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延辨治胁痛经验撷要

2020-02-15张宇欣刘昱秀

江苏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老肝胆通络

张宇欣 陈 波 刘昱秀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疼痛性质主要表现为胀痛、刺痛、灼痛等,在古代典籍亦有“胁下痛”“肝着”等称谓。现代医学中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可归为中医“胁痛病”的范畴[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调[2],其病性分虚实:实者主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病理因素致其胁络不通;虚者为肝肾不足,因肝肾同源,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精充盈则上涵肝木[3],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肝络失滋,厥阴之脉失荣而致“不荣则痛”。研究表明,胁痛与肝胆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高感染率的国家,故运用中医理论研究胁痛的治疗对于预防肝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延教授是第一批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老从医五十余年,善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胁痛久病必入络,邪滞肝络,致使气血失和,其病性为气血同病,虚实夹杂。笔者有幸跟随李老出诊学习,感受颇深,故将其治疗胁痛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肝气郁滞——疏理肝气,辛散解郁

肝属木,与春气相通应,主升发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李延教授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较大,久之则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春季风气偏胜,在人体肝气旺盛,故素体情志抑郁者多在春季发病,症见胁部胀痛、胃脘痞满、嗳气反酸等。李老在治疗时以疏理肝气、辛散解郁为大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气郁化火出现心悸烦躁、溺黄便秘时则用黄连、半夏、山栀子等苦辛散之;寒入络脉出现呕吐清涎、畏寒身冷时则用吴茱萸、高良姜等辛温散之;久病入络,气血皆窒,此时以蒲黄、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此外,李老认为治疗此证时应结合心理疏导,并强调情志因素的重要性,认为情志过极在肝胆疾病病因中有着重要地位。

2 瘀血阻络——活血柔肝,辛润通络

李老认为瘀血阻络多见于胁痛日久者,致使邪气入络,络脉瘀痹,正如叶天士说:“所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故其在治疗时强调气血同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阴阳调和则百病不生。李老以旋覆花汤加减行气宣瘀、辛润止痛,考虑其活血行气之品多辛散伤阴,故佐以当归、桃仁、川芎等柔润济之,当归养血活血,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桃仁润燥活血,三药同用以辛润通络;肝为刚脏,治疗时亦以生麦芽、陈皮疏之;若血瘀日久而结癥瘕,则以牡蛎、瓜蒌、莪术等散结消积。观此治法,既活血行气,又不耗气伤阴,以达气血调和之效。

3 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调肝健脾

本病虽病位在肝胆,但亦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李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一升一降调畅中焦气机,若脾胃失和,则水液运化失常,气机不畅湿郁化热,湿热蕴蒸肝胆,故肝胆湿热为标实,脾胃虚弱为本虚。正如《景岳全书·胁痛》记载:“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临床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症见胁部坚满、腹胀痞满、大便黏滞等。李老在治疗时以清肝胆湿热、调脾胃之虚为大法,方以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健脾益气防生湿之源,茵陈、薏苡仁清热化湿,苦参、黄连、龙胆草等清肝胆湿热之标,胁络壅滞则以香附、郁金、川楝子等辛散通络、理气止痛。并强调平素饮食注意顾护脾胃,应进食易消化食物,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减肥。

4 肝络失养——滋补肝肾,柔肝止痛

李老指出此证多见于老年气营虚弱之人,正如《内经》所云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及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可以看出,老年人生理上肾精亏虚,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络失养出现胁部隐痛,兼见五心烦热、阴虚内热之象,及手足抽搐、头晕目眩等阴虚动风之证。李老认为应注重滋补肾阴,肾精充盈则肝得所养,络脉营血调和则疼痛自愈。故临床中以熟地黄、枸杞子、黄精等滋补肝肾,以充精血;山萸肉补肝络之虚,益肾气,填精髓;当归、白芍、麦冬滋阴柔肝,养血止痛;并以川楝子、乳香、没药理气通络,使滋补而不壅滞。临床随症加减,疗效确切。

