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2020-01-19孔令梅吴兆能

关键词:吕氏春秋吕不韦精气

孔令梅,吴兆能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2.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13)

《吕氏春秋》主张以“道”为道德修养的标准,道化生万物并流行于万物之中,以提升万物的德行,而人的自我修养可以避免外物对道的干扰,使人返归本真之性。书中认为,百官之道德修养尤为可贵,因为它既可成就自己,亦可影响他人。《大学》开篇有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 :《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页。,为官之始是修身。为官者勤于修身,才能进行有效治理。《吕氏春秋·先己》篇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2)[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高诱注:“啬,爱也。”陈奇猷注:“据下文‘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之语,此‘大宝’当系指‘精气’言。”(3)[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49页。即修身首要的是爱惜护养自身的精气。《论人》篇:“主道约,君守近。”(4)[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61页。陈奇猷注:“‘主道约’者,犹言为主之道在于无为。……‘君守近’者,犹言为君之操守在于身。前篇所言‘啬其大宝’及本篇下文所言‘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皆其旨。”(5)[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63页。可见,《吕氏春秋》的官德修养强调的是在身心上下功夫,做到养身、养心、无为、适欲,是一种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同时关照的修养观。

一、“以道为宗” :《吕氏春秋》官德修养的理论基础

《吕氏春秋》以道为宗旨的修养理论,体现在其“精气说”之中,“精气说”虽不为《吕氏春秋》首倡,却是自其走向成熟。书中对“精气”有诸多论述,并涉及到养生、治国、治人等多个层面。

(一)道即精气

在《吕氏春秋》中,“道”既是生出万物的源头,又由“无”到“有”化为“精气”流行于万物之中:“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圣人与为夐明。”(6)[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39页。由“道”化生的“精气”流行于万物之中,万物因之而美好精纯,更显自身的本性。精气流行于自然界,形成天圜地方的宇宙形态;精气流行于人类社会,形成君臣上下的职分等级:“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74页。

精气的特性是随时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流行于人体,带来健康;流行于草木,带来繁茂;流行于君臣万民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则会带来国家昌盛:“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反之,如果精气的这个特性得不到满足,就会带来病痛和灾难:“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国亦有郁。”因此,无论天地人物,还是国家政权结构,都需要精气畅通无阻地流行于其中。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君臣上下的通达往往依靠敢于说真话的人,“为其敢直言而决郁塞也”(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382页。。

既然由道而具象化的精气如此重要,那么,身为官长,其修身必然要顺应精气的流行,即遵循道的准则,“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86页。。

(二)以道养生

“得道之人”,世俗的贵贱贫富、他人的毁誉褒贬不能影响到其心志,他们顺应道之自然,能够“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10)[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86页。。“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知早啬则精不竭。”(1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6-87页。陈奇猷注:“少费之谓啬。”(12)[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92页。

从物质层面来看,得道之人必定懂得节制,节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养生不能没有相应的物质保障,但不可过度占有和消耗物质财富。过多消耗会带来过早地结束。《吕氏春秋》根据对自然界的观察得知:“秋早寒则冬必暖矣……人与天地也同。”大自然的寒暑晴雨都有一定的量化规律,人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也应遵循这个量化规律,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它还告诫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们:“尊酌者众则速尽。……功虽成乎外,而生亏乎内。”(13)[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7页。身居高位,万物向其获取甚多,而自身所求亦甚多,这些都是危身害生的,不能不引起警惕。《必己》篇中有个个案:即“张毅好恭”之说。张毅修养外在表现,恭敬小心接人待物,费心尽力,热衷为世俗所接纳,结果内热而死,这是所求甚多所致。当然,《吕氏春秋》也并非主张人们完全脱离社会,还有“单豹好术”一说,单豹节制世俗欲望,隐居山林,注重内在修养,可是忘却了外在环境,最终葬身虎口,亦不得善终。(14)[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36页。这里反映出《吕氏春秋》以道养生观念的特殊性,就是不完全否定人欲,而是追求“适欲”。既不主张过分迎合世俗,也不主张断然摒弃正常的物质需求和生活欲望,重视养生并非厌恶富贵本身,而是在获取富贵与追求养生相冲突时,选择养生。

从精神层面来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15)[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11页。只要能够得道,世俗所谓的穷达在他们眼中是没有区别的。《吕氏春秋》中的“得道之人”,具有极强的行动力,遇到礼贤下士的人主,他们虽然重生,但也随时能成为不计生死的国之烈士;遇不到真诚相待的人主,他们就会甘于贫贱,隐于市井。这是一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诞生的官员生力军,谁能让他们甘心辅佐,谁就能称王称霸于天下。

