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卫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0-02-15李倩如兰文波王雅士曾汇文何军山贺莉萍

山东化工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实验室生物

李倩如,兰文波,王雅士,曾汇文,何军山,周 勇,贺莉萍,曾 灿

(湘南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

公共卫生是以促进公众健康为目的,从群体的角度出发认识健康、疾病及医疗卫生等相关问题,并采用群体手段解决相关问题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学院更是为国家输送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检疫、医疗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人才。在流行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病毒传染模型、收集样品并进行病毒检测、传染病例管理控制、免疫接种、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科普是公共卫生的主要职能,其工作内容和性质与生物安全息息相关,自身生物安全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在学生阶段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培养生物安全素养,对于培养公共卫生系统人才、保障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的职业安全尤其重要。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医学生的操作培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阵地,但由于人流量较大、培训不充分、环境复杂、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在生物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1 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技术不娴熟,操作不规范

高校生源广,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安全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未受到正规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1],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水平不佳。在高校经常可以看见学生穿着实验服在学校活动,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穿着裙子、凉鞋,更有甚者不穿实验服。实验过程中为了省事,习惯性的违规操作、在进行操作之前并未了解清楚实验中的生物风险因素、未根据实验内容调整安全防护、实验结束后未根据安全规范清洗整理等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实验课程较多、课时数较少,大部分实验老师会将实验所需试剂全部配齐,在一定程度导致学生基础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实验技术不娴熟。

1.2 生物安全教育不充分,不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或师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没有受到相应的生物安全教育,或者教育不充足、不合理。在进入实验室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大部分高校会开设《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课程,但大部分的教师在授课时着重讲解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定义与内容、大型安全事故的原因解析,却忽视了生物安全的教育。医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但如何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和控制生物风险因素在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实验室所学习到的操作与规范并不能很好地与之后工作内容衔接,不能满足职业需求。

2.3 实验室人员生物防护措施不当与应急处理能力欠缺,不能起到很好示范作用

实验室对于大型仪器设备、教学系统的使用会经过相关培训,但对生物安全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实验人员存在教学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当或应急处理能力欠缺等情况,如致病菌操作不带手套、生物样品传送时采用不符合的高级别防护措施、动物解剖实验中突发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等。有研究对医务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进行了调查,在从事医学相关职业的355名调查对象中,仅有62.71%的受调查人员认识生物危害标识;过半受调查人员在工作中存在防护不当或过当的行为。

2.4 环境生物安全隐患大,设施设备不完善

实验室设有较多安全标识,但生物安全相关标识较少,整体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活动中,实验室经常会用到活体生物材料,如兔子、鼠、致病菌等,或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矿物元素、生物碱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也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高校实验动物均由外购入,只有暂存地点,条件较为简陋,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周围居民与环境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部分高校受场地的局限或经费影响,实验设施老旧,不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3]。

2.5 生物安全制度不完善,未建立完整体系

大部分高校没有具体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规范条例,没有建立生物安全管理架构或存在管理部门不明确、职责不清等情况。少数有管理规范的院校现有条例存在与学校实际情况融合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体现责任到人等情况[4-5]。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和及时规避风险,因此需建立完善生物安全制度,将生物安全纳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系,这样才能在保障学生生物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素养,将生物安全落到实处。

3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将生物安全内容纳入实验室教学体系

在第一次上实验课的时候,引入生物安全的内容,对生物安全防护、生物安全设备、消毒灭菌方法、生物材料的运输与储存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结合实际生活对意外事故的处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将生物安全知识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在《实验室安全与管理》、《专业技能与创新》、《微生物学》等课程中添加生物安全的内容,并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习题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除此之外,为保证学生的职业生物安全,可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第三方检验公司等单位合作,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工作中的实践结合,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操作。

3.2 全面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营造良好实验室生物安全氛围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保障实验安全,对配备设施进行完善,如淋眼器、喷淋塔等喷淋装置,生物安全柜、紫外线环境空气杀菌设施、烘箱、消毒液等消毒洁净设施,通风排风设施,对废弃物储存和处理机制进行完善。优化实验内容和材料,目前大部分高校用于实验教学的实验室主要是BSL-1级实验室[6],但实验课经常会用到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病源微生物,因此在实验课程中,需要对内容进行优化,对实验课程内容中可能影响到学生生物安全的材料进行替换,保障实验课程生物安全。

3.3 重视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执教人员生物安全素养

定期对实验室执教老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统一执教内容和操作规范,对培训内容进行定期考核,通过考核者方能上岗教学,提升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素养、工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规范中,80%属于宏观指导性技术规范,仅有少部分属于操作性的方法规范[7],因此需要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对可能引起生物安全隐患的操作如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接种操作等进行标准的示范教学,并准确告知注意事项,规范学生的操作。可采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培养,责任到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进行考核,指导学生与工作单位更好的对接,保障职业生物安全。

3.4 建立并完善符合实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到岗,精细到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实验室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结合当前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面临的新形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制定符合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大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条例,没有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或存在管理部门明确、职责不清等情况。少数有管理规范的院校现有条例存在与学校实际情况融合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体现责任到人等情况,因此需建立完善生物安全制度,将生物安全纳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系,将生物安全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在保障学生生物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素养。

4 结语

综上,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实验室公共安全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安全的保障,更有可能会影响到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应加强生物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安全素养。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实验室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电竞实验室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