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0-02-12李傲霜娄淑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政治

李傲霜,娄淑华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看法的重要媒介工具,寻找恰当、精确的语言表达思想观念,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使语言最大程度上被听众所理解、领悟,这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复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点、场合围绕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包括致辞、演讲、会谈、指示批示、书信等,文风清新脱俗、朴华真实、灵动优美、凝炼俐落,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习式话语”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穿透力,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喜爱听、愿意听,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内化于心灵并外践于生活。

一、习近平语言艺术的鲜明特征

语言背后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智慧、素质等。习近平总书记艺术性的语言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征:引经据典,意蕴深远;朴实平和,温风细雨;掷地有声,大国风范等,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式话语”艺术体系。

(一)引经据典,意蕴深远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常援引经典事例、古诗名句、谚语格言等,叙述过往故事以警鉴今人今事,大大增强了讲话或信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习近平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曾多次讲述古代廉吏故事,援引廉政格言,如“杨震‘四知拒金’、张伯行‘一青二白’、正考父‘三命而俯’、羊续‘悬鱼拒贿’、孔奋‘身处脂膏不自润’、包拯‘不持一砚归’等”[1]。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廉洁自律、严以修身、恭谨低调。习近平还借用枚乘《七发》的故事,治愈楚太子精神萎靡的药方是学习探讨“要言妙道”,强调一个人只有补足精神钙质、提升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抵御邪气入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刘勰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力在说明文艺的创作灵感源于人民的现实社会生活,文艺作品若要有持久生命力,常青于艺术之树,需体现时代创新精神,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习近平引清代诗人赵翼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2],强调作家艺术家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欣赏能力,创新文艺的内容题材和形式手段,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2]。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讲话精神内容,小小篇幅含有近三十句古诗词和谚语警句,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诗性语言文学艺术造诣之深。

(二)朴实平和,温风细雨

习近平总书记学识渊博,在言语交谈中典故、诗词信手拈来,其语言艺术自成体系,另一鲜明特征则是直白朴实,善用“大白话”“接地气儿”的群众语言与老百姓唠家常,“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3]他挨着老百姓坐,聊天式、谈心式地坦开心扉畅谈,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套话、官话,这拉近了与老百姓的心理距离,百姓们愿意掏心窝子讲真心话,朴实温和的言语如春风细雨般敲打在群众的心扉,使得群众感到真正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肢体语言作为非语言信息,可以增强语言沟通的效果,习近平在谈话中声情并茂、谦卑大气,慈爱和蔼的眼神和恰当合适的肢体动作,彰显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自信风度和大国形象。2015年11月7日,时隔66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首次会面,握手时间长达70秒,两人无需言语交谈,握手的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且默契,这样的肢体动作无言胜有言,体现了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亲情,正如习近平在致辞中说道,“打断骨头连着筋”[4]。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撑着伞,挽起裤腿,不摆架子、不作秀,冒暴雨在湖北考察民情,也展现了其艺术性的肢体语言和迷人的人格魅力。

