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新技术让铁岭榛子再迎丰收年

2020-02-04铁岭市自然资源局

辽宁自然资源 2020年11期
关键词:铁岭市铁岭产业协会

今年,铁岭市榛林面积达到了113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销售额达18亿元,生产加工企业77家,年加工量达到4万吨以上,带动榛农3万户,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榛子产业助推铁岭市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名单;铁岭榛子品牌被列入首批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全省只有6个。国家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铁岭榛子”品牌价值为62.35亿元。在受疫情影响的严峻形势下,铁岭市榛子产业能够继续健康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榛子产品质量的保障,成为重要因素。

新技术成榛子产业发展新动力

近日,记者在位于铁岭县熊官屯镇黄金沟村的榛子基地看到,广阔的山林里满是采取不同方式种植的榛子。

“这些榛子都有通风作业道,有的是平榛和杂交榛子一行一行交替种植,有的是尝试果树化管理、单棵种植,榛子林的地上铺设了土工布,起到除草除虫的作用。”铁岭市榛子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显秋说。

据张显秋介绍,近年来,铁岭市加大了野生平榛改造力度,从过去以野生粗放式生长为主,变为现在的园艺化生产为主。一系列榛子种植新技术的推广,让榛子产量更稳定,榛农收益更有保障。市榛子产业协会还专门在榛子基地开辟专门地块,围绕40多个品种进行选育,目前已有选育出3个表现良好的优良品种,明年将在全市进行推广。

据铁岭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榛子种植新技术推广中,铁岭市根据榛林的生长特点,重点推广园艺化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对比,目前疏株、稀植新技术已在全市推广,这种新技术用工少、投入少,结出的榛果不仅产量高、品质高,可连续多年结果。铁岭市平榛榛林还通过疏株、稀植新技术改造,由原来的“小灌木”培育成一人多高的“大灌木”,根系更加发达,逐步朝着果树化管理方向发展,使榛林对山体的保土保水功能进一步增强。

为强化“科技兴榛”,铁岭市以原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力量为基础,中国林科院及国内榛子科研专家为骨干,打造了一支全国顶级水平的榛子产业科研团队。中科院生态所研究员、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都扎根我市从事榛子科研,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其中《辽宁省地方标准—平榛生产技术规程》等一系列规程,成为规范全省平榛生产与管理的全国唯一地方标准;低温冷榨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工艺获国家专利,利用该技术提取的榛子油、榛子蛋白粉和高级膳食油等精深加工产品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新技术已成为引领全市榛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保障质量让榛子产业健康发展

“现在,榛子打农药都是选择最佳时间,施用最少药量,而且选择的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农药,最大限度保证榛子质量。”市榛子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显秋对记者说。

近年来,榛子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大众关注焦点。为确保铁岭榛子食品质量安全,市自然资源局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引导广大榛农在生产过程中科学防治、规范用药、依法经营。市自然资源局依托市榛子产业协会以《致榛农的一封信》、现场讲座等形式对榛农开展科学用药用肥、科学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疫情期间,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培训榛农千余人;还实施了《2018—2020年铁岭榛子质量安全实施方案》,与榛农签订《铁岭榛子生产安全用药承诺书》,在用药期间开展随机走访,了解榛农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用药情况。每年都组织开展榛子产品抽样检测,并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今年9月,我市配合省林业和草原局委托的第三方质检机构辽宁华一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对我市新采摘的榛子进行样品抽样20个,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猜你喜欢

铁岭市铁岭产业协会
铁岭市烈士陵园
铁岭雷锋纪念馆
◆ 电线电缆及端子
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绿色(有机)肥料专业委员会
文娱产业纠纷新形态与仲裁解决机制
以爱相伴 与爱同行——记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生殖健康爱心工程”公益活动
花灌木在铁岭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铁岭境内辽代州城设立的环境依据研究
铁岭市职工书画展部分参展作品
林森等65名同志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得“优秀协会工作者”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