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研建议

2020-02-07王健曹尉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子女职工精神

文/王健 曹尉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上海这座城市,人均寿命达83.37 岁。其中,女性达到了85.85 岁,男性为80.98 岁。该城市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水平。尽管养老保险体制下,退休职工的物质生活具有一定保障,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严重缺失[1]。精神文化生活是影响退休职工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进一步提高退休职工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加强退休职工精神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本文以某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作为调查对象,分析退休职工真正需求,切实可行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调研过程

(一)调研目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一方面,精神文化建设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提升退休职工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退休职工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缺失[2]。

(二)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为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离退休职工,共计112 名。其中,离休职工6 名,退休职工106 名;男性退休职工39 名,女性退休职工73 名,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三)调研方式及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由某退管会制定调查问卷,通过微信方式进行调查。针对部分不会使用微信的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完成调查问卷。

二、调研结果

虽然相当一部分人在退休后的收入要比退休前收入有所降低,但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退休群体对其收入水平较为满意。调查中,对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112 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精神文化生活(见表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退休后职工生活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如聚会、聊天、散步、跳舞、打牌等;部分身体健康退休职工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但活动范围也仅限于生活区域附近。大部分退休职工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退休后与配偶共同居住,与子女联系较少。

目前,退休职工存在精神文化空虚,其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精神文化建设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精神文化需求不等同于物质需求,它是物质需求的一种升华。

三、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空虚的原因

(一)物质水平提高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退休职工物质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前提下,退休职工对精神需求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特别对刚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职工,许多人会感到不适应,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会感到生活发生变化,导致一时无所适从。

(二)养老体系精神文化建设的匮乏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大部分退休职工主要文娱活动方式是在家庭周边地区。目前,社区往往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一些社区设施等物质条件改善中,对老年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层面关注较少。随着退休职工人数的迅速增长,养老体系建设忽视了对退休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构建,导致退休职工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三)家庭亲情的缺失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城市,大部分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他们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父母,也无暇顾及退休职工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退休职工有较强与子女沟通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2 离退休职工主要精神文化生活情况

四、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难点

(一)需求多样性

退休职工需求中涉及衣、食、住、行、医等量化指标较容易满足,而涉及精神文化需求一般不太好掌握,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衡量。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方式不尽相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二)需求实现难以衡量

退休职工的精神需求更加侧重情感和心理方面,这类需求容易被家人忽略,企业职工退休后精神需求较为明显。为了逐步满足退休职工的精神需求,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为退休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这一群体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护。满足退休职工的精神文明需求不是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时间探索和社会各界不断努力。

(三)感情投入难以实现

刚刚退休的职工会存在一定心理落差,此时退休职工心理缺少了职业精神寄托,退休职工家属需要感情投入来填补退休职工的精神需求。但大部分退休职工子女因工作忙或在外地工作,无法时时对其生活关心、照顾,生病住院时不能长时间陪伴,造成亲人之间出现隔阂。子女对父母感情问题,是个复杂而又长期解决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

五、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退休职工精神文化建设

退休职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退休职工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退休职工晚年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切实提高退休职工自身精神文化建设

2002 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将“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确立为21 世纪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并将“独立”列在首位。独立性指保证退休后生活自由前提下,提升生活质量,也是退休职工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举措。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是职工在退休后应具备的能力。鼓励退休职工多参加社会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公益事业等,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充分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充实晚年生活。鼓励退休职工培养兴趣爱好,广交朋友,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或外出探亲访友,旧地重游,观光旅游等。丰富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退休职工摆脱孤独寂寞的困扰。

(三)整合社会力量,加强退休职工服务设施建设

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较多,相关工作难以落实。对于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建设,政府部门必须理清工作思路,稳健推进相关工作,确定牵头单位,以保障相关责任落实。同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施的力度,提供各种管理服务和培训,为社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定政策保障。

(四)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退休职工普遍对子女有较强的心理期待和精神需求,希望能够得到家庭亲情的慰藉。积极弘扬孝道文化,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经常开展孝老爱亲活动,鼓励子女增加陪伴老人的时长,打造和谐家庭关系。

(五)不断提高退休职工社会活动的参与度

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使退休职工融入社会,充分实现退休职工的自身价值,满足其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丰富退休职工政治生活

定期举办座谈会、理论学习班以及政治报告会,组织退休职工学习,注重对退休职工进行新思想、新理论的灌输。注重退休职工党支部建设,定期开展党组织活动,集体学习探讨党的理论政策。

2.关注老年大学建设

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丰富的学科种类为前提,建立老年大学,确保优良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办课程。充分利用高科技教学手段,使退休职工能够与外界沟通,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

3.开展与青年人交流活动

倡导退休职工与本单位青年职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深相互了解。通过相互间的配合与沟通,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让退休人员在传授经验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形成新的价值观。

六、结语

提高退休职工精神生活水平,满足老年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快老年公共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如何加强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尽心尽力为退休职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子女职工精神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