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书写扶贫攻坚满意答卷

2020-02-04周强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务工人员宁波市

周强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脱贫攻坚的通知精神以及浙江、贵州、吉林三省相关部署要求,宁波市多措并举,将消费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等作为收官战的重中之重,出实招、求实效,创新平台、拓宽渠道,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链”赋能助力消费扶贫取得新成效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截至今年7月底,宁波市已帮助对口地区(黔西南州、延边州)销售扶贫产品8.2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91万人。

强化支持引导,打通政策链。近年来,宁波市先后制定《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对口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的通知》,统筹指导全市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鼓励宁波市职工赴对口帮扶地区疗休养的政策,以旅游带动消费扶贫,两年来已有8万多人次到黔西南州和延边州疗休养。印发《关于组织全市工会积极实施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通知》,明确规定每位工会会员年度福利费三分之一以上用于采购对口地区扶贫产品,2019年和2020年,每位职工每年新增500元工会经费,专项用于采购黔西南州和延边州扶贫产品。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采购扶贫产品近2亿元。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通知》等,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食堂采购扶贫产品做出明确规定。各区县(市)也相继制定出台了消费扶贫等相关扶持政策。

实化创新模式,拓宽销售链。一是组建消费扶贫企业联盟。全市已认定线下消费扶贫企业157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立线上消费扶贫企业9家。同时,为整合资源,由宁波市供销电商等5家大型企业牵头,吸纳对口地区市场主体,组建成立消费扶贫企业联盟,协同推进消费扶贫工作。二是策划打造消费扶贫市集。海曙区在传统商业街区黄金地段鼓楼沿策划打造消费扶贫市集,每逢节假日举办扶贫产品集中展示销售,在市集设立宁波消费扶贫馆(海曙馆),配备展示柜、直播间,常年进行展示销售和宣传,并以连锁形式推向全市。组织“大篷车”扶贫产品进社区活动,将扶贫产品送到社区。三是壮大“山丘市集”扶贫街区。去年10月17日,鄞州区“山丘市集”消費扶贫街区正式开业,街区汇聚“日常消费、全民慈善、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民俗风情演艺”等功能,是集宁波市八大对口产品于一体的一站式大型消费扶贫综合体,已入驻商户48家,其中扶贫产品销售商户20家,累计销售额3100多万元。四是创设最接地气“扶贫小店”。除了在商场、超市设立对口地区扶贫产品专柜、专区,还把扶贫产品直销店开到了街巷里弄,成了最贴近市民的种类繁多的“扶贫小店”。如宁海县在副食品店等场所设立对口地区扶贫产品销售点,创设扶贫小店10多家,统一商标、LOGO、包装,同时开展微商和网上销售,以市场化、品牌化、数字化理念运行。五是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宁波商贸集团组建公司消费扶贫服务专班,牵头分别在黔西南州和延边州成立甬黔公司、甬延公司,注册资金各1000万元,专门从事两州扶贫产品的销售。此外,线上线下平台联动、通过“云端”带货开拓市场等扶贫创新举措也走出了宁波特色的路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价值链。一是强生产,提升产品供给力。对口地区的农特产品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小、散、弱”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宁波市坚持补短板破难题,助力对口地区引进相关企业,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少而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比如,黔西南州的糯薏仁米、板栗等特色山地作物,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助推脱贫的“拳头产业”。二是建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宁波市坚持助力对口地区“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加大对对口地区旅游、农特产品的推介,提升其知名度。在宁波的全力推动下,黔西南州和延边州成功培育了“贞丰一品”“普安红”“新滢工艺”“汪清黑木耳”“延吉味道”“延边大米”等一批品牌。三是搭平台,提升产品销售量。宁波市供销电商会同阿里巴巴,策划马云喝普安红茶营销活动,带动普安红茶扩大销量。引入宁波商贸集团与供销电商开展产销两端共建,在扶贫产品物流、仓储、品控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利用宁波开放型城市特色,在册亨县协助建立供港蔬菜基地,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市县各类展会,集中展示展销扶贫产品,扩大销售渠道。线上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产品”的直采直销模式,线下重点组织动员各类市场主体设立消费扶贫专柜、专区、专馆等,开展多形式促销,提升产品销售量。目前,宁波开设两州农特产品直销点逾百个。2020年以来,宁波已销售对口地区农特产品8.25亿元。

坚持“三化”打好劳务协作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抓好对口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工作,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抓手。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宁波市坚持有力有效抓好对口贫困地区劳动力稳就业、稳增收。目前,中西部22个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甬就业19.74万人,其中贵州省黔西南州和吉林省延边州建档立卡人员2806人。

工作机制协同化,让务工人员“走得出”“回得来”。针对疫情高峰期就业岗位供给不稳定和“门难出”“路难行”的情况,及时建立专班、出台政策,推动安全平稳返岗。一是“面对面”会商对策。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定期会商机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紧时,三地党委主要领导就稳定就业岗位进行了“云端会商”,分层分级签订3个层面11份促进稳岗协议,并建立每周一调度一研判工作制度,加大对建档立卡人员在甬就业情况动态监测和余缺调剂力度,指派专人跟进做好即时服务、末端管理工作,持续巩固就业扶贫全覆盖成效。二是“点对点”匹配需求。发挥宁波人力资源市场驻两州分市场和两州驻宁波10多家劳务协作站的作用,精准收集人岗供需情况,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引导两州劳动力到宁波就业。今年已向两州推送岗位需求信息8万多条次。三是“心贴心”保障出行。开展“十省百城千县”专项行动,与贵州、吉林等12个省55个市67个县建立就业协作机制,通过包车、包机、包专列等形式接回14.1万人,其中两州返岗人员3464人,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无缝衔接。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自行来甬务工人员,在发放稳岗就业补贴、实习补贴等基础上,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

