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神化写法及原因刍议

2020-02-04刘红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形象三国演义诸葛亮

摘 要: 诸葛亮是历史演义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形象的塑造,作者突破常见写法,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智慧,都不同常人而具备神化的特点。本文从文学塑造的需要、作者理想的寄托、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就《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神化写法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形象 神化写法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从三十六回徐庶举荐到一百〇五回临终设锦囊妙计斩魏延,诸葛亮几乎贯穿所有章回。书中的他与一般人有极大的不同,甚至成为一个具有超出自然能力的“神仙”人物,鲁迅也曾评价其“多智而近妖”。在作品中,对诸葛亮神化的描写从外在到内在都很明显。“神仙化”诸葛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探究的。

一、 诸葛亮的神化写法

(一)外在形象的神化 一个人物的外在形象直接关系到该人物的内在气质以及整体特点,小说在实际塑造典型人物时,往往需要在形象上下一定的功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式出场之前,读者从徐庶口中有了对诸葛亮的初步感知,徐庶称其为“绝世奇才”;而在徐庶之后,司马徽对其评价也颇高:“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之后,在诸葛亮出场时,作者对其是这样描写的:“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诸葛亮宛若神仙,此处作者直接点明了诸葛亮的神仙气质。而在诸葛亮的打扮中,“鹤氅道袍”“羽扇纶巾”也正是其具有神仙形象的典型特征的物件。作者还从多处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反复熏染,成功塑造出了诸葛亮潇洒飘逸的神韵,有效地将诸葛亮塑造成为旷达、超脱的神仙形象。如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其居僻远之地,生活方式也如闲云野鹤,“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二)内在智慧的神化 一个外表如神仙般远离世事争斗的诸葛亮,能知天下事,能对天下形势做出精准预测。“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全面分析了天下大事,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刘备的方向与方式,“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之后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蜀汉基业,同诸葛亮的清晰思路与高瞻远瞩具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且后续的作用也被历史所证明,如刘备取荆州、劝吴抗曹、亲征南蛮等。能预测未知事件,往往是神话小说中的神仙或传奇小说中的奇人才具有的特点,无疑,诸葛亮被神化了。诸葛亮的战术也如神一般莫测。在无数次战役中,诸葛亮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置对手于迷雾之中,让对手无法识破他的计谋。其中,颇有才华的周瑜同诸葛亮之间的一系列斗争非常经典,如草船借箭、智取南郡、“赔了夫人又折兵”等,在对比中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智慧。而在后续同魏国司马懿的对抗中也是如此,如空城计、司马懿兵困上方谷等,也是諸葛亮高明计谋的体现。可以说,出奇制胜、知彼知己是诸葛亮鬼神莫测计谋与战术的应用基础,但在此过程中,诸葛亮有很多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计谋出现,让人不得不发出诸葛亮“非人而为神”的感慨。诸葛亮还能掐会算,能看相算命。如他看出招降的长沙将领魏延脑后有反骨,此人必反;在即将离世时,还能点灯续命;诸葛亮平日夜观星象,即可预测出成败兴衰;在他去世后,邓士载偷渡阴平,过摩天岭时发现石碣上诸葛亮生前所写文字,竟然早已算准未来邓钟两人的遭遇及命运……凡此种种,都无不让人感到诸葛亮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

作者在情节上也有意虚构,通过情节神化诸葛亮。诸葛亮是历史上真实的人,但是《三国演义》中如“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情节在史书中却找不到相关记载。

二、 神化诸葛亮的原因

结合上文种种,作者为何要在《三国演义》中神化诸葛亮呢?

