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绩效与路径研究

2020-01-19广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营农民职业

李 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方向和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其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治理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农民创新创业、促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客观条件及政策配套措施、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绩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乡村发展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

(一)乡村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还存在较大缺口,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居住条件、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其中有 28.8%的村民还住在老、破、旧的房屋中; 38.1%的农村没有开通路灯,约50%的村民还没用上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有52.3%的农户没有用上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4.0%;开通电子商务配送站的村仅占25.1%;只有17.4%的农村生活污水能够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46.5%的村没有完成改厕[1]。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才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振兴,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1]。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

在国家与地方共同努力下,近些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职业农民管理制度也在逐渐完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浙江以“广播电视大学、农民大讲堂、农广校、田间学校、乡镇成人学校和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为主阵地,2018年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8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3人获“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称号;104名新型职业农民被评定为高级职称。同时,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全省62个市(县、区)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共开设园林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园艺等11个纯农和涉农专业,截至2018年7月,浙江省已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60 644人,累计毕业37 847人[2]。从全国来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使我国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逐渐趋于合理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初具规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绩效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素质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新、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综合性农业人才,在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繁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民俗传承、乡村治理优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一)乡村传统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承

新型职业农民的高素质表现在对乡村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积极弘扬农村传统农耕文化,对农村古民居、文化遗迹、传统手工技艺等加以传承与保护,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更具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比如浙江省永嘉县苍村,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将乡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有效传承。以兴建村文化礼堂、农民阅览室、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等措施加强文化的学习,营造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建设村史村情展览馆、村规民约,村中能人榜、娱乐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为载体,丰富乡村文化的活动形式。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不忘初心,以红色元素为核心,开展以“红船精神”为载体的红色主题宣讲活动,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将本地的革命故事、红色事迹相融合,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时代农村新风尚、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美丽、和谐的文明乡村。

(二)乡村治理形成“三治于一体”结构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懂经营、善管理,还注重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中渗透乡村原汁原味的乡风民俗,并在思想观念及文化内涵上将乡风民俗融入现代化元素,积极带领当地村民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的家风、民风、乡风等,保持了农村最朴实的乡风民俗。新型职业农民在坚守原生态、朴实的乡风民俗的同时,以新时代的新理念积极投入到农村各项事务管理中,不仅积极参加具有服务性、互助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还积极参与村干部竞选,参与乡村治理。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农村基层管理自治,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自身道德感召力,增强村民自身道德约束能力。在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下,乡村的民风更淳朴,村民之间更加和睦,邻里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少,同时村民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乡村自治能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乡村社会也更加安定、和谐,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于一体”的乡村治理结构。

(三)农村生态经济体系逐渐完善

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农村产业振兴实施的全过程。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以保护生态为最终归宿,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封山育林,形成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农村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在种植农作物时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低耗能的绿色产业,重点培育生产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形成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农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收益,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创业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新型职业农民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也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当地农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新型职业农民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在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帮扶小农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据调查,浙江省68.79%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小农户。浙江省2015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4 600元以上,基本消灭贫困户。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 956元,连续3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2.05∶1,居全国前列[3]。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在于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学校教育、企业培训、政府买单的模式,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动性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引领下,农民的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五)乡村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高素质农民具有综合型、复合型、领军型的特征,近几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目前,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领域,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以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为契机,发展农村经济,开展农村产业规划与特色小镇相结合、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村观光旅游与特色小镇旅游相融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乡村特色产业为载体,建设特色农业强镇、休闲小镇、观光旅游小镇等。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及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参与下,浙江省各地独具特色的小镇逐渐建成,并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如东阳市横店镇的影视小镇、木雕小镇,庆元县香菇小镇、磐安县的江南药镇、杭州市的西湖龙坞茶镇等。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挖掘新兴农业业态,不断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开展农业科技园和农村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真正有效融合与发展。

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绩效的路径

(一)完善高素质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自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培养政策、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培育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型、种养大户等专业生产型和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100万人,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加快形成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因此,要从发展理念、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悟十九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认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高标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由党员担任或支部书记兼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

其次,建立多元化、立体式的培养体系。一方面,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建立以当地高职院校、电大、中等专业学校、农广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的培养基地,运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建立服务农民终身教育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及骨干农民培育为重点, 从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政策等方面创新培养机制, 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经营能力、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帮助职业农民快速成长,并从政策、职业规划等方面将农民职业化,完善培养体系。

最后,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育模式,如浙江省东阳市充分发挥木雕之乡及建筑之乡的优势,开展木雕特色培训和农民工匠培训,前者主要针对东阳乡镇产业中以农民为主体的企业主、中层干部、营销管理人员和木工,以红木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企业家培训等活动;后者主要针对东阳各建筑企业中的农民工,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培养技艺精湛的新时代工匠。另外,以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依托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涉农企业家联盟和行业协会等平台,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敢创业、会经营、有技能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

(二)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保证,要在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公共服务、项目申报等全方位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环境。

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善农村公路网,高标准为村民修建致富路、幸福路;加强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网点的布局,拓宽农产品流入城市的渠道。第二,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能力,面对“三农 ”提供专项服务项目,主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信贷、保险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保障。第三,在技术服务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甘当“红娘”,为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牵线搭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让农业科研人员下乡服务,城市资本流向农村,同时,选派新型职业农民进城学习、进修。第四,增强服务农村创新创业的水平,抓重点、创特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及领军人物。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在人才交流、土地流转、技术服务、融资、保险、农产品销售等各方面为在农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最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努力为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公平的经营环境,真正实现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保驾护航[4]。

(三)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浙江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在浙江乡村大地,孕育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如杭州富阳县长新乡宋殿村、长兴县槐坎乡与白岘乡、丽水市城关镇厦河村等地都有着厚重的红色基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将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与红色基因相结合,在弘扬“红船精神”的基础上,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以红色故事、红色事迹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同时也传承了乡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乡村记忆馆、家训馆等,开展健康、普法、文明礼仪等培训活动[5]。以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内容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的内涵,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开展健身球、腰鼓、太极拳、汉服秀、舞狮等活动,将农村田间地头耕作的场景、邻里互帮互助的故事、大丰收的场景等搬上乡村舞台,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也弘扬了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对农村危旧的古建筑修缮、对村中的古树、古遗迹等加以保护的活动,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以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载体,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四)以平台建设促“两创”能力提升

目前农村创新创业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就需要提高平台的共享度、带动性、示范性、突出地方产业特色,以此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热情。因此,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绩效,需要整合政策、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联合地方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机构等,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从政策、资金、技术、土地流转、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营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把握“5G”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培育“互联网+农业”的农村新业态,建设集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创业孵化、项目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以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民创新创业,与电商企业联合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培训,增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村创业创新的示范基地,培育“农创客”创业园,通过举办农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大学生、新乡贤回乡创业,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6]。

(五)构建农业现代化的经营体系

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培育良好的经营生态系统,是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首先,分步骤、有梯度地培育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次,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现代农业观光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的现代农业企业,丰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最后,构建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并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与管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当然,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必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突出其创新引领作用,深化“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建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提高生产技术、金融、农产品流通等的服务能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绩效。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新型职业农民大有可为。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扎根农村,深耕农业,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目标,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新兴业态,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引,促进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坚持弘扬与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以优秀乡村文化促进农村精神面貌的改进,实现乡风文明。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为依托,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的参与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绩效与影响力。

猜你喜欢

经营农民职业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职业写作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