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

2020-02-14张佳瑞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张佳瑞

摘 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出发,了解实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的关键途径,以及实践品质的意义价值和具体体现,进而思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践品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65

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在中国这片特定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程度,其带有中国具体特色,并获得中国本民族气息的一种形式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基于中国本土国情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理论。这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总结为,前者是后者的逻辑结论。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曾这样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进行新的探索,为实践提供意见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依据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和新典范。他们对于实践性的理解上存在共同性,首先他们立足于哲学的世界观,把握事物的本质,置于普遍的联系之中,辩证看待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恒定的,不是永久不变的。任何真理都要在实践中再检验,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践情况相结合。”又在1940年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指导作用,使其成为共产党人手中的有力武器,就要使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结合在一起。

其次以客观实际基点,立足于新的实践。“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这就说明,居于不同时代的客观实际也不同,利用先前实践所做出的认知进行判断,并不一定符合现有实际。所以立足现有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样,这也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用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以后的各类实践成果也是立足于当时的实践形成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立足于现有客观实际,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这一重大思想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继承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内涵。该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生化而成。在新时代,从根本上领导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把握这一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进一步就抓住了核心发展的命脉,就可以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3 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关键途径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与此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以同样经历进行。本主义并不适应当时中国的实际,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能另寻他境。通过中国人的不断探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出了一条适应中国的一条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在我国的革命期间,基于中国的国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上,采用工农武装割据的政策。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后进入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八大明确指出了当时的是社会基本矛盾,随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再次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开启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因此,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

在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发展道路再次面临抉择,邓小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改革开放等重要决策,成功解决了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問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与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国两制”等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面临的问题再次出现了转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的实践路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该时期的重要任务。从“国有国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按劳分配为主体”到“确立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再到从“与时俱进”思想等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

从过去的只注重“经济增长”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从开发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渗透着中国社会“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实践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知”与“行”两者之间的关系,‘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要两者相互促进,‘知促‘行,‘行促‘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理论创新。同时更为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 实践观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4.1 革命时期毛泽东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早期民主革命中,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把马列主义当作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不顾中国的具体实际到处生搬硬套,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在经历失败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确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毛泽东就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知道,深入调查和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壶,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又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结论。1930年,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表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还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不是先设计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采取开辟根据地的,而是先有井冈山根据地实践,后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尽管这一思想曾被共产国际和党内人士视为非马克思主义观念,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其次,阐明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实现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使之成为全党行动的准则。

4.2 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两个凡是”的提出又打破了人们的希望,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指出:为了做到实事求是,要以实践为基本准则,要多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才能将反映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反映出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心被废除,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了新的长征。

4.3 江泽民在新时期强调与时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在十五大中提出“三个不能从”的要求。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关于与时俱进的要求越来越鲜明。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

4.4 胡锦涛在新世纪提出了求真务实

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强调要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5 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大基本活动。知与行便对应着认识与改造世界这两个活动。知行合一,便是人类两大基本活动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而实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习近平同志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人民中心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强调知行合一是实现我国现阶段目标的迫切要求和殷切希望,更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开拓性。这一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的启示

(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从新的实践出发,做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改革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又再次投入到新的建设实践中。

在跨入新时代发展的征途上,做好“相结合”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深化认识,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学习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周围,信党支持党;第二,深入剖析和积极解决当前社会上的矛盾焦点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矛盾焦点问题的凸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继续做好“相结合”工作的大好契机。第三,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善于把握让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当作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依据。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没有终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必然具有开放性。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汲取现实生活的营养而丰富和发展。每一代人都必须要为社会主义增添新鲜的内容,使之代代发扬光大。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生命力的實践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而总是顺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开辟出认识真理的途径。实践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理论的发展同样不断发展的。因此,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60.

[4]红旗大参考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317.

[5]朱瑛,李运祥.马克思理论品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44.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圣经》经文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