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新高度

2020-02-12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园

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创新型发展的升级版,这一提法是我国城市治理的战略性转变。公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了我国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世界历史上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实现创造性转化。成都是中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的典范,值得深入研究。而寻找乡愁——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成都视察,他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的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曾经历了以GDP为杠杆的经济效益至上的阶段,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人文环境也曾受到破坏。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提到的主题。他指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1]他在两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P603),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到长江经济带不再大规模开发的战略决策,从多年来大力修建的城市公园到今天不再是被水泥板遮蔽的公园城市,我们不难看出顶层设计的高远谋划和对全体人民的深切关怀。

一、公园城市展示了我国城市的战略性升级

除了美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外,我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两个推动力之一。中国的城市化是两千年来这片古老大地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深刻影响国家国土面貌与城市构筑,并将确定今后两百年到三百年的中国大地上城市的基本格局。应当说它是关乎我们子孙万代的大事。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谁来负责?我们的决策者、政府官员、建筑师、规划者,都要为历史负责。设计者不仅要设计高楼,还要设计城市和人的未来。

城市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创造之地、展示之地和应用之地。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以百倍于前的物质产品的丰富性和精神成果的深刻性展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曾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5](P127)在马克思那里,城市作为一本现代工业的成果,像一本已经打开的书,展示了人在适应并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本质力量——人类的思想、精神、观念、智慧、才能和技术。我们身处其中的城市,就是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本积淀着历史、文化、人的生活的心理学大书。当一个人、一群人,把他们的生命、生活、理想、希望和梦想留在一个地方的时候,那座城市、乡村就投射在他的记忆中,成为永久的怀念。

今天,我们面临新一轮的数字智能革命,面临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方位震撼改变,面临地球碳排放过度带来的生态困境和地球危机,面临人类生命延长和医疗困厄带来的生存状态的全新改观,面临着人的精神领域的文化、历史、美、艺术的败落的困厄,也面临着进入小康时代的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理想、信仰、思维、文化、文明以及生存的环境、质量、尊严、美和艺术的新的追求和新的实践方式。中国,乃至人类命运将从根本上发生巨大变革。

在这样的变革之下,我国的城市将如何探寻一种更适合未来人类生活的存在之道?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规划和承载中国人的生产之链、生活之趣、生态之美?我们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走向未来的城市治理方案?

1984年,钱学森在致《新建筑》编辑部的信中提出“构建园林城市”设想。1992年8月,他明确要求建设“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6](P123),在城市规划中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钱学森在他生命后期多次介入美学与艺术的领域,发表了十分重要的意见,给我们留下了艺术美学的宝贵遗产。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正是他这份宝贵遗产的一部分。

1992年,原建设部先后启动“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评比。《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不同地区和规模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覆盖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后,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自2004年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明确设想。公园城市是党中央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前瞻性顶层设计;是打通各个部门,实现宏观把握、融汇为一的总体性系统化战略;是沟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策略选择。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7]进一步明确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公园城市姓“公”,全面提升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境界,我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园城市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公园+城市”。它不是单纯加大公园数量,在城市建设中不惜成本地大搞公园工程。公园城市是在以往城市公园的基础上,打破过去城市公园各自独立策划的“孤岛”模式,从整个城市的科技发展、经济运行、文化创新、旅游线路,以及城市建筑、城市生态、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传播等的长远发展出发,根据市民宜居的生活、精神、审美、艺术需求来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它更突出各自特色基础上的系统性、实用性、文化性和未来性。专家们认为,公园城市是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其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在于统筹、协调与整合,将原先土地属性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的公园绿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综合运用。①

公园城市也不是西方式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过去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今天已经成为全体人民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场地,是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养生、旅游之地,乃至创新、创意、创造的创客空间。中国城市的未来性在于它是21世纪人类在地球上最大的变革和最新的图画,它事关中国未来至少两三百年的城市面貌和城市格局,它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的。

公园城市在功能上超越过去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的单项选择,而具有全方位的融合特征。第一,它是城市最大的绿地系统,是“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第二,它应该是城市最具创意的综合建筑群,是凝固的史书,是美的创造,艺术的精华,同时具有潜移默化的提升审美意识的教育功能。第三,它具有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享用的休闲、娱乐、健身、养生的实践性功能。说到底,公园城市建设的宗旨,就是关注每个人,热爱每个人,服务每个人,提升每个人。它突出了一个核心:以人为本。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在评价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时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致力于以人为本,打造公园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挖掘和转化成都的生态机制,将其变为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成都围绕‘人、城、境、业’四大要素,构建了公园城市的二十大规划策略,建设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引领新时代城市变革。”[8](P95)这些变革深入到城市发展方式、领导工作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等各个领域之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二、中外历史上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

