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疼与痛:临床现实与信号价值

2020-02-04王玉玲

家族企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躯体急性疼痛

王玉玲

疼痛,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忍痛是一种美德,比如关公刮骨疗毒。人们认为,意志坚强的人就应该和疼痛作斗争,认为病痛是可以战胜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坚强,坚强才是条汉子,才是英雄。我们很少向身边人这样说:疼你就哭出来,你就喊出来,你可以哭。

我长期做疼痛研究,曾经在一次研讨时,我问慢性疼痛患者,对于忍痛是一种美德,你怎么看?病人说,这完全是没有经历疼痛的人强加给我们的,你们不知道我们在经历怎样的生活,慢性持续性疼痛,就像虫蚁般慢慢地撕咬,折磨得你一刻都不得松懈,忍痛是对疾病的纵容和对医疗技术的迁就。

有个说法是五口之家必有痛者,我们做过一个调研,每随机找五个人来,就有一个人在经历疼痛,这说明了疼痛的广泛存在。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疼痛影响人的日常生活,甚至让人寝食难安,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另外,疼痛会打击人的意志,事实上疼痛一直存在我们身边,但我们的思维是抵触它的。

人活着不可能不生病,我们对疼痛理念也需要加以改观,理性应对,享受无痛人生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疼痛是“疼”与“痛”

事實上“疼”与“痛”各自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疼是躯体的,而痛更多倾向于表达心理感受。搜索疼痛相关词汇,有痛心疾首、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痛改前非、痛定思痛……这些词里边都是“痛”,没有“疼”。这说明了痛是和情绪密切相关的,慢性疼痛患者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疼痛发作的时候疼得寝食难安。因为睡不着觉第二天更加烦躁,烦躁又会把疼痛放大,因此长时间疼痛的病人特别容易发火。所以说疼痛和情绪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976年国际疼痛研究会关于疼痛是这样定义的,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包括躯体上不舒服和心理上不愉快两个层面。疼,是躯体的,是身体上的不舒服,而痛是心理的,是内心的不愉快感受。所以说在现代医学下,疼痛是生理和心理的一个综合概括,因此,对于疼痛而言,我们首先要区分疼痛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疼痛并非仅指针扎一下的感觉才叫疼痛,酸、憋、胀、累、闷等不适感觉也是疼痛,另外还包括主观不愉快,比如有一次病人跟我说:“大夫,我胸口疼得厉害,特别难受,睡不着觉。”我们检查他的心脏没有问题,但他还是胸闷胀痛。详细追问患病由起,原来一个月前他母亲去世了。这完全是情感相关因素,所以疼痛一定要具体地鉴别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躯体的问题就走常规医院看病的路线,而心理层面的话就需要咨询心理医生,看是不是负面事件导致的恶性刺激。

治病不治疼的临床现实

实际上,人们常常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重点是治病,疾病好了,疼痛自然就没有了;认为急于治疗疼痛会影响对于疾病的判断,但这两种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当疼痛成为身体主要矛盾时,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比如肿瘤后期病人无法治疗了,但就是疼痛。还有某些疾病,疾病本身已经治好了,但由于神经受损疼会长时间持续,这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你可以选择在无痛中进行康复的治疗。

此外,人们有一种误区认为缓解疼痛会掩盖病情,比如说腹痛,在没有查清什么病时先吃个止疼药,吃完不疼了,就会掩盖病情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误解,在以往的医疗条件中,没有CT、磁共振、超声等进行精准的理化检验,无法通过详细数据了解疾病的始末,而是常用疼不疼来判断疾病,而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医生可以通过各种检查数据进行疾病诊断,我们也没必要再体验这种治病过程中的病痛折磨。

看重身体发出的疼痛信号

作为继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身体各个地方都可能产生疼痛,头痛、眼疼、鼻子疼、耳朵疼、胸痛、腹痛、颈肩颈间关节疼、皮肤疼,只要有神经的地方就有可能疼痛。疼痛也是人类认识疾病的一个最主要的信号。

疼痛是所有疾病症状里出现最高的,往往引导病人去看医生。每天上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50%是因为疼痛就诊的。事实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疼痛,一定是发生了某种病变。炎症、肿瘤、损伤,疼痛是人身体的预警信号,通过产生恶性激素造成损伤,因此,当身体感受到疼痛时,要及时看医生。千万不要小病忍着,否则发展到大病就会难以控制。任何疾病的预防成本远远小于治疗成本,因此有病早治疗。

那么,在临床上什么样的疼痛要看医生,什么样的疼痛可以暂时观察,什么样的疼痛可以自己吃点药来缓解呢?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要给疼痛打分,一点不痛是零分,痛不欲生是十分。三分是个节点,三分以下的疼痛基本不影响睡眠,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三分以上的疼痛,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时候,就必须看医生,如果不影响生活,只有过程性不适感,就对身体进行观察;另外,要看疼痛有没有既往史,比如一个人罹患某种慢性疾病,既往基础疾病有疼痛症状的再次出现的,可以按以往的经验进行处理。但如果出现新的疼痛症状,就一定要看医生,因为你读不懂疼痛信号,它可能是个潜在的风险。

如何与慢性疼痛共处

慢性疼痛都是由急性疼痛转化而来,最主要成因就是疼痛未解决,比如说长时间腹泻、肚子疼,就会慢性化变成胃肠炎。从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有一个变化过程,一个月以内的为急性疼痛,两个月以内的是亚急性疼痛,超过三个月,我们叫做慢性疼痛,所以从时间阶段上,慢性疼痛是由急性疼痛转变过来的,之所以出现慢性疼痛,原因就在于早期我们对急性疼痛不够重视,它就会慢性化。

这些慢性疼痛有的很难完全治愈,当暂时无法完全祛除时要把疼痛控制在能忍受的范围。还有一种情况下,疾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形式,疼就是病,病就是疼,比如说三叉神经痛、癌症疼痛。它们的症状就是疼,没有其它的症状,不疼了就没事了。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方式,采用一些止痛药把表面症状控制住,有机会再把根拔出来。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对于慢性疼痛诊疗,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正规的医生检查,千万不要盲目吃保健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一定要严谨,保证理性消费。

最后,急性疼痛就是突然遭遇、难以忍受的恶行刺激,我们要对它进行合理的鉴别和控制,把它对身体的影响消除到最低。而慢性疼痛就是身体的潜在风险,要保持警觉,不能因为长时间伴随而漠视它,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同时我们要理性应对疼痛,学会跟疼痛共处,接受疼痛是身体的一部分。

注:路桂军为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CALC)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姑息与康复常委。

猜你喜欢

躯体急性疼痛
“维生素”大口吃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搬家
疼痛到底有多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