(一)神化诸葛亮是演义小说文体特质的需求,是文学塑造的需要 从演义小说的历史及特征来看,神化凸显出虚构的叙事特征。虚构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渐呈现在小说中的。魏晋时期,《搜神记》作者干宝说他的小说“虽考先志可载籍, 收遗逸于当时, 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 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此句折射出当时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是“实”,小说家在创作上仍把小说当作“史官之末事”。唐传奇“有意为小说”,虚构想象成了小说的创作手法。明代,《少室山房笔丛》作者胡应麟这样评论: “凡变异之说, 盛于六朝, 然多是传录舛讹, 未心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 假小说以寄笔端。”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如《秦并六国平话 》等也有大量虚构离奇的情节。明代李卓吾提出了“假事真情”说,清初金圣叹提出了“事为文料”的小说叙事理论,虚构在小说中的应用被人们广泛认识并接纳。清代,金丰在增订《说岳全传》时评论历史演义小说“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 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 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此评论从审美意义的角度指出了虚构的重要性。历史演义小说与宋元讲史话本关系密切,《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等话本中的虚构成分对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对史实“七分实三分虚”的处理,既忠诚于三国历史,又增添了文学趣味,为不少评论家所称道。正因为罗贯中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才使得《三国演义》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神化诸葛亮是历代百姓的共同诉求,其符合百姓的审美期待 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是一种超越史实的文学艺术性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仅是罗贯中个人的,同时也是历代人民共同塑造的结果。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一直崇敬、喜爱的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神化、夸张,使其具有超出自然的能力,成为理想的“神仙”人物,同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较浅相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情感要求使诸葛亮有效地成了理想载体,传递着人们内心的崇敬与喜爱。经由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的传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由历史形象向艺术形象逐渐成长,沉淀着民众的文化心理,折射出一种社会历史心理现象。可以说,人们赋予诸葛亮更多的内容,其外表具备了神仙般美好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崇拜、祖先崇拜等是一种极为尊敬的心理;内在具备了超越一般人的能力和本事,其智慧、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美好品质凝聚了劳动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歌颂和向往。

(三)诸葛亮身上寄托了特定时代的理想和作者的个人理想 在《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是主要的思想倾向。蜀汉是仁政王道的代表,而曹魏则是暴政霸道的代表,刘备要想讨伐曹魏、恢复汉室,不仅离不开关张赵这几名勇将,也离不开诸葛亮的智慧。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当中的轴心人物。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英雄”的时代,许多人希望能够在时代中建功立业,作者也不例外。然而对于作者来说,其并没有如诸葛亮一样获得君臣际遇,无法实现功名,其自我抱负和追求则寄托在诸葛亮的形象塑造里。书中的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蜀汉的丞相,几乎达到了完人的境界。诸葛亮早期在隆中隐居等待明主,在出山之后,真正地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同时,作者也明白,在动乱的时代当中,要想真正建功立业,单纯依靠仁义道德是无法实现目标的,需要拥有丰富的军事以及政治智慧。于是,作品当中便有了很多关于诸葛亮“巧”“智”“奇”的描写,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以及木牛流马、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在诸葛亮这位旁人不可比拟的军师的指挥谋划下,蜀汉一方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而一旦离开了诸葛亮,则处处失败,如关羽的败走麦城、陆逊的火烧连营等都是在诸葛亮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写法,愈加凸显出诸葛亮用兵“鬼神莫测”之“神算”、无人可比的智慧内心。

(四)諸葛亮的神化形象描写,同当时的民间道教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 当时统治者为了缓解民族矛盾,除了应用儒学外,也尊崇道教,使得当时几大道教盛行发展,此种情况也使得诸葛亮具有了“神仙道化”的特点。诸葛亮的形象可说是具有高明道术神仙同足智多谋的军师的集合,这也是当时人们精神、心理寄托的一种反映。

三、结语

诸葛亮作为后世不断发展的理想化人物,《三国演义》将其“神化”,既是文学塑造的需要,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同时还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有一定联系。诸葛亮的神化,既是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创造,也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 平玉霞.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J].河南农业,2009(6).

[2] 谢全玉.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8).

[3] 史红华.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 宋征兵.历史演义小说虚实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2).

[5] 陈洪. 中国小说理论史[ M ] .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作 者: 刘红枚,教育硕士,重庆市巴蜀中学校语文老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形象三国演义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三国演义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