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巍重器,佑我中华
——走近氢弹之父于敏

2020-02-05郑晓童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物理系于敏兰溪

○郑晓童

他曾经隐姓埋名28 载,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原理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在过去数十年里曾经一直是一个秘密,而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的一生惊天动地,却又沉默无声。他就是于敏,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等多项荣誉。

小小资料卡

姓 名:于敏

性 别:男

国 籍:中国

出 生 地: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

民 族:汉

出生日期:1926年8月16日

在对木兰溪百里风光带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国内的高水平设计者对其进行设计和筹划,将木兰溪沿线的城镇以及水利、生态等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而促进流域范围内的一体化发展。另外,还可以进行水陆结合,共同发展,从而充分展现莆田市的特色风貌。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还水于民以及还溪于民的理念充分融入建设中,在对木兰溪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防洪以及生态等功能进行合理考虑,从而使木兰溪百里风光带的建设充分实现城市河道的防洪、环保以及旅游等多项功能,为建设优美滨水岸线奠定良好的基础。

逝世日期:2019年1月16日

职 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物理系

主要成就: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

于敏的一生93 载,于无声处听惊雷。1926年出生的他,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度。

1944年,18岁的于敏考入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那年又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研究生。一次数学考试,题目难度极大,本系学生的平均分尚不足20 分,最高分不过60 分。但一张100 分的试卷震惊了校园。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张试卷竟出自一个物理系旁听生——于敏。

他是个天才,年轻时听学术报告,可以在报告人刚刚列出公式时不假思索地给出正确答案。曾经,日本理论物理学泰斗朝永振一郎赞叹于敏为“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为这个年轻人从没有出过国,没有接受过任何外国理论物理学家的指点,全靠自己钻研,就将中国的原子物理水平带上了新的高度。

1961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请他参加氢弹的研究,于敏义无反顾抛掉自己钻研十年的原子物理领域,开始接手。这也意味着他将隐姓埋名数十年,一生默默无闻。但于敏说,爱国主义胜过一切,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氢弹来!

1965年9月,39 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利用这些简易的工具,凭借着自强不息的信念,最终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烟云升离地面10 千米,好像一颗人造“大太阳”。这标志着我国的氢弹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又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 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 个月,速度世界第一。“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由于于敏在突破氢弹技术上立了首功,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他还被誉为“氢弹之父”,可他却多次谢绝这一称谓,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于敏最好的写照。他总是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他孜孜不倦为国奉献,扭转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支撑起了祖国的未来。于敏用自己宁静的一生绽放着共和国最璀璨的烟花,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

“峥嵘岁月,天纵英才,国士无双,彪炳春秋,巍巍重器,佑我中华!”

猜你喜欢

物理系于敏兰溪
Developing Basic Science in a Diverse and Open Atmosphere with a Long-term Perspective
畅游“水乡古镇”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氢弹之父”于敏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