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20-02-11李宣颖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李宣颖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以实现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基础必修课,课时长、覆盖面广,在实际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利于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挖掘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帮助学生辨是非、分善恶,进而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以思政政治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学科思政素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内容进行结合,并展示于课堂教学中,以走进学生心里,协同思政课程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目标。高校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依靠思政课堂及活动这个主阵地,还需要其他学科协同,通过不同环节、阶段、方面的思政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角度的育人效果。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德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之本,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将德放在首位,美德与才能兼具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所谓立德,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成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受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他们不认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并表现出冷漠、理想淡化、道德偏差、行为缺失等不同问题。学生的问题只是表象,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能有效传递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性语言,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也体现一定的道德观念。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后,不仅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还要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本质,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以正确客观进行文化分析。在新形式下,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通过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的价值理念,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都有优有劣,要学会辨别,要继承文化精华。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和中华传统文化、制度自信,进而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吻合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英语学科性质进行了描述,即大学英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挖掘英语学科的人文内涵,以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教学指南描述的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就是注重人的综合素养培养,能有效制约传统英语教学轻育人的弊端。英语的学科本质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吻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以挖掘英语学科的人文内涵,通过语言和跨文化意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2、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契合

大学英语的内容主要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大模块,三大模块都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和人文性特征。通用英语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专门用途英语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诚信精神等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不同背景文化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大学英语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除了进行综合素养培养外,还涉及了中国文化、历史、风俗,欧洲文化及英美影视欣赏等内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契合,具备较强的人文教育价值,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能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比,增强民族自信,并通过英语交流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功能一致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作为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基础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文化素养,以实现高校的教育功能。大学英语的潜在教育功能符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四、“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路径

1、通过教师关键因素进行融入

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了解英语学科所蕴含的思政素材及价值,之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融入,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要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再挖掘英语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价值,以增强自身的教育使命感。大学英语教学本身也是育人的过程,将思政意识渗透进来,使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更具效用。首先,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和中国梦的意义,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通过完善自我,提高思想觉悟,以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次,教师要有德育意识。教师要强化自己大学教师的使命感,将德育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规划中,在提升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英语知识传播的同时融入文化价值传播,以突出英语学科的隐性教育与语言教育的相通性。再次,教师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动性,主动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德育资源。教师先从课程中提炼思政教育素材,再依托网络甄选思政元素,以融入英语教学中。通过课内思政素材与课外思政素材的整合,能突显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政治性和人文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英文版,可将英文版的报告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统一。

2、通过学生核心因素进行融入

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时,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即通过学生核心因素进行融入。教师要明确,在教学时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想需求。首先,加强学生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知,改变英语是单纯工具学科的认知,强化英语学科人文性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培养道德素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知识的简单讲授,要通过情感融入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英语知识,认同课程蕴含的内涵,体验英语的人文本质,以升华情感。再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英语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之一,有义务进行学生德育培养,要通过社会热点话题、学生生活话题进行思政教育融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四信青年。

3、通过课堂载体元素进行融入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宏观与微观内容的结合进行思政融入。在宏观层面上,教师可以通过全球化、科技、人际关系等的渗透引入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积极生活态度等,以通过语言知识引领精神理想。在微观层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解析过程中的思政素材的融入,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到课堂中。首先,教师以现实问题为驱动,从社会现实问题入手进行话题的组织,并将思政素材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依托问题背后的文化底蕴培养优良品格。其次,教师应用思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和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思想品格。如在讲授The Icy Defender(《冰雪卫士》)时,教师可以先从宏观的层面引出长征精神,之后让学生探讨交流,通过分析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果展示。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升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了解中国历史,使英语课堂成为思政教学的有效辅助。

4、通过课外延伸元素进行融入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课外辅助,为学生创造思政教育的大环境,以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教师要树立榜样作用,为学生营造课堂思政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鼓舞。其次,教师要组织多元化多形式的英语文化活动,并将思政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如举办马克思主义原著诵读会,思政主题英语角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中践行品格教育。再次,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拓展,通过微信群等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思想动态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本质吻合、内容契合、功能一致,协同性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学生、课堂、课外活动等进行思政融入,以提高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能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从英语学科角度促进学生品格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