(三)掷地有声,大国风范

习近平艺术性语言不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如沐春风,还气势恢宏、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展现着一个大国的风范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惩治腐败、从严治党、政治外交、体育外交等领域的讲话,大气自信、气势澎拜,有极强的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慑力。针对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习近平指出,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力店”,不是争夺权力的“纸牌屋”,更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铁腕反腐的坚定决心。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指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铁证如山、不容篡改。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5]。习近平语言的气势扑面而来,摄人心魂,激励着13亿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团结奋斗。2014年习近平“应约会见”安倍晋三,安倍一见面就用中文热情打招呼“很高兴能相见”,而习近平总书记面部表情格外严肃,要求安倍信守双方签订的政治文件和“村山谈话”等承诺。习近平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对挑衅国家尊严和主权的恶劣行径,采取强硬回应与反击。习近平与日的政治外交讲话体现了中国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强硬风格,警告日、美等国,休想侵犯我国领土与主权,寸土必争!这与他对南非和北欧等国的言辞相比,展现了习近平刚柔并济的领导艺术才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福柯认为,“话语并非单纯的语言结构或文本形式,话语的产生和扩散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社会力量斗争紧密联系。”[6]话语体现着一种权利关系,隐藏于国家制度、阶级力量对比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采取特定形式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意识、政治素养、道德准则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人格和需要,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行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虚化与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铸魂育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被国家制度和教育理念赋予了规范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话语权,拥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或文本的解释权和主导权。然而,部分师生的“公共话语空间”常常演变为教育者的“独奏场所”,操纵和控制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话语权利,自主意识较弱的受教育者逐渐沦为教育者的附庸物,处于边缘化、弱化的失语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意识形态较强的学科,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逐渐成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教育者话语权形同虚设,主要采用用行政性话语教授课程内容,大多数人隐藏内心的真实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括制度、政治、文件、权力话语等,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政治性,忽视内容的时代性与生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回避一些社会热点和争议性话题,导致教材内容与社会日常生活世界相脱离,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无味的官话、套话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反感、抵触说教式思政课堂。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受教育者将陷入“无我”的缺席境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偏理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其独特的话语规则、形式、结构,具有“先定性”特点,一些教育话语者在表达观点时,大脑先前加工的政治性、制度性话语已准备就绪,将直接照搬硬套模板式学理言语,忽视情感、想象、灵感、顿悟、意志、智慧等非理性因素在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双方缺乏一定的平等互动与交流,传统灌输式教学以强制性教育话语规定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价值取向。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重视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灌输,较少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感、艺术、价值的内在需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理性话语身居庙堂之高,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理论抽象空洞,缺乏生机活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若要深受教育对象的喜爱,就要讲受教育者爱听的“话”,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高高悬浮的天上下凡到人间,与学生聊天谈心式的交流彼此的感受与想法,平等和谐的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缺位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娱乐等活动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验浅薄,自我意识又较强,在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海量网络信息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以及自律能力较弱。网络社会是比较自由轻松的场域,“网络话语呈拼贴、乱序、无逻辑等特点,信息往往以碎片化、调侃化、娱乐化、随意化的形式传播”[7]。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拥有更自主的话语表达权,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监管把控不到位,一些大学生在参与热门话题讨论和发言时,因为话语表达未得到认可,双方又压制不住青春期的鲁莽和冲动,便相互谩骂攻讦、展开人身攻击,造成的网络语言暴力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网络社会频频出现语言暴力行为,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席或“失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规范现实中的人,还需入驻虚拟网络空间,建设和谐有效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正逐渐走向“集体失语”状态,新时代下,习近平艺术性语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习近平言语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话语的路径。

(一)立时代之潮头,赋予话语权以先进性

习近平话语作为一种有具体指向的言语行为是习近平艺术性语言应用的体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气息和精神风貌,其话语广泛存在和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观点、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体系的提升具有重要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社会历史性,每个历史时期有其独特的话语情境,且随着时代发展相应发生转变。革命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初期,主要使用“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宣传工作”等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以规范群众的思想意识,鼓励人们夺取并巩固国家政权为目的。这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以官方、学术、政治、文件、权力话语为主要表现形式。新时代西方多元价值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以政治性权力话语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依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应调整自身话语结构、形式,创新“新话语”路径,突破传统的强制性行政“话语场”,避免出现思政课堂“集体失语”的状态,关注学生话语、边缘话语和个体话语,促进思政理论课师生关系和谐良性发展。

(二)夯实理论根基,提高话语权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话语根基,表现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话语形式、表达、传递、交流受所在时代国家的方针、政策等规定,引领着人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8]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真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者只有反复品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话语,夯实语言哲学理论功底,才能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性、体系性与逻辑性。“习式话语”常引用历史经典故事、古诗词、谚语警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同样离不开浩瀚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给教育者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者应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汲取其思想精髓、道德内涵和价值理念,同时立足时代精神,关注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形成发展规律,营造交流互动、平等和谐的话语情境。

(三)生动幽默诙谐,增强话语权的趣味性

习近平在慰问老百姓时,善用接地气的“大白话”、民间俗语、网络流行语等,生动朴实、幽默诙谐,以“唠家常”“谈心式”群众话语形式,拉近了与人民的心理距离,老百姓敞开心扉,敢于述说自己话语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中遇到的困扰,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偏重学术性、学理性,缺乏时代性、灵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容存在闭塞化和过度理想主义倾向,社会复杂的现实冲突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提升,如高级官员的“伪爱国”行为、搀扶老人遭讹钱、揭露“地沟油”记者被杀害等不公正现象,强烈冲击着道德教育话语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走进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规律,学习了解网络流行新潮话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和传播手段,采用“朴实化”“聊天式”“趣味性”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和效果的最大化。

习近平语言艺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学术性、权威性与生动性、情感性具有借鉴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既要简洁凝练、夺人眼球,又要彰显情感、信仰之美,利用互联网、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社交软件等新媒体技术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创造性转化。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