5 验案举隅

王某,男,45岁。2018年9月11日初诊。

主诉:胸胁隐痛半年余,伴口苦。患者形体偏胖,近半年过度体力劳动后出现胸胁隐痛,夜间加重,纳差、口苦,脘腹胀满,近日又出现双目发黄,厌油腻,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脉弦缓,舌苔黄腻、舌质红。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33.80 U/L,谷草转氨酶150.00 U/L,白蛋白31.50 g/L,γ-谷氨酰转移酶75.00 U/L,碱性磷酸酶140.50 U/L,球蛋白42.50 g/L,总胆红素32.20 μmol/L,直接胆红素10.20 μmol/L,间接胆红素22.00 μmol/L,前白蛋白143.20 mg/L;乙型肝炎病毒系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肝脏超声:肝脏大小正常,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内回声不均匀增强,分布不均匀,见结节样低回声。西医诊断:肝硬化。中医诊断:胁痛(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育阴软坚。处方:

茯苓20 g,陈皮15 g,苍术15 g,黄连15 g,党参15 g,白术15 g,白花蛇舌草30 g,垂盆草20 g,苦参15 g,女贞子20 g,牡蛎20 g,鳖甲15 g,当归15 g,赤芍20 g,山楂15 g,神曲15 g,鸡内金15 g,炙甘草5 g。14剂,水煎300 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9月30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疼痛缓解但仍隐隐作痛,小便量多颜色逐渐清澈,大便已成形,口已不苦,精神状态良好,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缓,双目微黄。李老认为治疗效果显著,其辨证无误,故坚持服用此方,又考虑患者病程长久,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故上方加理气活血通络之品。上方去鸡内金、苍术,加延胡索15 g、川楝子15 g、郁金10 g、木香10 g。14剂,水煎300 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10月17日三诊:患者胸胁疼痛消失,食欲大增,精神状态良好。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降至80.50 U/L,谷草转氨酶降至67.60 U/L。考虑后期患者脾胃虚弱,故上方去茵陈、白花蛇舌草以防苦寒伤脾胃,加砂仁10 g、炒麦芽30 g等以固护脾胃,继续服用4周。并嘱患者注意饮食,忌食辛辣食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消化系统彩超,不适随诊。

按语:李老指出胁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以及肝肾不足,在继承古人经验基础上,治疗时将络病理论加以运用,以疏肝理气、活血柔肝为大法,兼以辛润通络、芳香散结。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除病因,虽然抗病毒治疗是根本,但是病毒的基因突变以及耐药性是抗病毒治疗的一大瓶颈[4]。中医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因素多从“湿、热、毒、瘀、虚”来阐述,病机关键为湿热疫毒侵袭,正气虚弱不能抗邪[5]。李老指出患者素体肥胖,平素大量饮酒,遂致湿热内生,困阻脾胃,升降失常,湿热侵犯肝胆,使肝络失和,胆失疏泄,而出现胸胁疼痛、口苦、腹胀等症状,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情志不舒,肝郁化热,郁热犯胃,则食欲不佳,湿热下注厥阴则小便黄赤。

李老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属难治之病,无特效根除病毒药物,临床只能延缓病情进展,从中医辨证分析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病多病程长久,久病则邪滞肝络,气血皆窒,日久不愈耗气伤血,使人体正气亏虚,故治疗应标本兼顾,固本培元的同时兼以祛邪[6]。李老对于胁痛入络有独特见解,他认为肝生血藏血,肝主疏泄使气血运行正常,因此肝之疾病,久病邪入血络,气机失调,气滞血瘀,故在方中加入川楝子、郁金、木香理气通络,赤芍、当归活血行气,牡蛎、鳖甲入肝络软坚散结。患者由于劳累后发病,故治疗时未急用祛邪之品,而是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辅以健脾益气、固本培元之品,使正气恢复以助祛邪,因此二诊时患者脾胃功能改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患者肝脏纤维化,久病邪滞肝络,故加入理气活血通络之品,从而达到理肝络、行气血之功效,而后则根据病情变化随症加减,终获满意的疗效。关于经验用药,若血清中转氨酶升高,可加牡蛎、垂盆草以保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可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以清热解毒。

从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优越性,治病必求于本,辨证准确,施治才能疗效显著,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李老肝胆通络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
做个“养心家”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