(三)以道治国

《审分》篇有言:“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16)[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39页。老子给治理者分为上中下差几个等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3页。上等是无为而治;中等是仁善治理;下等是惩罚治理;差等是欺诈治理。最高境界的治理者,能做到无为而治,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给予万物所需,任万物自然化生。如此得道之人,事成不居其功,善用下属不逞其能;注重自身修养,力求返朴归真。

《审分》篇还指出:“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至知不几,静乃明几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夫其不假也。”(1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41页。陈奇猷注:“本篇上文以‘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奋其智能’为亡国之风,故清静之人舍己能也。”(1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58页。清静之人不会让自己陷入盲目的忧劳之中,而以保全道德为上。概而言之,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君守》篇再次强调:“得道者必静。”“故曰: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而喜欢追求“有为”的君主则是这样的后果:“有以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当也;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当与得不在于君,而在于臣。”(20)[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60页。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高层领导抓全局,下级各部门领导做具体事务,事必躬亲是治理者的大忌。

(四)以道治人

《贵生》篇主张:“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2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75页。这是《吕氏春秋》身国同治思想的反映。不仅主张贵生重生,而且认为惟有懂得贵生重生、爱惜生命之人,才值得把治理天下百姓的重任托付给他。

学者宗晓兰指出:“《吕氏春秋》把‘使生’规定为‘德’之最重要、最基础之特质,还承接了老子道家之外的另一思想源头——西周时期的‘天德’论。西周时期之‘德’已经脱去了浓重的宗教气息,而以伦理为重心,体现为‘敬德’,内容上以‘保民’为要。‘保民’的实质内容就是‘使民生’即保全百姓的生命、使其能够延续其生存和生命,统治者如果能够保全和延续百姓民众的生命,则能够得到上天赐予的天命,也就是说具备了‘天德’。”(22)宗晓兰 :《〈吕氏春秋〉“德”观念论析——兼论对〈老子〉之“德”的继承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第29页。这里指出《吕氏春秋》道德观的另一来源,可追溯到西周的天德思想,并近承儒家思想,形成融合儒道的道德思想。诚如孟子所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3)[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 :《四书章句集注》,第270页。。

如何“保民”?当然是仁爱于民。《吕氏春秋》主张的“仁”,不是泛爱万物之仁,而是爱人类之仁:“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24)[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473页。,“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25)[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290页。。上古圣君致力于给民除害,为民造福,而民众也循规蹈矩,衷心追随,上下一心,无敌于天下。

《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26)[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 :《四书章句集注》,第306页。仁是天地长养万物的仁爱之心在人身上的体现,是最为尊贵的德行,即“尊爵”;时时保持仁心,就不会有陷入人欲而难以自拔的危险,即可居于“安宅”。这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27)[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66页。遥相呼应,尽管二者对天德的理解不同。这样,道家的贵生思想和儒家的仁爱思想自然相融,共同构成治理万民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贵公去私” :《吕氏春秋》官德修养的具体内涵

《吕氏春秋》官德修养内涵丰富,集中表现为贵公,具体体现在效法天地、天下为公、法不容情、无为适欲等多个方面,即像天地那样重规则、有德行,不以天下为私有,不践踏法纪尊严,不扰乱百姓,不纵容自身欲望。

(一)效法天地

《序意》中记载吕不韦的一段话,道出《吕氏春秋》一书的主旨:“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由“十二纪”的编排可见,一部反思历史治乱存亡、总结先秦各派思想精华、为即将开创的新时代提供理论指导的巨著,从形式上就表现出“法天地”的特色;内容上更是以“法天地”作为判断标准。“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2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654页。因此,“法天地”有如下三层内涵。

首先,顺应天地规律。陈奇猷针对上述引文注曰:“审十二纪之文,其要为顺时者治,逆时者乱,顺时者兴,逆时者亡,故此文云然。”(2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658页。这种顺应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效法,也表现出对天地德行的敬畏,体现于治身和治国等方方面面。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刘师培注:“服从道理早,即先几之义矣。”(30)[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160-161页。根据各家解说,上文可理解为,从天地规律中及早推定其端倪,从而尊道贵德,掌握治国的道理。《吕氏春秋》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

其次,效法天地德行。《去私》篇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3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56页。《贵公》篇亦言:“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32)[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45页。《吕氏春秋》认为,天地是有德行的。天道无私,给予万物恩泽,为官者也应贵公去私,就像上古的三皇、五帝所做的那样。吕不韦在《序意》中也谆谆告诫,强调贵公去私的重要性,指出“私视”“私听”“私虑”皆会招致祸患。

再次,接受天地赏罚。《制乐》篇记载: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可移于民。……可移于岁。”公曰:“……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33)[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351页。这段话表明《吕氏春秋》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因此“法天地”也包含接受天地赏罚的内涵。