中国古代园林犹如画幅一样,堆山、叠石、理水、养莳,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其观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由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自由转换。在设计和构建园林总体架构和游览路线时,山水的构筑具有关键意义。园林设置必有高低错落的安排,远近景观的配置,观赏角度的轮转,达到移步换景的最佳效果。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9](P26)古代园林将山水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等理论形之于实,将中国画的超时空概念,融入园林空间,展现中国园林艺术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

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其造园风格出神入化,法天模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让世人叹为观止。其实,中国传统园林城市的构筑早已为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范本。苏州的园林城市、无锡的太湖景观、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美景,无不是城在山水中,山水隐城中。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而异,景构城之形。正是借由山水之助,这些城市遂成为历代中国人向往的宜居宜游胜地。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潮”,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也对中国文化推崇有加。最醉心于中国园林艺术的是英国的威廉·钱伯斯爵士。钱伯斯对中国文化十分倾慕,他本人是英国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曾亲自为宫廷贵族设计过不少私人花园,并获得了英国皇家的肯定与赞誉。公元18世纪左右,中国陶瓷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家庭必备的精品。钱伯斯发现,中国陶瓷上所描绘的园林设计,与欧洲园林设计风格有着本质的不同。受肯特公爵委托,钱伯斯为其构建一处中国风格的园林,起名“丘园”,以中国儒家祖师孔子之名名之。他仿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形制,在丘园的东南角处设计建造了一座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琉璃宝塔。钱伯斯本人并未到过南京亲见大报恩寺塔,但17世纪荷兰人约翰·尼尔霍夫所撰《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帝国记闻》中有记载此塔,文内附有尼尔霍夫的自绘塔图。钱伯斯的仿建有可能是受到了尼尔霍夫的影响。钱伯斯建造的宝塔虽为中式,却被建成了十层。中式佛塔必是单数,不知钱伯斯遵从了英国人的习惯故意建成十层,还是尼尔霍夫的草图画成了十层。后来丘园成了欧洲新式园林的代表,而区别于以凡尔赛宫为象征的几何规整式园林。现在,丘园作为英国著名的皇家植物园,成了今天科学研究和游览观赏的城市“公园”。

从西方园林建筑史来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了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花园供人们休闲和娱乐。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花园对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市民居住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欧洲建筑史上,城市公园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另一个源头是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②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Calvert Vaux)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这一事件不仅开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这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的景观时代的到来。③纽约中央公园是这座超级城市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巨型绿肺,还是市民休憩、度假、交往、寄放灵魂之处;它因地就势的设计令人叹服,可进入、可参与性更是值得全球城市公园学习。

公园姓“公”,当皇家、私家的园林从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变成所有公民都可以享有的休闲空间的时候,这样一个攸关城市未来的创举就发生了。④那么,今天国际上的“公园城市”又有什么发展经验呢?

以“花园城市”著称的新加坡,具有深度绿化和低能耗特点,其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80%,人均绿地面积超25mm,是成都的两倍以上。这一数据不仅保持得很好,而且在逐年上升。新加坡拥有近400个公园,每条道路两旁都种植了树木,绿化布局精致细腻;植被丰富,生物多样化;引入了数字化管理,全国数十万株树木都有登记,注重精细化管理。新加坡率先运用了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模式,建筑立面、坡顶、边边角角均为绿色覆盖;所有公园、绿地都不是孤立存在,以绿道、水道相连接,蓝绿交融。城市即为一座巨型的花园。

纽约中央公园设计因势就形,自然通透,阔大而不失特色。公园在20世纪一度衰败,沦为垃圾堆放、犯罪频发的“失乐园”。1980年“中央公园管理委员会”成立。让人惊讶的是,数千万美元(如今已达数亿)以社会捐赠为主的“中央公园振兴基金”成立,众多企业、个人主动承包了公园设施。人们更加珍惜这块失而复得的“宝玉”,自觉维护它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央公园,纽约将毫无趣味”,是为至言。

正是在中外历史上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公园城市的创新性理论与战略设想。这一构想,适应了我国城市发展新阶段的转型需要,提出了城市建设升级换代的新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城市在更高层次上优化生态环境,市民在更高水平上安居乐业。整个城市成为公园,公园成为全体市民享有的财富。

