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建立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务管理模式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务教学管理管理人员

田 姝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3)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若干阶段,文化大革命后恢复了职业教育,从单一化往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国家开始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高职学生的教育问题时刻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

教务管理的水平关系着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务管理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为了能够给高职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行大胆创新,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有特色的教务管理制度

教务管理制度是教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依据,是教务管理的基石。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学校的硬件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高职院校对教务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关注和改进还略有欠缺。这就造成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与现实冲突的情况,不能适应高职学校的发展需要。最终会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创新。

在制定教务管理制度时,其重点应该是工作流程和执行办法,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和流程,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界定只是制定管理教务制度的基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完善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要想建立一个有效明确的教务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制度。这就要求在建立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如论坛、讲座等,还要汲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多方共同参与完成制度的建立。其次,其他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可以借鉴但不可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最后,执行力的保证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做到把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保证制度的执行性。

二、加强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开始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的办公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也逐渐升高。通过完善的电子教务管理平台,能够简化繁琐的工作流程,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促进了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因此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有助于教学管理工作高效的完成,同时也减少了学校的人力和物力支出。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光靠办公软件不能全方位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再多建立一些信息交流平台、网络共享平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到,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三、重视对教务管理人员培养

教务管理人员在学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枢,其接受教务处和院系领导的双重管理。教务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对象包括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因为工作内容多样,服务对象多样,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很重要,要求其能够做到及时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同时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协调不同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责任也重,其直接关系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培训前做好动员工作,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热情,加深教务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深度,帮助教务管理人员树立服务的意识。其次,高职院校领导应充分重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组织制定教务管理人员培养的制度,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培养的内容和实施的方式,以及培训人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并将这些内容制定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培训制度。

四、制定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的基础。具体提出两点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好毕业生离校进入社会的衔接,培养其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强化实践环节,合理分配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和实践实训课程的时间。即要保证学生以充分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也要保证学生可以完成实践。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重点强调实践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大目标,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将其拆解为小目标,放到每一年的实践学习中,使整个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高职阶段的学习全过程。同时,培养内容也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的调整,学校要时刻保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时刻关注其需要的人才类型,不断改进自身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定课程和实践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更快地找到称心的工作,用人单位也能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员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设置包括三个模块,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想优化课程体系,就要加强模块的灵活性组合。具体做法是可以减少必修课的内容,多增加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课程。使学习的内容更加个性化,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优化课程是为了增加高职教育的针对性,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要想真正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水平,就要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做到“以评促改”,利用监控体系,全方面的对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以促进高职院校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招生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1、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很少对教学实践内容进行评价,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单独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师力量、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等。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包括教师、学校领导和学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时间内容,应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整个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同时要建立与评价体系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2、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制

高职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较多,而校级督导成员数量有限,很难将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专业,再加上个人的能力和学识的限制,不能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的深度广度进行指导与评价。因此可以建立学院级的督导体制,在学院中选择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及熟悉专业目前发展状况的教师来担任院级督导员,主要的工作是对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指导和评价,这样既弥补了单一校级督导员的不足,也全面促进了督导体质的发展。

3、保证教学质量的监控常态化

在企业中,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企业会对产品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定期抽检,使监控变成常态化,这样的做法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与企业的产品不同,不能将所有的指标进行量化,但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将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监管变成常态化,进行每月的例行检查,如对教师的讲课次数、学生出席率、学生考试合格率和优秀率等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监控,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将监管的工作贯彻到教学管理的每一步。

4、建立跟踪核查制度

在监管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要求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核查,确定整改措施是否有效,并及时改变相应的措施。确保评价和整改措施到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教务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资本。只有打破传统教务管理模式,建立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务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教务教学管理管理人员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浅析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写在最后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