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路径研究

2020-02-11杨凤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幸福感辅导员岗位

杨凤娟

(福建工程学院互联网经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渴望的整体性展示,反映了党中央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它的提出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呼应,它回应了人们对富裕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也反映了普通人民大众对美好的生活的渴望,注重精神上的诉求,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条件下民生目标的升华。在这“三感”的提升中,前提基础是获得感,核心是幸福感,重要保障则是安全感。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中流砥柱,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辅导员“三感”的内涵

1、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内涵

十九大提出的获得感具体指的是不仅仅在物质条件上而且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与满足。它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中流砥柱,负责组织大学生平日里的思政教育,指导学生的思想方向,获得感的提高有利于他们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张学亮认为,辅导员的获得感是其在实施意识形态教育时的实现与成就感,也就是说,在传播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职业的认同与满足。陈明等认为,教师的获得感包含事业感、参与感、荣誉感、幸福感等成分,可从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倡导师德师风、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幸福感。综上,本文认为辅导员在实施意识形态教育及学生管理时,获得物质以及精神各方面回馈从而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正向情绪体验与感受即获得感。

2、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内涵

十九大提出的幸福感,强调的是满足自身需要所带来的快乐情绪,这种快乐情绪不仅指自尊和自信等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更是指人的自我实现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认同等欣喜的精神体验。

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是其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及学生管理时的角色满足和认同。大多数辅导员承担各种工作任务,从思政教育到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奖助贷,心理健康辅导,毕业就业指导等。而且内容繁杂,工作压力大,经常都是过着5+2、白加黑的生活。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幸福感与工作年限成反比,年限越高,其幸福感就越低,很多辅导员都想转岗或升职。

3、高校辅导员安全感的内涵

十九大提出的安全感,指的是人民大众对长期的社会稳定以及安全的一种心理渴求,人们希望现状没有过多的担忧,对未来的社会与生活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大众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的健全以及持续的社会公平等热切地盼望。

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在恐惧、焦虑等情绪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效能、自由等心理感受”。它不仅是一种内在感受,也是个体的基本信念,是个体对环境的危险性以及自身能否应付危险性的主观评价反应。安全感是大学辅导员在从事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学生管理等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自我效能、能动的感受。安全感是爱、尊重、自我实现等其他心理需求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辅导员只有在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变得自我尊重、具有高的自我效能,才能够与他人建立具有信任感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自我实现。只有安全感得到了保障的前提下,幸福感、获得感的体验才能成为客观真实的、可持续的。

综上,获得感的提高提供了安全、幸福的可能,安全感的提高提供了幸福、获得的基础条件,而幸福的前提则包含了获得、安全。增强获得感是基础,增强幸福感是核心及目的,增强安全感是实现保障。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三感”的必要性

辅导员身处在思政工作的一线,担负起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对其获得感的满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薪资的提高、福利的增多、培训机会的增多、环境的优化、职称的评聘等物质方面切实的满足,这些要素是辅导员所期盼的、需要满足的;二是个人荣誉感、个人的工作效能感、对工作的认同度、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催生精神的需求的增长,精神需求的满足反补物质需求,二者相辅相成。

近年来高校正在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但仍有许多辅导员老师对自身的生涯感到迷茫。其中,有不小的一部分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度低,将自己定位为弱势群体、认为被边缘化,易出现倦怠心理,因此常常出现离职或转岗等,队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究其根本是缺乏职业获得感。较高的获得感能够让辅导员对这一职业有更大的职业自信,能够让人看到更好的职业愿景,能够让人具有较大的归属感,脚踏实地、不断的自我提升。2017 年教育部明确指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集中全力破解思政教育的不平衡以及不充分,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在保障了经济等物质基础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后,才能深深体验获得。当辅导员获得感提升之后,也会提升育人工作的质量,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辅导员幸福感的水平与其职业认知、生活观、生理心理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等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建设专业化的思政队伍有关。换句话说,在新形式下,辅导员的幸福感的提高不仅是育人成才的必须,也是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源动力。

只有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安全的心理感受,才能实现其深深的获得以及幸福体验,安全需求是其他需求的重要保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三感”的实践路径

1、提升职业能力,增强职业信心

首先,反思自身不足,用于正视、革新与不断完善自我,在优化自身的基础上,不断明晰方向,从内在动机入手,不断增强职业自信以及岗位认同,找到在岗位中自我实现的切入点。其次,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经常反躬自省。为人之师,要想让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的目标,为人师表,积极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职业、思想道德等素质,自我完善,有效增加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效用。第三,不断的明确初心,确立使命。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催生获得感,辅导员要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导向,一切工作围绕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广的实现自我的平台。第四,组织辅导员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化的培训,保证其自身的岗位素养和业务水平。鼓励辅导员不断进取深造,同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

2、培养正向乐观情绪,提升心理幸福感

正向的情绪能够降低工作压力、负性事件等造成的焦虑与紧张,使人具有较多的心理能量,并具有缓解压力的功能。辅导员工作的繁杂、压力性事件多,难免会产生许多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正向情绪能够增强心理上的幸福感受,有利于保障生理与心理的健康状态。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明确的规程,做到有规律可循,从而增加工作中的正向情绪,增强心理幸福感。

3、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权益保障

目前,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总时间、个人付出的精力与福利待遇不相适应,辅导员缺乏幸福感受。提升个人幸福感受的关键是激励机制的完善,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聘等,不仅保障物质,也保障精神上的获得。在物质激励方面,高校在逐步提升薪酬的基础上,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考核系统,从更加立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用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评价,将考核与晋升相结合催生辅导员的内部动机。从精神角度,设置“最美辅导员”、“感动校园的辅导员事迹”等,宣传与奖励优秀事迹,并在全校范围逐步消除保姆型的职业偏见,提高对岗位的尊重,并不断鼓励以人为本的育人成才理念,不断完善自我,增强专业素质水平。同时,结合岗位的实际特点为辅导员开设单独的评聘指标,为其发展畅通道路。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一线人员,同时更是大学生的人生方向的指引者以及知心朋友,肩负着“树人”与“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而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水平的高低与其工作成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三感”的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幸福感辅导员岗位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