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与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 助力全面小康社会

2020-01-20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性行为生殖艾滋病

刘 庆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一个都不能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在这条健康之路上,青少年从未缺席,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关系着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下一代的健康, 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关切之心。我国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国别方案》(以下简称《国别方案》)中,将生殖健康纳入国家战略,特别强调针对青少年、育龄妇女和流动人群等提供性健康、性道德、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确保生殖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利用性;医界、学界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者聚焦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推动国家政策制定,宣传倡导,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公平、可及、可接受、适宜、综合性且有效的生殖健康友好服务,为维护和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做出了不懈努力,减少了青少年因生殖健康问题沦为新的贫困人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永续动能,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1 维护青少年生殖健康 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婚前性行为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5~24岁人群共计2.2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其中22.4%的青年曾有过性行为,超过20%有过婚前性行为的青年女性曾经历意外妊娠;超过50%的青年生殖健康治疗需求未能满足。2015年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13.2%,非意愿首次性行为发生率为 10.9%,而首次性行为不避孕者占31.9%,多性伴行为发生率为25.7%。

1.2 早婚率上升,少女妈妈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女性的最低结婚年龄为20岁,2000年以来,我国15~19岁女性已婚率(事实性婚姻)和生育率出现反弹性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妊娠和分娩带来的疾病负担占据了全球疾病负担的23%,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是全球15~19岁女性的第二大死因。

1.3 性传播感染

目前世界上15~24岁青年人群有18亿,而1/7的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发生在青春期,艾滋病成为全球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中国青少年性传播感染令人担忧。自2014年起因艾滋病造成的死亡排到了学校传染病死亡顺位的第 1 位,2015—2019 年HIV /AIDS 新发病人数排到了中国学校发生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的第 5 位,梅毒和淋病分别是第6位和第7 位。近年来,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男性同性性传播呈上升态势,我国15~24 岁青年学生感染者人数已从2008 年的482 例上升到2017 年的3 077 例; 在2017 年报道的青年学生病例中,男性同性性传播占81.8%。研究表明,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进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因此,预防艾滋病教育是我国青年学生性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婚前性行为、青春期妊娠、少女妈妈、非意愿妊娠流产、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是全球也是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在青春期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和解决,将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贫困。过早生育,沦为“少女妈妈”,失去上学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加上养育孩子的负担,“少女妈妈”与“贫困母亲”就是一步之遥;青少年时期的反复流产增加了生育期不孕、分娩和子代出生缺陷的风险,青春期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在内的生殖道感染,其疾病本身的治疗及与未来生殖问题的交织,势必导致沉重的疾病负担,加剧贫困或者因病返贫。抓住青少年生殖健康,就是给予青少年和中国一个美好的明天。

2 改善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2.1 引入国际经验流产后关爱项目推动政策转化

非意愿妊娠是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而重复人工流产对青少年当前及未来的生殖健康、生育力都有着明确的影响和危害。加强流产后关爱,减少重复流产是国际社会的共识。2004年起,我国从事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研究的科研机构,通过国际合作引入旨在降低重复流产率的流产后关爱(PAC)新理念,通过两个周期与欧盟项目的合作,使我国开展流产后避孕服务的地区从3个省(市)扩展到30个,开展流产后避孕项目的医院从20家扩展到300家。同时,对79 174例人工流产服务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了样本大、证据等级高的中国人工流产情况基线:24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占28.5%,其中19岁以下占3.1%;重复流产占65.4%,未婚人工流产占31.4%。通过干预研究,证实了在中国开展PAC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复流产。至此,PAC这一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成果,在中国成功落地,孵化出中国本土的“关爱至伊·流产后关爱(PAC)公益项目”;使流产后避孕服务成为医院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的常规工作,PAC条款写入《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2018版)》正式颁布。历经十几年,流产后避孕服务从科研项目,上升为国家规范,使无数青少年免于重复流产,保障了他们的生殖健康。

2.2 动员社会力量打造青少年自己的“青春健康”品牌

维护与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离不开青春期保健与性教育。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带来了认知及行为的改变,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与引导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创立的“青春健康”工作品牌,深受青少年的欢迎。20年来,以青年人喜欢的“参与式”培训方法,开展以青少年同伴教育和“亲青友好”服务为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工作,惠及数千万青少年,同时,通过主持人项目培训,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日后成为性健康教育的传播者,让“青春健康”品牌换发持续的生命力。青春健康工作通过基于全面性教育的理念,帮助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做安全、健康、负责任的决定,从而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预防性病和艾滋病感染;强化尊重、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减少性别暴力,促进社会和谐。目前,青春健康工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多省市政府将青春健康工作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列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受益青少年上千万。

猜你喜欢

性行为生殖艾滋病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 世界艾滋病日》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愿人人享有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