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会说话的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生根发芽

2020-02-04李晓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材料

李晓娟

【内容摘要】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种史料就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和依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融入课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能学好历史。但是历史史料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史料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会说话的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生根发芽,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和史料运用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历史事件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过去,我们该如何探寻历史的真相呢?唯一的纽带就是史料。那何为“史料”?从广义上看,可分为实物史料,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各类遗址遗迹中呈现的;文字史料,如各类著作、文献、铭刻等;口述史料,如民间代代相传的故事等。丰富的史料为研究历史真相提供了依据,如何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1.迫切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得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1]在《南京市中考指导书(2020年版)》的“教学建议及应考提示”中更是明确要求:“初三复习……重视史料教学,围绕主干知识、核心主题,创设情境,培养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 [2]笔者翻阅了近三年的南京市历史学科的中考试卷发现,选择题很多都是以史料的形式来呈现,材料题所给出的材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以2019年为例,题干以史料的形式来呈现进行考察的占到总分值的67%左右,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史料的种类涉及文字史料、历史照片、图表数据、历史地图等。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迫切性就显而易见了。

2.存在的误区

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必再多言,今天的历史课堂大有无史料不成课的趋势。但在课堂中能否将史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决定了这节课的效果。史料的搜集、选用、分析、解读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在这些个上面下足功夫,恐怕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如下,一:对史料的搜集择取不当,搜集史料的常规做法就是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很少去求证史料的具体出处;二: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用比较单一,论点得出的过程往往是按照教师“预设”的史料得出,进入以论带史的误区;三:对史料的解读脱离史料的具体背景和语境,缺乏实证考查,断章取义地区解读,这样的史料教学意义不大。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优化初探

1.谨慎地选用史料

统编新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很多,除了每一课都有的图片史料外,每课在“材料研读”、“知识拓展”和“相关史事”三个栏目中都配以丰富的文字史料。而与统编教材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的史料更是相当丰富。以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仅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材内容中,图片史料就多达36个,拓展类的文字史料多达10处。配套的地图册中第一单元所提供的史料就有六页之多。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是經过筛选和考证的,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所以,初中历史课堂首先要立足课本,深挖课本,充分用足课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本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在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之外,还需适度地选用一些书本外的史料,这就需要对所选用的史料的出处和真伪进行辨别,确保史料的科学性。教师应做好史料的辨别的工作,但有时也可引导学生去选用辨别史料。例如在学习统编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中“牛耕的出现”这一知识时,对于牛耕出现的时间,有学生提出如何确认春秋晚期就有牛耕的质疑。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质疑是好事,那节课后我给学生留的一项作业就是搜集能够佐证春秋晚期即有牛耕的相关史料,同时要考证史料的出处。随后我们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就搜集到的史料上了一节关于“牛耕出现时间”史料展示课。由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组的相关史料并进行说明,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总结即可。这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亲身感受了史料的搜集、选取和求证的过程。

2.合理地解读史料

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过“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处置材料的手段。”意思即为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坚持材料的真实性,合理解读史料。首先,材料的完整是合理解读史料的前提。我们平时接触的很多史料因为篇幅的原因被人为地删减过,影响了史料的完整性,也会导致我们对材料内容产生误解,从而做出不正确的解释。其二、史料解读要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一些名人名言和史书中的观点要结合一定的语境,把史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去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史料的原意。其三、解读史料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改变“先入为主、以论带史”的史料思维,不能逼着学生往预设好的答案上去靠,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3.科学地运用史料

何成刚在《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虽然无法了解历史的真实,但应该借助多视角的史料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实,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合理、公正的分析和评价。这正是史料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3]在史料教学的实践中,首先要用“多视角的史料”去还原历史,论证观点。“多视角的史料”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史料,也可以是不同立场、不同社会阶层的相关史料,也可以是不同时期人的记载或评价。全面的“视角”方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二是既要精选史料,也要精心设问,二者逻辑要严谨。否则又会陷入“以史带论”的境地,再精选的史料也失了意义。例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的时候,我引用了《现代世界史》中的一段材料: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4]。这段史料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首先认真阅读,理解“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隐藏的含义。“它”指大西洋,“桥梁”暗含加强联系之意,“启程之地”指出了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成为了贸易的中心。“其他地方”指的是亚非拉地区,明确指出了新航路开辟后对欧洲和亚非拉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总之,作为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应该贯穿于整个历史的课堂。围绕教学内容,谨慎地选用史料、合理地解读史料、科学地运用史料,方为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6.

[2]《2020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编写组编写.2020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道德与法治历史[M].南京出版社,2020:119-120.

[3]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美)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合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材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最美材料人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