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落地

2020-02-04施露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小农历史

施露

【内容摘要】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中“实施建议”,“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际中,在问题探究情境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情境历史解释历史核心素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始终居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节点与基础性位置,是构建和滋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座高楼大厦的基础建筑材料。“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1]从历史课程论的角度看,“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2]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落地”加以阐释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探究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锻炼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中外比较,使学生认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探究小农经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制度演变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难点:小农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以农立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我们来探究中国农业源头在哪?

问题情境一: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来源于西亚。请同学们结合以下材料谈谈自己看法。

材料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第八》

材料2:据《史记》推测神农距今约6000年。左上为汉画像石,左下为距今6000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

材料3:西亚两河流域的杰里科,考古学家判断,杰里科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和大麦,也畜养山羊。(地图: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设计意图:根据考古,发现6000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这个时间和神农时间大致相同,通过考古我们认为中国农业起源于神农氏。通过探究中国农业起源我们得出一个认识: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需要结合考古发掘加以甄别。中国农业文明与西亚不同,所以我们不能断定中国农业文明来自于西亚,中国存在独特的农业文明,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根据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获得历史结论。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探究精神,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問题情境二:作为自成体系、独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独具特色的古代农业文明的经营方式是什么状况?

材料4:甲骨文中的“辳(农)”——从林,从辰

古代森林遍野,农耕必先伐木焚烧,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种,故从“辰”。

材料5:王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商代甲骨卜辞

千耦其耘(耦,二人并耕)——《诗经·周颂·载芟》

材料6: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战国《吕氏春秋》

材料7: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设计意图:通过对甲骨文和《诗经》相关记载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铁农具出现以前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以集体耕作为主的史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集体劳动走向家庭生产,小农经济兴起。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问题情境三: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兴起,小农经济缘何兴起,即小农经济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8:春秋牛尊图片,废井田开阡陌图片。

材料9: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

材料10: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战国《吕氏春秋》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方式由刀耕火种已经发展为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推动土地私有,土地私有推动小农生产。铁犁牛耕是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生产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通过图片信息引导学生注意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的成因。

问题情境四:铁牛牛耕和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谱写了怎样的华章。

材料11:

材料12: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战国《吕氏春秋》

材料13:图片:耦犁、一牛挽犁、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设计意图:秦朝公元前3世纪末与公元前27—公元前478年比较,6世纪与13世纪比较,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比遥遥领先,我们得出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生产模式为什么能奏响如此凯歌?引导学生结合材料12、13进一步分析,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精耕细作,如革新工具等,所以可以看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解释过程中渗透唯物史观的培养。

问题情境五:小农谱写了华歌,也奏响了哀乐。小农奏响怎样哀乐?

小农悲歌一:封建社会永远走不出如下怪圈

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封建社会走不出这一社会怪圈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阶级分析法,认识到:土地私有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贫富分化,土地兼并;地主阶级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问题不可能成功。

小农悲歌二:传统农业在工具和耕作技术创新上存在致命问题

材料14:图片: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清乡村缩影

设计意图:中国古代农业动力是人力、自然力和畜力,而西方农业动力为机械力。因为从小农经济出现以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就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耕作工具没有革命性的进展。

所以,小农经济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耕作技术的进步。可见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小农悲歌三: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妨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妨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

材料15:《明太祖实录》: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之,欲人无贫,得乎?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

材料16:《海防纂要》: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

材料17: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提示:萌芽成长需要哪些经济条件?小农经济具有怎样特点?这些特点会制约萌芽成长的哪些经济条件?

设计意图:把问题细化,层层设问,给学生以思考的抓手。小农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贫穷。农业为国家之本,為了保护农业,保证农业的劳动力,政府实行重农抑商。中国人的自大源于物产丰富,这样的小农意识推动了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这两项政策妨碍了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农业的重要性推动富人置办产业,影响商业发展。

小结

改革开放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营体系将走向何方?要成就一个大国,必须联合,规模化、大型机械化等……对,无论是小农亦或是大农,不同的形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最重要的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强大。

【参考文献】

[1]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212/Class867/Class868/201608/20160805090918-352253.html,2016年8月5日

[2] 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养成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3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中学)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小农历史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新历史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洪江市小农水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