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秀竹”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

2020-02-03邹俊超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竹器宜兴紫砂壶

邹俊超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代大诗人梅尧臣在几次登临宜兴之后留下的千古绝句,也充分地说明了早在宋代的时候,紫砂艺术已经开始滥觞,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且,紫砂受到的关注不仅仅在于民间的紫砂艺人和茶友,更多的在于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正是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以非常迅速的姿态在神州大地蔓延开来,明清时期成为了人们非常熟悉的饮茶器具。如今,对于紫砂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要寻紫砂壶先寻五色土,紫砂原矿只存在于宜兴南部的丁蜀及其附近,在过去大量的开采,囤积了许多的矿料,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政府的整顿以后,如今也处于限制开采的状态,所以紫砂泥料的稀缺性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手中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泥巴要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紫砂就是他们世代传承和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必须付出全部的精力和身心来呵护好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

1、紫砂壶“秀竹”的传统技艺

紫砂艺术作品“秀竹壶”(见图1)采用了传统柴烧的工艺,以竹入壶,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紫砂竹器的特征,让人观之感受到了浓浓的古香古韵。此壶壶身由一截竹段形态抽象而成,其中还运用了筋纹的手法进行演绎,突出了竹的摇曳多姿和秀美挺拔;壶底平整,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壶嘴的竹节由三段组成,婉约修长,出水非常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也是三段式构造,圈卷挺括、端握舒适,从顶段到底部壶把由粗到细收拢,细节的处理也颇具心思;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气密性良好;上面的壶钮由一段竹节自然扭曲成型,旁边还点缀着几片竹叶,仿佛迎风摇曳,婀娜多姿,充满了大自然的野趣。壶身的刻绘装饰也充满了人文气息,和柴烧工艺形成的质感和色泽非常搭配。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中,历代的咏竹名句在我脑海之中浮现,竹的挺拔屹立、中空虚节和谦谦君子一般的形态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造型的设计几乎和实际的竹子并无二致。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秀竹壶”,造型典雅质朴、技艺精妙绝伦,柴烧的工艺更加是锦上添花的独特妙用,使得整器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和众多的紫砂竹器区分开来,独树一帜。从紫砂竹器中,不仅仅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的传统技艺,更多的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和传统文化。

图1

2、紫砂壶“秀竹”的文化内涵

江南文脉源远流长,形成了自我完善的体系和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宜兴也处于江南的中心区域,竹子是随处可见的植物之一,同时也是被文人雅士反复吟诵,赋予了许多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在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之下,宜兴的紫砂艺人也特别擅长采用竹子的形态来捏塑紫砂壶,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许多竹器高手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壶型,如范大生、朱可心、顾景舟等巨匠都制作过,诸如“隐角四方竹鼎壶”、“竹段壶”、“双线竹鼓壶”等等都以别致的造型和流畅的气韵传递出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后来的艺人们曾经无数次的临摹和学习,在此基础之上把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独到的气韵融入其中,这件紫砂作品“秀竹壶”把精湛的紫砂技艺和传统的柴烧工艺结合起来,在传统紫砂造型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彰显了竹子的形态和精神,用紫砂良好的可塑性演绎出来,重点表现了竹的挺拔秀丽和陶竹共舞的历史渊源,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总结

紫砂的造型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门类,擅于制作各种器型的紫砂艺人们在实践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其中竹器的制作也是非常重要和热门的一大类别,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竹器品类,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创新,在今天有许多的紫砂艺人也专攻竹器的设计和制作,把江南的灵性和竹的隽永完美地结合起来,再加上我们国人对于竹的偏爱,使得紫砂竹器不仅仅是一把简单的喝茶器具,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向往。

猜你喜欢

竹器宜兴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竹器街
南山赋
紫砂壶竹器造型的创作探析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