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创作现状与展望

2020-02-04任慧

艺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中华文化孔子

【摘要】 孔子作为“文艺大师”和“世界闻名瑰宝”,其思想理论主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的代表。通过调查聚焦孔子进行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可见广大群众对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怀有极高的期待,广大文艺研究和创作机构应该继续深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注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合力攀登文艺高峰!

【关键词】 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孔子;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1 ]

2014年,习总书记莅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围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淀、滋养和追求,亦经历过历史的检验,蕴藏着解决人类难题的启示。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战略高度,迎来新时代繁荣的发展契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新时期着力开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重点“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 ]。文化的精神标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无论是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还是道德规范,需要学理性的研究与阐释,也借助具体的形象,包括图形、文字,更可以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经典人物为载体。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美美与共”的文明瑰宝。从古希腊到古埃及以及古印度,从欧洲大陆的德法等国到隔海相望的英国,还有俄罗斯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不仅具有丰富厚重的文艺作品,亦诞生了灿若星河的文艺大师。在中国,“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 3 ],他们的个人成就及标志性意义,都为中华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都无愧于精神标识的榜样称号。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来源于人民,也是塑造人民精神世界、矗立精神支柱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性人物,诸多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积极创作,既注重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思想艺术盛宴。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奠基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人物中的翘楚,一直备受关注,对其评价亦有历史争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4]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由中英两国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孔子》正式在全球上线开播,孔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人物的地位不言而喻。关于以孔子为主题的影视艺术作品,近百年来公开上映的有十余部,其中诞生于21世纪之后,并且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包括纪录片《中国古代文化圣贤——孔子》(2009年)、电影《孔子》(2010年)、动画片《孔子》(2010年)、电视剧《孔子》(2011年)、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2016年)等。这些作品选取复合时间与空间双重艺术手段的传播形式,克服传统历史文献展示优秀历史人物静态化和平面化的表现局限,以时代的需求为动力,选取孔子的一生或者某些重点阶段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加工创作,为当代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这位传统思想文化代表人物提供了全新的立体化呈现,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与精神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圣贤》作为首部关于中国古代圣贤思想的影像记录,由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启动拍摄,节目组历时5年的时间,通过大量故里寻访、历史再现、专家评述、民众访谈,来探索孔子、老子、孙子、孟子、屈原、玄奘这些文化圣贤传奇跌宕的人生和深邃沉博的思想。这部纪录片没有拘泥于以古说古,而是站在21世纪的视角,突出了古代圣贤人物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关联性,着意塑造平和亲近的圣贤人物,拉近真實历史人物和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这部纪录片于2009年正式播出,至今在各大网络平台都可以免费观看,美中不足之处在于篇幅较短,每位文化圣贤的记录篇幅都在60分钟上下,未能更加充分地展示孔子等圣贤的人生与世界。

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作为第一部大篇幅、大投资展现中华圣人孔子的电影,在酝酿过程中就广受关注。电影总局指示该片要拍出现实意义,剧组多次组织专家座谈会并讨论修改剧本30余稿,孔家第77代孙、93岁高龄的孔德懋亲自前往北京拍摄地看望剧组人员并赠送书法字幅,公开放映之前在北大百年讲堂邀请汤一介、季羡林等国学大师先行观看,《孔子》剧组全体人员在公映首日集体赶到曲阜参加孔庙祭孔仪式,诸多举措可见拍摄《孔子》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费尽心力。该片集结了周润发、周迅、任泉等实力派演员,没有着重去表现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而是着重描述了孔子从改革家到思想家、教育家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当时作为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历史人物题材作品,该片的上映无愧于现象级作品的投入,豆瓣评分5.5分亦高于同类型题材作品,并且引发了思想文化界诸多专家学者的探讨,为今后有关中华文化标识性人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客观的借鉴。

