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参与机制探讨

2020-02-08乔智尤明东

中国商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城市治理数字经济

乔智 尤明东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服务功能逐渐凸显,数字经济在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意义不断显现。面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管理高效、协调运转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硬件基础和软实力方面具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硬件基础支撑、人才技术支持和先行示范的潜力。本文基于北京国际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新形势,梳理高校资源在北京国际绿色智慧城市高质量建设中的功能与参与机制,从北京高校如何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挖掘高校智库的潜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水平、更好地参与到绿色智慧城市高质量建设的角度给予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市治理;城市服务;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高校资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0(b)-185-03

①基金项目:2019年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201902114)。

2020年1月14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的城市从两年前占比57.7%增长到80%,处于准备期的城市从42.3%下降到11.6%,发展报告认为数据科技正在推动智慧城市加速落地,新技术应用驱动新发展和新变革,应抓住这一趋势促进城市建设提质升级。“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绿色可持续发展。《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指出,发展数字经济将会助力解决社会问题,将北京建设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心、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围绕这一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需要调动各类资源参与建设,本文从高校资源参与建设的路径出发,希望通过充分挖掘高校资源的潜力,为打造北京绿色智慧城市提供参考和思路。

1 高校资源参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功能与潜力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高校作为城市服务功能区位的一部分,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且在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利用、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示范建设、技术性专业信息数据库及人才智库、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及科研创新环境平台等方面具备优势条件。

智慧城市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北京市高校总数达93所,不仅在全国城市高校数量中排名第一,而且科研水平也表现优异,如表1所示,北京市双一流A类建设院校共8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6所,建设学科数达162个,学科门类齐全。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拥有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城市学院等智慧城市专门科研机构。另外,北京高校不断促进学科专业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趋势,不少高校在2020年新增备案的专业属于前沿技术专业,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新增备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城市规划与智能建造、风景园林等专业,能够承担为智慧城市建设输出高质量人才的功能。而且高校在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图书馆信息及实验室资源、国家政策和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社会声誉和行业校企合作平台资源优势突出,适应新时代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专业集聚优势显著。

高校是城市的重要引擎,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功能与责任,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三大功能基础上建立的。随着社会的动态发展,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大趋势的今天,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社会服务职能纵深发展。北京市高校依托自身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参与到社会服务的工作中,通过党建、团建结对等形式融入社区科普活动、志愿服务中,例如华北电力大学不断参与探索形成回天地区综合性治理模式,集中高校资源优势打造政策咨询、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综合性研究平台,融入智慧美好社区建设。科学技术的变革引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价值的变化,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策源地,在进行高等教育知识文化传承的同时能够不断创新思维,对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更容易理解接纳和传播,因此高校在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理念宣传、产教融合、运维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具備可行性,具有承接周边辐射地区的服务功能,存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潜力。

2 高校资源参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2.1 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加快形成智慧集群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稳定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要有维护信息资源、有序科学管控的软科学支撑,因此加快建设城市网络服务基础设施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智慧城市需要构建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网络,还需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的各个主体信息互联共享,打破数据和信息壁垒,面对巨大的数据处理量既需要与之配套的硬件服务环境,同时又要保证数据传输迅速安全、储存利用合法,而高校在承接信息传输、运维和管理功能方面具备硬件和软实力的可行条件。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挖掘都需要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数据传输、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数字智慧产业链条中的作用,扮演好高校在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中的可靠角色。

北京高校林立,各校在不同学科具备各自优势,面对交叉学科和综合性人才培养建设的需要应打破校际间信息孤岛效应,在开放的条件下加强能力建设,在流动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配置,在公平的环境下鼓励参与。各校应不断加强科研资源、文献数据资料的开放共享,构建面向全社会的资源库共享体系,将互通互联的高校智慧产业圈嵌入城市建设的网络,推动新型高校智慧集群建设,通过校际特色领域资源和研究优势的横向交流合作使得各校发挥学科优势,共同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工作中,协同创新、共同促进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

2.2 积累高校试点经验,加强先行示范作用

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进行理念的推广,让大家理解和接受智慧城市的涵义和形式,是保证智慧城市顺利展开建设的必要过程。而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反馈再造的起点,校园内的人群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普遍较高,因此能够较好地进行先行推广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智慧人群参与,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绿色智慧校园,以此以点带面探索绿色社区建设模式。其中包括垃圾分类试点和智慧城市理念宣传,智能停车、智能照明、绿色建筑、智能绿化、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利用及智能管网建设、智能排水节水利用系统等基础设施改造在校园社区应用场景中提供智慧化服务的示范建设。高校本身就类似于一个社区,通过试点运行的不断优化能够为北京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样板,并辐射周边社区,为周边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也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程中及时反馈和解决技术问题。因此打造绿色智慧校园先行示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和新样板。

2.3 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深入智慧城市建设

高校应该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科研项目学术氛围,将智慧城市课程融入相关教学大纲和实践环节体系中,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等专业课程,同时在课外环节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产学研的功能,开展各项智慧城市科研项目,加强校企、校际和政府多方合作,推动创新项目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及就业的对接。高校也应该主动打破边界束缚,加强高校与城市的互动,开放高校软硬件资源,延伸服务功能惠及周边群众,将高校的服务功能融入城市建设,分享经验并提供技术指导,发挥知识与人才优势,将高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服务的节点,开展相关信息调研、信息代理、信息检索、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的工作,发挥培养市民科学素养的社会服务作用,参与“数字、政务、产业、民生” 四位一体的城市服务实践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而面对这一项新的系统性工程,高校作为智慧城市精细化建设网络的重要节点,应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参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功能。高校是聚集知识创新、信息人才的宝库,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前沿,因此本文认为北京高校应该不断发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潜力,不断探索智慧城市人才产业链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功能挖掘、智慧城市先行示范教育、“政、社、校、人”多方合作加快智慧城市项目落地的四大路径和方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薛旸.高校应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1):109-112.

[2] 陳威莉.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1):26-27.

[3] 闫坤如,赵坤鹏.基于科技指标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112-118.

[4] 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及应对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79-83.

[5] 简阳天.高校实验室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探索与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8):160-161+175.

猜你喜欢

城市治理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 扎实推进城市工作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