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问题与思考
——基于参评学校视角

2020-02-11胡赛凤何习平邓承志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专业评价

胡赛凤 何习平 邓承志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专业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质量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合理规划专业布置,强化专业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层面主导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院校专业评价,促进专业建设。

在国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大背景下,江西省2015 年启动省内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旨在进一步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监控,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订《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和各专业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组建教指委和专指委,经过数据采集、材料公示、定性材料专家评审、评价结果公示等环节确保每年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至2018 年,全省共有24 所普通高校895 个专业点、13 所独立学院238 个专业点参加评价。首轮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为总结经验,现从参评学校角度就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提高下一轮评价工作质量贡献微薄之力。

一、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问题

现行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由政府主导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价首先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估专家由教指委委员和各高校参评专业负责人组成,政府主导虽然有利于引导被评对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办学,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缺失,不但影响了评估的有效性,也大大削弱了学校的积极性,高校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评动力,通常是消极接受评估结果。另外,因为省级专业综合评价的对象是有三届毕业生的专业,这对还不足三届毕业生的专业就可以不参与,这就给部分高校集中资源配备重点保个别专业,甚至存在用停止招生一年来逃避评价现象发生。

2、指标体系是否合理问题

指标体系合不合理是一个技术问题。从指标上看,虽然每年不同专业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微小修订,但总体上没有突破通用指标体系的框架,仔细分析通用指标体系,发现还不能称之为“综合评价”。

第一,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因此,衡量专业培养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应该关注全体学生,不能仅仅关注“优等生”的表现,更要关注“差等生”这一短板群体,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表现。

第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功能之一,《方案》指出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评价专业建设成就必须要有服务社会这个指标。但现行指标体系中还没有“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内容的观测点。

3、高校内部专业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

现行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实行的是外部评价,虽然在评价程序上要求专业提交全面的定量数据表及定性的自评报告,但专业评价始终处在"要我评"的状态,是对外部评价的应付而非主动自觉的参与,所以与重结果的外部评价相比,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更应该成为专业综合评价的支柱。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更多是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校评估方面,专业评价的实践探索远远不足。这点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已经超过全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其很多专业不足三届毕业生而无法参与省级评价,省级专业综合评价的覆盖面不广,内部专业评价工作难以全面启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急待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1、完善专业综合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内涵是不能完全用数量表征的,专业综合评价工作迄今为止,在评价方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权重及评价程序等方面都需不断完善。因此,为了保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正确性,必须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为此,可在定性材料专家评价中引进行业专家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在定量数据监控和审校中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对专业参与评价的条件进行修正为具有一届毕业生的就应该参与评价,从而将专业综合评价改造成三级评价:对新办本科专业实施合格评估(主要结合《国家专业标准》和学士学位专业授权评审两项工作进行)、对有一届以上毕业生的专业开展综合评价、鼓励部分有实力的专业参与国际认证,让专业评价覆盖所有专业。

2、探索改进评价指标体系

在不改变现有指标体系框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通用指标体系进行改造达到增加高校服务社会这一功能指标的评价目的。评价反应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可从教师对社会的贡献和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两个维度进行。为此,可将二级指标“专业教师基本情况”拆分成“专业教师基本情况”和“专业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考察专业教师解决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关键技术)的贡献,将原来的二个观测点“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和“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比例”改造后移至本指标下;在一级指标“培养效果”中增加一个二级指标“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区域(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可将“十名优秀毕业生”和“五名优秀在校生”两个观测点经过改造纳入本指标。

3、实行校内专业综合评价

政府主导的专业综合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可以全面审视专业布点结构和专业建设总体水平;而校内开展专业综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诊断性评价,主要目的是建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通过对各专业的定位与规划、教学条件、教风学风建设、教学建设改革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果、专业特色、社会声誉等方面的按照评价指标逐项检查,帮助参评专业找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专业直面问题,各专业根据评估专家给出的发展建议和意见。

三、专业综合评价引发的思考

1、如何正确看待专业综合评价排名

不可否认,省级行政部门开展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工作对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排名结果在一流专业评选等方面的运用,专业综合评价对学校的影响在资源配置、招生就业等方面必然显现,对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也会带来一些影响。各高校管理人员和各专业教师都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毕竟排名第一只有一个,不要过分追求排名数字大小,不能以排名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唯一依据,而应关心排名所在区位,分析某些评价指标和本专业具体数据之间的距离,帮助专业看到自身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制订合理目标并不断向其迈进。

2、必须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

专业综合评价能不能达到设计初衷关键看评价结果的运用情况,为此建议加大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现阶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应用:

(1)与“双一流”建设挂钩。对具有唯一的专业直接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对有多个布点的专业,根据排名情况确定优势专业数量,如超过10 个布点的专业,建议排名在前10%的专业为省级优势专业。

(2)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挂钩。如:对排名前10%的专业直接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排名前50%的专业有资格申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排名前75%的专业有资格申报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与招生挂钩。如对排名在后10%又不能立即取消的专业当年减少招生50%、第二年仍排在后10%时直接取消招生;对实行黄牌警告的专业当年招生减少25%、第二年仍然黄牌警告时减少50%、第三年仍然黄牌警告时直接取消。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专业评价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