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三寓”教学策略

2020-01-25邓伟国

师道·教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生观法治道德

邓伟国

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经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和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的主要工具。但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而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感性材料有限,课程目标实现的难度较大。我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尝试“寓乐于教”“寓疑于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三寓”教学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此谈谈我的主要做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寓乐于教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因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存在着消极的思维定势,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空洞的理论,内容枯燥无味,学之无用,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而已;或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复杂,概念繁多,理论性多,学习起来,好似老虎吃刺猬——无处下手,从而产生畏学心理。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政治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幽默生动的素材,以生动、具体、趣味的事实材料作为教学的开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调动到学习内容上来,就能改变学生的被动状况。在教学中,我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地给学生增添一些“兴奋剂”,使学生在笑声中愉快地接受和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厌学、畏学现象得到较大的改观。

二、寓疑于教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生动灵活的启发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紧扣教材,联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恰当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对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渗透和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让大家思考、讨论,我从中引导、点拨,在大家一致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后,我又接着提问:“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法律?”在本课中,我处处设疑,步步深入,层层剥笋,结合课文内容,使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和老师的引导,很好地理解了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有关内容。

又如,在讲授“学习法律常识,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时,我先设置了一个黑恶势力欺凌的情境:“假如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被社会不良分子打了一顿,并要你明天给他50元,这时你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破财消灾,就给他50元钱算了吧,这些人惹不起!”有的学生说:“叫上本班的同学或朋友,带上家伙狠狠揍他一顿,看他还敢不敢要钱!”但也有不少学生想到向学校报告或者请家长报警。当大家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谁时,我告诉大家,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时,逆来顺受,忍事吞气是不对的,只能纵容犯罪;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报復更是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上面的巧妙设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寓德育于教学中

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作为教育对象的中学生,心理上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金钱万能、读书无用、及时行乐、享乐主义等观念,侵蚀着一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净空,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结合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使德育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在讲授“青少年学习法律是依法律己的需要”时,我先从一个案例入手:“你们听过有人因4元钱就坐了两年牢的事吗?”看到大家都用疑惑的眼神注视着我时,我接着说:“我读高中时,同学中有一个准备参加高考,成绩很好的学生,没进大学的殿堂,却进了牢房。只是因为没钱抽烟,就拿着水果刀要挟一个初中的学生,给钱去买烟抽,虽然只有4元钱却构成了抢劫罪,被法院判了二年徒刑。你们看,不依法律己,把自己的前程给葬送了。”听完课后,同学们受到很大震动,那些平时调皮捣蛋、无心向学的学生也收敛、改变了不少。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就一定能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人生观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