政策措施精细化,让务工人员“干得了”“稳得住”。及時关注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状态,精细化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通过全方位就业指导帮扶,让他们安心工作。一是推动“人岗相适”。在提高适岗能力方面,与两州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展岗前培训2万多人。如黔西南州安龙县的韦顺水,经宁波技师学院“安龙班”培训后,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中,获得塑料模具项目第一名。在开发岗位方面,针对贫困劳动力特点,积极开发“不限性别、不限文化、不限技能”的零门槛、辅助性“爱心岗位”,提供不低于宁波社平工资及安排食宿的待遇,目前已开发爱心岗位1万余个。二是发放“稳岗红包”。结合宁波实际,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地区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明确对口地区建档立卡人员同等享受宁波市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待遇,对接收就业的企业发放每人2万元的稳岗补贴,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对保障来甬务工人员稳岗就业成效明显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今年已发放稳岗补贴近千万元。三是实施“动态监测”。建立“一周一调度一研判”机制,强化对建档立卡人员在宁波市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测和余缺调剂,专人跟进开展稳岗处置工作,确保建档立卡人员不因企业原因失业。

留人环境亲情化,让务工人员“能融入”“有归属”。针对宁波与两州风土人情相差较大等情况,亲情化打造拴心留人环境。一是党建引领“聚人心”。支持对口地区在宁波市成立务工人员临时党组织,目前已设立3个临时党支部,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务工人员的归属感,深入引导广大务工人员参与“百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有效破解务工人员社会、政治参与度有限的难题。二是老乡帮扶“稳人心”。鼓励企业开展“老人带新人”“老乡带老乡”等活动,带动更多务工人员的亲友、同乡在甬稳定就业。如,延边州汪清县的李守海,通过老乡带动来甬务工近2年,目前也积极参与到“传帮带”活动中,并直言打算在宁波干到退休。三是人文关怀“暖人心”。注重人性化管理,推出夫妻岗、父子岗、兄弟岗等“亲情岗位”,并提供“夫妻宿舍”。提供“妈妈式”服务,对对口地区建档立卡人员均实行有组织接送,重要节假日上门慰问,还专门组织其子女暑期来甬参加夏令营等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务工人员,在子女读书、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加大扶贫政策、典型事迹等宣传,形成社会齐参与、大家献爱心的扶贫工作氛围。

聚焦产业合作助力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宁波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推动产业帮扶工作,破难题、抓落实、补短板,着力推进贵州省黔西南州和吉林省延边州等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合作。

凝聚共识,持续加大资金援助力度。宁波市坚持将“真金白银”投入作为帮扶的有力举措,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援助力度,发展产业帮扶项目。尤其是三年攻坚战期间,严格落实国扶办“财政援助资金比上年有一定增长”的要求,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资金支持力度屡创新高。2018年,宁波市落实两州财政援助资金5.89亿元,其中用于两州产业帮扶资金为4.81亿元。2019年,宁波市落实财政援助资金6.83亿元,其中用于两州产业帮扶资金达6.61亿元。今年,根据上级有关指示要求,宁波市早谋划、早推动、早落实,1月23日就将今年援助资金7.15亿元全部拨付两州,时间上比去年提前近2个月,走在东部各省市前列。总量上比去年实际到位数增长4.69%,完成国家协议的104.38%,贫困县县均资金投入达到6682万元。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57个,其中产业项目77个,预计惠及贫困人口20.18万人。7月,宁波市又向黔西南州追加财政帮扶资金2000万元,用于助力挂牌督战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合作再深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根据两州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宁波在项目的安排上因地制宜,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点向深度贫困县、乡、村倾斜,注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帮”出了一批“带不走”的富民产业。从“白叶一号”“荸荠种杨梅”到“象山大白鹅”“奉化草莓”……一批批来自东部地区的“引进”项目,穿山越水,不仅在两州“服了水土”,更“扎下了根”,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宁波市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资源,与公安部扶贫办开展“条加块”携手帮扶深度合作,建立“甬安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助力黔西南州普安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宁波乔耐鞋业有限公司作为公安部、最高检、海关总署等国家机关的皮鞋定点企业,在黔西南州普安县双创产业园投资,得到公安部及当地公安厅的大力支持与肯定。项目年生产满吉牌皮鞋40万双,实现产值1亿元,税收1000万元,可解决当地就业人口近300人。另外,宁波市与公安部合力推进“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和长毛兔产业发展,发挥“1+1>2”的效应。“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关注,种植面积从2000亩扩大到12751亩;长毛兔产业园成为贵州省十大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之一,双方捐资1800万元共建的产业园进园桥梁——甬安大桥正有序推进。

精准施策、互利共赢,突出园区建设强引领。在与对口地区充分研判论证的基础上,将对口地区“资源、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与宁波“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精准施策,通过产业联动、梯度转移,突出园区建设,整体提升对口地区的产业水平,达到互利共赢。

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的首个产业园援建项目——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规划用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项目一期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实现税收约1亿元;二期总产值可达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以上,实现税收约2.5亿元。

2020年4月,鄞工集团与和龙市签约的宁波?和峪产业园,总规划面积约500亩,总投资约10亿元。该项目将建成集工业制造、医疗科技研发、技能培训、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于一体的新型产业集聚平台,以促进当地产业集聚发展,将带动当地人口充分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厂门口享受城市生活”。

奉化区与安图县谋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已成功引进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康喜乐嘉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浙拖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浙资企业。目前,产业园引进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将有力带动安图县实现脱贫致富,打造长白山特色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富民强县的示范园区,巩固加强东西部协作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市支援合作局)

责任编辑:杨 芝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务工人员宁波市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田野里,丰收忙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会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对时间序列分析过的黔西南州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实证分析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