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动卫勤力量区域一体化建设构想

2020-02-13李广明王炳军秦书理陈玙炫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联勤卫勤分队

李广明,王炳军,刘 流,秦书理,陈玙炫

(1.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卫勤处,信阳 464000;2.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信阳 464000)

人始终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而未来战争准确、高效的战场救护,对及时挽救伤员生命、保持和恢复战斗力、巩固和提高战斗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联勤体制改革期间机动卫勤分队转型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一体化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思路,旨在提高卫勤保障效能,促进战斗力生成。

1 存在问题

联勤保障部队机动卫勤分队转型重塑过程中,军队医院受编制影响人员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1],加上传统观念、模式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机动卫勤分队在快速形成保障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全面体系部队卫勤力量长期缺乏临床实践机会,专业技术受限明显;队伍内护理编制相对过多造成医护比例低,队员普遍为专职专能的业务行家但仅能完成单一岗位任务,如后勤保障人员不具备战创伤急救处置能力,检验及放射医(技)师辅助诊断工作队伍内无人能替。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生活保障人员占比偏大,医疗保障能力受限,而且一旦发生减员关键岗位将“后继无人”。

1.2 模块化建设组合层次不高机动卫勤分队模块化建设目前仅立足于单位自身,跨体系跨单位间的组合较少,如平原部队面对高原任务缺乏制氧模块,应对核威胁缺乏核救援模块,模块化组合的灵活度低;模块化运作中面临卫勤力量分配问题,如分类后送模块及防疫洗消模块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单独完成批量伤员通过及消杀灭任务,模块化建设层次不高。

1.3 综合性演训与实战有差距机动卫勤分队以“闭门造车”式训练为主,与作战部队、其他应急保障力量合练少,前接后送的救治流程、机动保障分队间的协同及组织方式实战化程度低;我军专业化卫勤训练基地数量偏少、建设水平偏低、信息化功能不强的问题突出,无法满足各类型机动卫勤分队训练需要,而目前没有统一的卫勤训练中心建设标准,卫勤训练缺少仿真环境的氛围压力、模块化组训的硬件支撑和逼真模拟伤员或标准化伤员的有效配合,卫勤训练多停留在包扎固定止血带等单兵技能培训,大批量伤员处置经验不足,面对多种地形、恶劣气候、昼夜差异等客观因素的针对性训练不足。

2 建设构想

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模式可以概括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后方医院为中心,采取帮带支援和互助合作的形式,与体系部队卫生机构联合构建区域性医疗、预防、强健一体化保障联合体,实现后方医院与部队卫生机构间的保障信息实时共享、卫勤力量集约使用、卫生资源统筹利用、服务保障一体联动,形成区域内卫勤保障合力[2]。

2.1 梳理指挥关系随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指挥体制的建立,我军应急作战卫勤保障需求日趋凸显,对于机动卫勤分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3],必须理顺平战时指挥层级,在平时“医院-联勤保障中心-联勤保障部队”指挥关系基础上,协调成立由医院牵头,部队卫生机构卫生领导共同组成的办事机构[4],建立联合演训、药品轮换等一体化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机动卫勤分队-战役卫勤力量-战区”的战时指挥关系,其中战役卫勤力量主要以联勤保障中心所属医院、仓库机动保障分队为基础,组建联勤支援保障群、应急保障旅或野战兵站,战时由战役卫勤力量指挥机关直接指挥机动卫勤分队。