联合国《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501跃升至2018年的0.758,是近30年来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但遗憾的是:这个数据在全球只能排到80多位,若计算内部不平等因素,调整后仅有0.636,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学习世界各国生态与人文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未来公园城市的发展与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给出的“中国建议”——确保提供充足、均衡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治理社会民生的能力;创造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环境。这是鞭策,更是期待。

三、中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典范样本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2018年成都正式提出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成都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彰显了党和政府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目标,也进一步落实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时代人民的新期待与新诉求。

近年来成都GDP排名跃至全国第8位,领事馆数量、奢侈品店数量、航空吞吐量等居全国前列,商业魅力领跑新一线,世界城市排名(GaWC)更上升到第71位……多年经营沉淀了坚实底气,不断突破自身边界,也让城市发展有了模式转型的需求。作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重镇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亦作为“一带一路”枢纽,成都的全国战略地位不断攀升。“公园城市”战略的实施,恰是水到渠成,应然而必然。

那么,成都的公园城市究竟如何发展?通贯全局,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把握。公园城市的建设与成都公共文化云服务、新经济发展战略、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市民健康与文化素质提升等链接起来,将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人文生态、政治生态乃至社会生态融合为一,成为一个完善运转的大系统。

从生态环境发展上看,成都对土地的利用将更加充分合理,绿色要素的设计更加精细化,利用屋顶、墙面、阳台、消防坡道等布局绿化景观,形态上彰显绿色城市的生态外观,从内涵上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美学品位。成都的公园、绿地遵循“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原则来建设。“天府绿道”已落成近3000公里,新建了沙河源公园、天府芙蓉园、月牙湖公园、锦江公园、龙泉山森林公园等一系列新项目,还打造了一系列小游园、微绿地和“花园式特色街区”。1900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曾设计了全球第一条绿道“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120年过去了,一条全球规划里程最长、纵横全域16930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将承载成都人民的期望,重现蜀中锦官城的千年美景。

从公共服务健全与完善上来看,公园城市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成都将公园、绿道建设和“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相结合。2020年出台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版)》要求“山地公园配置游客集散中心、自行车租赁点、餐饮设施”,还分别根据300米、500米和1000米服务半径对城市公园绿地配套提出要求。今天的绿道已经成为人们品读成都的重要方式——锦城湖公园、桂溪生态公园、江家艺苑、青龙湖湿地,是成都人最爱的出游地;绕城高速两侧500米范围内,正在打造中的锦城公园等地让市民出门15分钟便可到达。便利、高效、舒适、安逸,天府之地正在创制新的名片。

在公园城市的建设方式上,成都市秉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即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预先筹谋投资和价值转化模式,通过平台构建、社区治理、民主参与等形式推动,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政府高瞻远瞩,全面布局,社会和企业积极投入,市民热情支持,三大主体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投资前景,有相互分工的责任体系,共商共赢,这成就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稳定的三角形。

成都建成了一座“公园+”“绿道+”“生态+”的IP云集的创客大空间,开启了一条宜居城市公园化的新型创客空间之路。作为国内首创的“公园化”新型创客空间,天府创客公园切入“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区、企业加速区”三点做综合型创业聚集区,重点布局五大产业: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五大产业: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动漫游戏、高端商务、创意商业。成都的科普绿道从成华区出发,途经新都区至彭州市绵延40公里,成为跨区连片的“绿道+科普场景”,建构起绿道连接起来的创客展示圈。而位于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未来新经济高地的独角兽岛,便是在总书记视察成都,留下“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殷切嘱托下,在公园城市、智慧城市融汇理念下诞生的新型生态型创客大园区。

在构建公园城市过程中,成都处处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关心和提升,尊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每一个小康时代走向幸福的家园,关心他们切实的利益和需求,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生态意识和美学意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版)》还规定:“儿童活动集中区宜种植中高型灌木或乔木,便于成人看护;游人通行区,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米。”对下一代的关爱已成为律则。

联合国2019年发布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邀请50多位国际专家参与联合研究评审的报告,是针对中国的“特别版”。这一报告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纳入2019年9大中国城市发展成功典范。从该《报告》对成都的高度评价,能看到成都公园城市对于中国未来城市治理的典范意义。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不仅具有中国样板的意义,也具有全球意义。

