鲁基沟村民小组发生一起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泥石流冲毁78间房和84间铺面,堪称奇迹的是,由于预警及时,该地区1 000余人无一伤亡。

2.3 危害公共设施

1978年7月,甘川公路394 km处对岸的石门沟,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1 km,白龙江改道使长约2 km的路基变成了主流线,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

2.4 泥石流灾害的勘查

现有泥石流的勘查主要处于事后调查阶段,调查方法主要以基础地质调查、松散堆积物调查、气候及降雨量调查以及所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调查。该类调查方法适用于地质灾害后的重建以及二次又发地质灾害的避免,却没有从根本上做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我国幅员辽阔,每年突发性泥石流灾害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极其严重。

3 全面规划,重点突出

泥石流的发生及影响具备一定的区域性,在勘查及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源头”和“面”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规划,对泥石流形成源头进行重点勘查、重点治理;同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方针。

根据泥石流发生条件、活动特点及危害状况,全面综合地制定防治规划。

3.1 收集资料,形成机制

充分收集区域资料,包含地质、降水、居民地及人工设施规划、覆土层(松散堆积层)厚度等值线等资料,并对具备泥石流发生条件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动态建设,并建设数据库,形成红线预警机制。

3.2 适当消方,降低隐患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中,“高海拔物质向低处”运动是其运动方式的特点,针对泥石流易发区,特别是居民区周边进行消方处理,即使对浅层地质压力的有效环监,也削弱了泥石流形成的重力基础,同时大幅度减少了泥石流形成、发生过程中,伴生地质灾害形成的概率。

3.3 强化水体控制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突发性水体的大规模突然富集有很大关系。在不破坏区域地下水的前提下,有效的对地表水体进行时时疏通、疏导,避免大量汇集,对于有效的防治泥石流的发展,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山区分水岭汇聚区域。可以考虑建设适当的排水沟、盲沟等分水、导水工程措施,在根本上减少泥石流形成所必须的水介质,同时预了防水土流失。

3.4 根据物质组成差异,采用区别性治理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泥石流物质组成的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治理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害的最大化期望值。在基岩区稳定性较差区域,如大面积碎屑岩出露区域、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极为发育区域,应考虑以工程施工为主,如:谷坊工程、护坡工程、拦沙坝工程、泥石流排导工程;生物手段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冲林、固滩林等为辅的办法综合治理;而在地形切割较大区域,应更多的考虑生物固结手段,适当的结合少量工程措施;而在地形切割较大且基岩极不稳定区域,应进行综合整治,或者考虑实行异地搬迁避让。

3.5 做好工业场地的选址,合理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

对于泥石流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对于建筑物的选址一定要经过专业机构进行论证,对于临时性建筑,如地质勘查野外作业钻探机场,也应在场地搭建之前进行专业、合理的论证。选址应远离陡坎、远离山谷,并不在谷底作长时间停留。对于工程施工需要,在选址构成中无法进行避免的,应对突发性泥石流类地质灾害进行预判,在合适区域补充排水沟、固坡工程等减免地质灾害发生的人工工程。同时预留出警戒值班人员,建立报警系统。

3.6 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意识

通过宣传、科普增加民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意识,是最为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是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防灾、减灾质的转变。也是最为有效、最为经济的防治手段。进行全面地质灾害科普,将地质灾害演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对易发性地质灾害区域视线长期、有效的安全宣传教育。同时在每年汛期通过政府宣传、组织专业人员讲解、张贴标语/横幅等综合手段,保证民众对于地质灾害预防的高度警惕性,同时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合理、安全的选择,是防治、减灾的必由之路。

4 结 语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资源、环保保护、水利、气象、农牧等多个职能部门,必须有效的全面进行规划,统一协调,合理安排各项人力物力、集中优势资源对重要的、存在隐患的、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提前治理,形成系统化的管控有段,有效预防、管控滑坡地质灾害,降低或消除其带来的损失。

猜你喜欢

泥石流勘查条件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