动画片《孔子》作为专门为青少年制作的动漫作品,再现了2500多年前的孔子从一个贫民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少年、青年、中老年三个人生阶段,同时展示了儒家文化的形成渊源,描绘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动画片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央电视台、深圳崇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国学大师季羡林题词,著名书画家范曾参与动画创作,2009年在央视一套《动画城》首播,收视率达3.12%,创国产动画片最高收视率,并于2016年在央视少儿频道《动画乐翻天》重播。如此高规格的创作和运作,是以往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主办方也希望借动画片《孔子》的成功制作,对向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电视剧《孔子》是国内首部反映孔子完整人生的影视作品,该剧用客观、严谨、详实的笔触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历程和人生经历。该剧的特色之处在于采用当时先进的古今穿越手法,以留学生梅燕为完成研究孔子的博士论文为缘起,设计两条线索,一条追述再现孔子自幼家境贫寒、不断修为“六艺”、最终凭借政治人格和广博知识获得信赖和赏识、树立远大理想并创造巨大思想财富的人生经历;另外一条则表现梅燕在探寻孔子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孔子精神的思考。该剧是由佛山传媒集团投资,佛山电视台、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摄制,作为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献礼,希望进一步深讨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在浮躁、空虚、失落与迷茫中重新寻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纪录片《孔子》由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联合拍摄,2016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国际版于2016年9月17日在法国文化电视频道ARTE首播。作为中外合作拍摄的首部以孔子为题材的纪录片,摄制组经过多次咨询探讨,最终设计“孔子其人”“传奇”“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等单元结构。全片设计制作历时三年,以质朴的影像语言表现孔子这位早已为全世界所认可的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生命历程、思想体系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过程都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进行的,最终作品具有生动鲜活的、国际化的影像呈现,展现了时代脉搏中的孔子形象。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体现文化传统的血脉,并且对好的作品指明了道路方向:“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 3 ]那么,上述展现孔子形象的文艺作品是否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否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评价标准了呢?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5 ]蕴含着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要想吸引广大青少年的目光,必须具备感染、感动、感化的力量,才能让文化自信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因此,我们的调查面向北京市的青少年群体,选择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四个主要城区的8所小学,以4-6年级学生为主,累计回收有效问卷共计849份。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纸媒书籍,受访者更期待把观看与孔子有关的视听艺术作品(以五部影视艺术作品为主),作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具体而言,受访者观看过哪几部影视艺术作品呢?40.9%的受访者选择动画片《孔子》,电影和电视剧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7.7%和9.7%(图1)。参与调查的学生大多是2006年以后出生,动画片《孔子》播出和重播的年份可谓伴随着这代人的成长,考虑年龄因素和接受程度,超出一半的学生知道动画片“孔子”理所应当,但作为专门为青少年制作的动漫作品,相比日本和美国动画片的横扫现象,这个比例似乎还有待提升。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受访者更喜欢哪种影视艺术方式呢?调查数据显示纪录片(23.5%)、电影(20.7%)和动画片(18.3%)排在前三位,游戏(14.9%)紧随其后,电视剧(8.0%)垫底。但电影《孔子》主要描孔子从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主要受众并非青少年群体,所以这一结果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电影形态的期待,期待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更多地被投入到创作之中,满足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以《孔子》为主题的纪录片的受众也偏向于成年,希望有更多面向青少年的纪录片问世。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丰富的经历之中哪些是孩子们更感兴趣的呢?调查数据显示,孔子曾经年少的成长故事最为吸引孩子们的关注,占比例为39.7%;其次是孔子的主张——仁者爱人以及人生感悟,占比例为23.1%;为了政治抱负周游列国的经历,占比例为18.8%;开设私塾惠育弟子的经历,占比例为12.5%。孔子为世界所瞩目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5年开始颁发“孔子教育奖”可见一斑,但是受访青少年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却知之甚少,且无甚兴趣,这一比例和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身份并不相符。

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艺术创作应该遵循的主要态度和原则是严肃客观,还是穿越颠覆?受访者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46.9%的孩子希望是严肃认真的态度,远超12.2%的孩子希望穿越颠覆的态度,另有34.1%的孩子希望可以轻松幽默些(图2)。

综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受访青少年对于孔子的第一印象,几乎都是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不论学习还是思想亦或道德,都是仰视的榜样,非常符合孔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地位。其次,大多数受访青少年期待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形式展示孔子的一生和精神财富,但也有5%-13%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对与孔子有关的作品没有任何了解的兴趣,这种情况值得教育和文艺工作者引起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而“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3 ]。

通过调查所得的一手数据,可知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明确的需求和期待,那么文化艺术工作者就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出发,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取精神标识。孔子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代表,中国不止思想领域,科技、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都曾经在历史上涌现出极具代表性的精神标识,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挖掘,以人物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2018年)[EB/OL].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18/08/29/ ARTI1535516321799529.shtml.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16.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國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5]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

作者简介:任慧,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中华文化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陶瓷艺术作品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