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初探*

2020-02-12汪功平吴学兵冯倩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时代生态

汪功平,吴学兵,冯倩倩

(1.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693。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探究其形成的逻辑动因,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和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轴心。

(一)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溯源

1.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重要理论基石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要位置,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亮丽的政治底色。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2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决定着我们党要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为人民群众谋取幸福。当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说词。”[4]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思想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生态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是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这一观点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表达和逻辑延伸,激发了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历届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想中都蕴含着重要的民生思想。毛泽东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把为民谋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5]279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6]400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处处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政治底色。

3.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扎根生长的文化土壤。”[7]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思想,这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因。孔子在《论语·论而第七》中说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老子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这些论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元素,凝聚着中国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对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汲取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理念,丰富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了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二)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考察

1.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总结

以上两起谣言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能辨别,但前几年热炒的“碘盐致癌”论,则显得有科学性了。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国家标准也会进行适当的调整,如2011年国家标准将食盐中碘含量从20-50mg/kg(mg/kg)调整为20~30 mg/kg,这本是正常的事情,却有人质疑道,是不是我们过去吃碘太多了?而碘摄入过多,会引起甲状腺癌,于是得出结论:我国居民过去吃碘太多,引起了甲状腺癌高发。其实,只要看一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就知道过去的碘摄入并未引起甲状腺癌高发。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取得了世所罕见的发展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但这种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弊病,导致高消耗、重污染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接踵而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重要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旧思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跳出高速增长的发展怪圈,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了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坚定不移贯穿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8]3这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源于对全球生态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考量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了时代的主要问题,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声音。在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解构过程中,习近平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的老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但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却是用几倍的财富都无法弥补的创伤,在这方面“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出西方国家的陷阱,如果延续西方国家的老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民族就会上演生态悲剧。生态文明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发展和历史演变,生态危机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生存危机。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开始实行“绿色新政”,积极探索解决生态难题的新路径。对此,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人类美好绿色家园,这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的现实关切,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难题,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时代回应,更体现了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前瞻性思考。

二、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不是止步于思想环节,更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也必然渗透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把人民作为基本立足点,分别从生态建设为了人民、生态建设依靠人民、生态建设造福人民这三个维度铺陈开来。以为了谁为导向深度剖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以依靠谁为主体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以造福谁为目标精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逻辑架构。

(一)根本目的:坚持生态建设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9]52这就意味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回答和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提高人民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坚持生态建设为了人民,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的深刻判断,我们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尤其是人民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要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为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注入绿色元素,让人民永远生活美丽的绿色家园中,感受到优美生活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和幸福感。这不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激励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所在。如果人民的生态需求得不到满足,吃不到放心的食品,喝不到干净的饮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没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我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个“高颜值”中国正展现在我们面前,人民的生态幸福感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态安全感显著提升。

(二)动力源泉:坚持生态建设依靠人民的动力导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10]506这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够汲取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够凝聚起磅礴之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公民,我们应该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置身事外,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生态理性,增强生态自觉,树立节约、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10]522我们要意识到,虽然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好转,但仍处于攻关克难的隘口阶段,依旧面临着很多新矛盾、新挑战,形势不容乐观。如果离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生态愿景将会落空。总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实现美丽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共同努力,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的合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继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价值取向:坚持生态建设造福人民的根本指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共建的过程,毫无疑问也必然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共建是共享的首要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应有之义。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体现。正如习近平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1]44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更是生态文明成果的体验者和受益者。当前,我国正临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各个领域全面覆盖的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生态领域而言就是要实现美丽强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如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生态短板不能及时补齐,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扭转,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人民的获得感就无从体现,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安全感也将得不到保障,我们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将无法经受实践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难以充分彰显出来。概言之,要让人民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生态成果,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要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造福当代人,又要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又要造福世界人民,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明确的价值立场,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意蕴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三、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规约,是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价值旨归的时代追求,更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它回答了时代之问,满足了人民的现实利益诉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来源和依据,尤其是马克思的自然优先论和自然价值论为其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2]161。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深刻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3]998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概念,指出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对自然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建设。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要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必须以自然为前提,不能以无限制的利用自然、破坏生态、漠视环境为代价来突出人的地位。”[14]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人类只是“榨取自然而不反育自然”,[15]最终必定会遭到自然无情的报复和伤害,打破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简单抽象意义上的征服与被征服、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存共荣、“双向互动、相互建构的关系”[15]。人类要意识到自然界的优先存在性和客观制约性,人对自然的物质依赖性。“自然是人类保存其精神家园和肉体的家园,保护自然界从最终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16]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了人和自然具有同源性和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现实需求。这一重要思想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表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升华。

(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惠民的认识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生态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11]50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瓶颈,成为人民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他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于人民而言,生态环境是宝贵的绿色财富和“金饭碗”,这是因为生态环境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使人民增收致富,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见于此,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我们党的不懈奋斗目标,满足了人民“盼环保”、“求生态”的现实诉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17]事实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既不能涸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要以改善人民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主张为人民排忧解难,把生态环境视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就生态领域层面而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以中国美丽为核心指标的生态强国梦,它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从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它决定着到2020年能否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根本好转,到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是否成为现实。只有这三个目标都实现了,中国梦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实现才拥有最大意义上的可能。如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不能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硬仗,它将决定着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生态目标的实现,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美丽中国的生态强国梦不能迟到更不能缺席。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能否将生态短板及时补齐,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增进人民生态福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逻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治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摆脱生态约束,拥有更多的绿色生态空间,否则美丽中国梦将成为水月镜花。因此,我们要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奋力谱写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我们这一代的努力。

(四)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事业谋发展、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政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人类早已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发展难题,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生态困境成为了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现实挑战,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解决全球生态治理的智慧方案。生态问题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的全球问题,生态危机爆发的事实充分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和边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建设一个远离生态危机、普遍安全的绿色家园是人心所向,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心愿。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回应时代之问,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要权责同担,仅凭一个国家的单打独斗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清洁美丽世界的建设提供了绿色引擎。同时,习近平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生态责任上应该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实际能力而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搞所谓的“一刀切”,这体现了生态公平正义原则。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解决全球生态难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影响,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理论解答和时代回应,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了精彩的中国智慧和可行的中国方案,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中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新时代文明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集中表达,”[18]贯穿着为了人民而建设生态、依靠人民来推进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逻辑理路,深蕴着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安民、生态惠民的价值坐标。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生态问题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体现了为人民谋生态、谋幸福、谋安全的责任担当。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引领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丽强国梦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一定会揭开新的篇章,开创新的格局,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猜你喜欢

文明时代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