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适应大湾区“聚资源,共发展”的高校生涯教育与服务体系研究

2020-02-11汪晓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生涯粤港澳

汪晓娟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6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涉及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在这一时代发展契机下,高校所肩负的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愈加重要。“聚资源,共发展”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主旨,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文、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重要契机,也为高校生涯教育与服务体系创造了重要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湾区建设对高校生涯教育的意义

目前高校生涯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生涯辅导、团体实践、企业访问等方式,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认知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1、大湾区建设加快了教育文化交流融合的步伐,为高校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和平台。“聚资源,共发展”的融合发展理念是大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涵义,也是梳理粤港澳三地教育关系的基本依据。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其文化特质来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更多关注人文关怀、家园情怀,以及归宿感和自由感,生涯教育的本质也是做人的教育,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湾区融合理念”为其注入新动能,赋予新内涵,以此彰显生涯教育“完人教育”的根本,以及发挥生涯教育在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用。

2、大湾区建设力求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促使生涯教育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信息资源丰富,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可提供应对和解决措施。高校生涯教育离不开社会企业的相互支持,因此大湾区建设势必要加大粤港澳企业间的合作,拉近高校生涯教育与就业行业的距离,输出的人才会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3、湾区意识将刺激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觉醒,这也是现阶段高校生涯教育的现实需求。随着新时代青年发展性需求的提高,他们漠视大学阶段生涯规划,持佛系态度看未来。

二、高校生涯教育与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瓶颈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学问,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个体建立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并锻炼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及就业观,使其有计划、理性地择业、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从发展至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尝试,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断层。从规划教育到就业服务,应该是直接关联、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是,低年级阶段缺少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活动方案,高年级开始面临就业压力,只能开设讲座或训练营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传授,开设企业宣讲会、杰出校友求职经验分享等。学校层面要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实现从短期、静态规划教育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不要让大学生错过进入大学后对个人的理性认知及对将来的职业规划,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理想的理性思考,学会接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学校层面,学校缺乏从思想观念层面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此所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往往以就业为目的;从学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环境、对社会就业趋势不了解,看问题缺乏长远性,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业目标模糊。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都由负责就业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来担任,一方面不管是哪类人员他们的专业背景都有所不同,虽然接受了相关培训,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时会因人而异,教育的重点、形式甚至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也存在分歧,教育的效果就会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有些就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虽然取得了职业规划方面一定的资质,但后期很少再进行学习或培训,没有与发展迅速的社会同步进步,在具体指导上往往滞后,职业生涯本身就是动态的、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节奏的,无法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就失去了生涯教育的意义。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校生涯教育的优化路径

为更好适应大湾区“聚资源,共发展”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在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做出适应社会、高校和个体发展需要的积极转向。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制下,积极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生涯教育体系,满足符合未来社会产业的人才需求。

1、以大湾区建设的发展观指引高校生涯教育,明确其发展目标。强调“持续专业(职业)发展”,从而达到自主决策,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使得终身学习与专业(职业)发展同步,适应不断出现的挑战,并培养对个人负责的人生态度。

2、以大湾区建设的融合观构建高校内部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需要长期性、系统性的进行下去,期间不仅需要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人员的付出,还有赖于社会各界人士和组织的共同参与。这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化目标紧密关联,其中包涵,一是职业或生涯历程都是在人与社会的交互中发生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期间学生也从每天的实践学习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此磨砺期间提升自我价值。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将其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如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业行业的职场体验,第三方组织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展与政府、企业、行业、第三方评价组织等的积极合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进而互补。同时,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应通过一定渠道反馈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职业生涯教育、咨询与辅导。例如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等相继成立,生涯教育理念和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同探索,共同引领。

3、以大湾区建设的创新思维打造职业规划开放式教育。高校要运用开放式创新思维,充分融合区域发展战略,贴合职业规划实际需求,建立和谐的社会化支持保障体系。其实,大湾区对“开放式创新”探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已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腾讯公司AI Lab 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是2018 年腾讯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共同建立的,将发挥港中大(深圳) 国际一流的人才及学术研究优势及腾讯AI Lab 研发及产业应用优势,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机器智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腾讯公司拥有强大的网络,丰富的资源、以及腾讯企业的内部研发创新系统,高校正是利用腾讯这些来进行基础研发。同时腾讯则是通过技术并购或购买掌握最新的技术来占领市场。这些新模式的存在来看,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创新资源共享,并持续性研发与交流,而不再是简单地依托项目进行合作来交流,从而构建“大学—企业—市场”良性循环互动的开放式创新系统。

具体讲,可以着力推进以下方面:一是推进与港澳高校的深度交流合作,引入港澳高校的优质师资和生涯教育模式;二是尝试线上生涯教育,打造线上品牌,多方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吸收优秀企业人才成为生涯导师,建立校内校外生涯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优势特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生涯指导。

总之,高校要充分尝试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精神的生涯教育服务新模式,共同打造优质人才联合培育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在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配合支持下,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育人共同体。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生涯粤港澳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编读往来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曼巴传奇 KOB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