四、寻找乡愁——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

公园城市的至高境界是那种归家的感觉。在结束了破坏生态的盲目发展阶段后,绿色的回归带给我们浓浓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我们在浩渺宇宙中寻找绿色的地球,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灵魂安放的地方——那是人类最后的家园。西方传统中有着浓厚的家园意识。在人类学研究和大量原型研究中,都有深深的家园理念。比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就写了希腊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十年,遭遇巨人、仙女、风神、海怪、水妖等种种阻挠,返回家乡的故事。家乡在这里被表述为永恒的归宿。在《圣经》最著名的《创世纪》中,上帝在“伊甸园”中造出亚当,又抽取亚当肋骨造出夏娃。人类因贪欲被永久赶出伊甸园,伊甸园却成为西方文化美丽梦想中永远的渊薮。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基因,在现代西方原型理论的总括中,包括故乡的大地、母亲、高山、河流、英雄和智慧老人,它还包含妖魔、神、鬼怪、影子、灵魂等,是民族生活中永久的主题,特别是在文学、文化的话语中,是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莫里斯·法布瓦赫则提出集体记忆理念。在他那里,家园意识就是由特定社会群体构建、共享和传递的感性的、理念的集体记忆共识体系,包含着各族群的形象、叙事、价值观、知识和事件判断等。

中国是一个数千年形成的农业社会,是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国家。千年来群体的迁徙、官员的上任、商家的贸易,乃至战争的屠戮、灾荒的驱赶,人们不管离开家乡有多么遥远,奔忙千里,终究要回归故园,乡愁几乎是古代文人吟唱的永恒主题。那是一个农耕社会里——土地、田野、家乡的小河、山谷里的野草、袅袅炊烟、倚门的母亲——一个永远的乡间的梦。70年前,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只有10%的人居住于城市,只有不到10%的人受过教育,90%的人在土地上挣命,中国人对于家乡的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真挚、深藏于内的心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其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格格不入。随着当代世界现代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极大浪费、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贫困乃至绝对贫困的不断增加,还有区域战争、政治冷战、文明对立,以及经济贸易的剧烈争端,都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以自然为友的一系列思想理念与当今世界的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绿色理念,和与之相关的文明伦理,融汇成新时代最为全球所认可的文明理念和实践。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思想,在后现代的再度折射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今天60%的中国人已经进入城市,开始了另一种生命之旅,城市已经成为新一代青年的青春的梦想。祖辈父辈永远不可割舍的乡间意识、故园意识慢慢地远去,因为羁縻于土地两千年的那份沉重的责任和生活的依托已经卸下。自由迁徙成为我们时代中国伟大变革的明证。但是,作为一种家园意识与乡愁思念,它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记忆;一种由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交织共构的基因元素,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构筑之中。

城市,按照马克思的思考,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建造一座公园城市,就是要把城市当作艺术品一样来雕琢,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座富有魅力的艺术品。历史传统在这里积淀,创造创新也从这里开始。所以从历史上看,城市的建筑就是凝固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城市作为美的象征物,永远充溢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正是公园城市的真谛。

中国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过上小康生活的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之后,期望着更高的精神的、文化的、生态的、居所的、健康的、养生的、健身的、旅游的、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生活。

随着未来中国的整体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进一步提高,更高层次的需求已经展现出来,人们对于精神的文化的美学的艺术的心理的,包括我们休闲的娱乐的这些要求,将会爆发式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心灵的抚慰,是未来的指向,也是公园城市能够装载的人们安身立命之所。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格外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因为这首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对于一个正在复兴中的“诗之国”,它感动了无数国人。海德格尔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来表达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意义的追寻。他说,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选择的,都是我们自己去创造和发现的。人类未来的发展,也依然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我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美学。

注释:

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顾朝林认为,公园城市是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但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财政能力水平量力而行。最重要的是不改变城市结构、不大搞公园和绿地建设,而是将现有资源整合盘活,把小的绿地空间开放给公众。公园城市就是大大小小的公园一体化形成的城市。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洁认为,公园城市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在于“连接”,即将原先土地属性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的公园绿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综合运用。其中涉及林地、公园用地、河道用地,林业、园林、水利、农管、水道等不同部门,是一个版图特别大的系统工程。

②具体参见:宋逸《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实践历史》,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③具体参见:陶晓丽《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类型、功能、格局与演进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④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公园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通过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及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概念界定,从当下实践出发,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或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地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具体参见:夏家勇、陈静、李萃、林峰《城市中央公园提升规划的实践创新(上)》(《中国旅游报》2010年5月21日版)。

猜你喜欢

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公园里的月季
夏日公园
公园里有什么
公园里的鸟
公园一角
在公园里玩
开车去公园
秋天的公园
公园里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