2.2 整合人力资源开创军队医院与体系部队卫勤力量的统一管理模式,将医院卫勤人员和体系部队卫勤人员(军医、卫生员等)整合为区域卫勤人员。建立军队医院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培训制度[5]及双向交流工作机制,区域卫勤人员在军队医院进行战救技能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定期轮换的形式在医院和各体系部队卫生机构两者间工作,开展“双向代职”,推动区域卫勤力量的循环式流动,更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卫勤数据库,实现机动卫勤分队的区域一体化抽组,进一步提高卫勤保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3 重塑整体编成机动卫勤分队总体抽组规模不变,在优化内部编成基础上建立面向任务求解的组合编成模式。一是优化内部编成,建议护士比例由30%下调至20%,并同步提高军医比例,后勤保障模块70%的专职人员调整为一专多能的卫生士官并分配至各个模块,在完成伤员分类、紧急救治等任务基础上兼顾驾驶、炊事、水电和通信保障,组长由军官编制调整为军医编制并加强至分类后送模块;分类后送模块与防疫洗消模块合并,增加后勤保障模块20%编制总数的卫生士官及1名军医,整合为防疫分类组,执行分类后送及防疫洗消模块的任务;救治收容模块军医总数增加25%,护士总数减少25%,增加后勤保障模块30%编制总数的卫生士官;手术模块军医总数增加1~2人,护士总数减少1~2人,增加后勤保障模块20%编制总数的卫生士官。二是建立组合编成模式,区分与部队卫勤力量融合编组及独立展开两种展开方式,融合编组采取“半展开式”、“毗邻式”独立展开、“嵌入式”不混编展开及“嵌入式”混编展开等模式[6];独立展开时以机动卫勤分队核心救治能力作为“主干”,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进行补充和组合,野外驻训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员全装出动,战时条件在保障力不减的情况下进行精简式展开,应对核生化威胁依托疾控中心加强“三防”模块,面向高原任务加强制氧、供暖模块,以组合编成模式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2.4 完善硬件支撑分片区在军队中心医院建立区域模块化卫勤模拟仿真训练中心,所有卫勤训练中心均应参照《联勤保障部队军事训练大纲》要求设置战伤自救互救等共同训练项目,包括多种伤情处置赛道式考核区、战创伤救治能力模块化组训室等;专业训练应以机动卫勤分队组室为单位开展,建设模拟野战手术室、模拟重伤救治室、灾害救援模拟训练室、模拟机动平台、仿真模拟训练指挥中心和地质灾害现场;同步展开训练伤及战伤评估救治和卫勤训练标准化研究,集中体现在复杂多变的伤病情况[7]和有限医疗资源的矛盾冲突中卫勤应对能力建设,对医院及体系部队卫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定完善机动卫勤力量训练考核标准、卫勤保障方案,加强实战化训练演练。

2.5 优化组训模式区域卫勤人员在军队医院参加共同及专业课目训练的基础上,必须参加机动卫勤分队相关训练。机动卫勤分队单兵专业训练应紧密结合岗位练兵,合成训练以模块为单位依托区域卫勤训练中心开展,整体合成训练应加强与体系部队的协同训练及综合演练[8];不区分正式和替补,33%的替补队员、正式预任队员及加强队员实行同等的管理和训练,尤其是野外驻训应全员参加,提高整体训练水平,从而防止或缩短队员接替时产生的空当期和磨合期;每名队员均须接受不同的相关专业培训,以科室轮转、组内轮转和组间轮转等方式开展,通过定期转换工作岗位和训练岗位,实现组内工作和组间任务有替补、能互补,杜绝“断链子”的现象发生。

3 构想效果

整合军队医院及其体系部队卫勤力量,建立及完善符合国情、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区域一体化机动卫勤力量建设体制,促进保障力生成并全面提高卫勤资源的综合利用,其效果应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理顺平战时指挥关系并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提高联训联演联保指挥效率及应急作战支援保障能力;通过重塑区域卫勤人员的管理、培养及使用模式,能全面合理地培养和调配人力资源,能实现区域卫勤力量信息化抽组、编成并为未来的体制编制改革提供决策支撑;通过调整优化机动卫勤分队整体编成模式,能合理降低生活要素占比,更好地提高伤情研判的准确度、危重伤员的救治能力及批量伤员的通过效率,构建战役战术卫勤力量编成形式及战役机动卫勤力量不同编成模式,全面提高指挥效能,提升卫勤分队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实战化卫勤保障能力[9];通过建立区域卫勤模拟仿真训练中心,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构建模拟化、实战化组训模式,聚焦救治需求与救治能力的“对抗性”训练[10],使参训人员真正贴近战场;通过轮转的方式实现“多岗位练兵”,不区分替补和预任,能有效培养卫勤“特种兵”,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卫勤人才。

4 讨 论

现代战争对卫勤支援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其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官兵身体健康和部队的战斗力[11],如何解决不同建制间及同一建制不同单位间卫勤力量的协同问题,一直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保障的重点和难点,由此提出的主题突变词“区域一体化”逐渐倍受关注[12],是军队卫勤保障改革的有益探索[13],符合未来战争卫勤力量高效融入作战体系的要求,对新形势下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区域一体化机动卫勤分队的统筹建设将会是今后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模块化”建设的拓展和延伸,“模块化”的概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但要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必须以战斗化为前提实现模块化,形成区域卫勤力量合力,即以单个医院、仓库组建的“小”模块化到区域联勤部队的“大”模块化,共享卫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全面提高机动卫勤分队整体综合素质,真正打造全时应急、全程使用、全域机动的卫勤分队。

猜你喜欢

联勤卫勤分队
沭阳县开展联保联防联勤联控保安全活动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新编制下陆军信息通信分队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万里踏歌新联勤——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文艺轻骑兵”赴基层巡演纪实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陆军分队战术决策问题研究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提升抗震救灾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建议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