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育助动德育实效性

2020-02-10黄淑慧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

黄淑慧

【摘要】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支撑和促进,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和我国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心育是班主任工作发展的趋势。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初中班级开展主体性心育管理,建立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动态人际系统,可以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处于青春前期的初中生实现健康、主动、生动的成长和发展,让学校教育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脚手架。

【关键词】 主体性心育 德育 实效性 心理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188-020

一、引言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在人格、体格、学业、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各方面。从2007年开始,随着班级人数的减少,我们学校客观上出现小班化教学的现实,而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个体特点和整体特点,在任教班级的学生中,学业偏常生比例较大,作为班主任面对的,更多是如何正确激发学生的个人动机和成就意识,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促进他们学会自主发展,在做人、做事、学习等各方面为进入青年期打好基础。

最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作为学科科任老师进行心育渗透的探索使我深刻体会到,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支撑和促进,作為一名班主任,应当学会用科学心理学和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原理去解决德育教育的实践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会用科学心理学和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原理去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包括德育渗透教育的实践问题。正如100年前,美国著名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教育是艺术,心理学是科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质,更像是一盏灯,既要帮助学生拨去心中的迷雾,又要帮助学生点亮其心中的理想之灯,使学生的理想之灯燃出它应有的亮度与热力。而要做好这个职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的确非常的必要。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构建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动态人际系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指导初中学段的学生健康、主动、生动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获得学业成就感,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班级主体性心育管理的探索与反思

以下是最近几年尝试主体性心育管理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作为学科科任老师进行心育渗透的探索及相关的心得体会。

(一)心育为本,德育为纲

德育教育的基点应该是心育。主体性心育是以学生为心育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主动分析、判断、选择、实践,进而理解、认同、内化理念,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它改变了传统教育只考虑教育的目标,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愿望和实际情况的做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心育活动,引导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互助,分享生命经历与经验,感悟人生,互促共进。

班主任工作是直接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面对的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前期、身心都异常蓬勃发展与成长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天在工作过程中会处于最多的人际冲突的包围圈中,许多时候还需要像心理学专业人士那样去为学生个体与群体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由于每天都面对大量的人际冲突,包括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甚至是师师之间的,难免会在个人心理上容易产生个人心理危机,所以为了助人助己,首先必须应用心理学知识保证自己身为教师是个身心相对和谐的人,然后才能在班主任工作中既能深入学生中做好相关的心理解围工作,又能抽身而出,使个人的身心不致危机四伏,甚至导致教师本人的个人人生悲剧的发生。我从2007年开始,尝试用心育促德育的主体性心育班级管理方式开展班主任工作,获得了较好的经验,一方面,维护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为学生起了示范作用,和学生相互将心比心,我知你心,你会我意,达成了亦师亦友的比较默契的关系。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又是个小小社会,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历程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价值。主体性心育班级管理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和判断能力。要变简单约束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锻炼养成自己的心理品质;变包办代替为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养成个性化的习惯;引导学生发挥心育主体性,把班级舞台还给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尝试建立的主体性心育班级管理制度包括:心育学习研讨、班级自主管理、心育活动、家校沟通,学生自主发展与评价等制度。如在心育班级管理方面,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班级实际,自主讨论,在班主任引导下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班规、班级管理制度,还有班干部轮流制度、自评互评的制度等,从以制度限制人转变为改变人、培养人、发展人,发挥了制度培养、发展人的心育“生命效应”。

(二)学科教师角色优先,班主任角色跟上

担任班主任的同时,我们都需要承担本人相应专业系列的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现实工作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在曾经作为一名新手班主任的时候,经常面对这样一个博弈:学科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怎样获得共赢。人们也常说,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班主任。通过观摩大量的身边和社会上的成功教师的案例,还有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我发现如果一名教师努力做好一名学科科任教师,一名与任教班级的学生有良好人际互动的受大多数学生尤其学业偏常学生喜爱的科任教师,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从喜欢“跟我学知识长技能”到乐意“听我说人生讲道理”,班主任的角色则可以进化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最亲近的陪伴者,那班主任的各项常规班级管理工作和对学生的个体和整体的发展的指导可以更被学生所接受,德育工作也可以更到位、更有实效性。

根据心理学分析,日常人们所说的品行偏常生,常常是由于在幼年时期其父母不当的抚养方式或幼儿时期的不良心理经验在时间上的累积导致他们在青春期出现品行不良的“爆发”与集中表现,从而又直接导致其在学业上表现出能力不完善或能力偏常,即学业不良。作为班主任在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心育时,可以尝试双管齐下。首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相关的心理专题教育活动或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在作为学科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方面,根据本学科学生学习的实际心理状况,坚持心育渗透的原则,从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考试心理、学会科学用脑等各方面进行辅导,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在相关学科学习上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体验,提升成就感。

(三)教师心先行,父母心随形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对教师本人的职业身份必须明晰。

教师是教师,教师不是家长。对于家长,教师与家长需要责任分工,角色分明。对于学生,教师可以做学生的朋友,但应先师后友,亦师亦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天然的良师益友。哪位儿童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缺少父母到位的倾听与指导,必然会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不管是智力残障的学生,还是心理缺陷的学生,即使没有国家与社会基础教育制度的保证做前提保障,其实一样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创造个人的精彩,关键是父母从为人父母那一天开始之后的作为与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在学习困难生群体中,品行因素学习偏常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指导和评价工作开展的难度最大,客观上说,这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质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的指导和评价工作常常因为其家长的角色缺失导致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波折,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的悲剧,令人扼腕。班主任工作中承担一定的家庭教育干预的相关心育任务,包括对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做亲子沟通的媒介等,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支持。

三、结语

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2002)在他的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教育的目的》中提到:在教育实践中,要对学生的心理给予应有的注意。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和我国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心育是班主任工作发展的趋势。情是教育的根。通过对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所谓“情”,就是教师要把自己当人,同时也要把学生当成人,而且彼此都是活生生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动态人际系统。有人际就有心理学,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要帮助处于青春前期的初中生实现健康、主动、生动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尤其班主任教师必须科学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会做好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领路人。而且除了科學心理学外,教师还应当学会用科学取向的教育教学论原理去解决德育教育的实践问题。有一个古代谚语说:教育影响态度,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让学校教育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脚手架,让学校成为学生心灵认可的母校,正是我们做班主任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幸福感的源泉。

备注:本文获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成功育人案例和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二等奖(编号:GDSMJY0791)

[ 参  考  文  献 ]

[1]M·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青春期健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