(二)天下为公

《贵公》篇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34)[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45页。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孟子》中引《周书》道,天所以为下民选择君主,是为了“其助上帝,宠之四方”(35)[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 :《四书章句集注》,第280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贵君轻”(36)[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 :《四书章句集注》,第462页。的思想。而《吕氏春秋》正是在前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宣言。这一宣言虽然远远谈不上真正的民主,但至少反映了当时雄心勃勃的士阶层的真实思想状况,这是时代进步之声。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3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56页。传贤不传子,这是天下为公思想的践行;荆国有人丢了弓,不想寻回,认为捡到的也是荆国人,“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3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45页。,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去掉“荆”字更好,老子听说了,说再去掉“人”字更好。这是思想界对天下为公思想的诠释;“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3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51页。这是老百姓对贵公思想的质朴响应;“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40)[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320页。这是反面教训。

为官者遵循贵公去私思想,为国家造福,让百姓得利,这是立官的本意。出于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考虑,官长只有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公平而安定。官长无私,百姓上行下效,也能无私少欲,诚如老子所言:“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4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9页。这样,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就得以形成。

(三)法不容情

“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42)[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719页。国家的治乱不仅在于立法,更在于执法。以下两例表现的是在执法与亲情之间的选择。

墨家首领腹黄享之子杀人,秦惠王为其说情,“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不许惠王,而遂杀之。”(43)[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57页。荆昭王之时,“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鑕,请死于王。”王不忍行刑,“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鑕,殁头乎王廷。”(44)[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256页。

前一例是墨家首领大义灭亲,后一例是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的自我牺牲,都反映出对法的尊重。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血缘亲情的社会,这种做法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进步意义。可以说是把贵公去私落实到灵魂深处。面对灵魂的拷问,一人选择维护法度而割舍亲情,一人选择同时维护法度与亲情而牺牲个人生命。这种做法看似有悖于前述贵生重己思想,实则两者属于不同层面。贵生重己是相对于财富权位而言,主张不以物伤生;而这里是相对于大义而言,在大义面前,可以“舍生而取义”(45)[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 :《四书章句集注》,第417页。。

《去私》篇中祁黄羊的故事也耐人寻味。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46)[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56页。“外举不避雠”考验的是人的心量和胸襟,必须正确处理好自身职责与个人感情的矛盾,战胜对仇人的憎恨和亲手将其送上高位的不甘等心理情绪。而“内举不避子”考验的则是人对外在名声的在意与否,是否爱惜羽毛,能否承受得起受人以柄或令人误解的代价,也是对个人情感的考验。做到这二者都是个人精神信仰极为坚定、对个人情绪管理极为出色的体现。

(四)无为适欲

《审分》篇对治理者的作为描述道:“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4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40页。人主“不诏”“不为”“不矜”“不处”,不忧劳,不伤身,不受制于外物,自然清静无为,因为不兼任人臣之事,反而能把握大局,英明决策,让朝堂清明,天下归心。陈奇猷引《韩非子·大体》云:“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4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54页。这些都是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拓展。

至于人臣,《吕氏春秋》主张“有为”,对他们的道德修养要求则是“适欲”,适当地满足自身欲望,至少应做到先公后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4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719页。《大乐》篇通过对音乐的评述,指出节制嗜欲的必要性:“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否则,不知节制嗜欲,只知贪婪享乐,追求一己之私利,就会造成“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的后果。这种情况下制作的音乐,“其乐不乐”,已经失去了音乐的本真之性。(50)[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259页。

上述《吕氏春秋》官德修养的具体内涵,如何才能具备呢?

三、“自知贵直” :《吕氏春秋》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吕氏春秋》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首先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己的弱项。其次是善于纳谏,进谏之言甚多,如何辨别采纳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再次是多与道德高尚之人交往,以便接受其熏陶。

(一)自知之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他说:“我非常明白我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大小都没有。”(51)[古希腊]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页。认识到自己无知正是有大智慧的表现。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5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87页。自知比知人更难,也更胜一筹。《庄子》中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5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 :《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95页。注曰:“营外亏内,其置倒也。”(5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 :《庄子集释》,第497页。违逆性命追求外物,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由于人对自身缺乏认识,导致人被外物异化,在物欲横流之中,忘记了珍惜生命以及生活的真义。《庄子》中描述的“至一”境界早已远离了现实世界:“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55)[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 :《庄子集释》,第489页。随着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净世界的消失,人在自己的生存世界里逐渐迷失了自我。

《别类》篇说:“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56)[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651页。《任数》篇指出,我们不能信赖耳目心智来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5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076页。可见,人很难有自知之明,为官者尤其这样,因为他们所受到的蒙蔽更甚于常人,凭着这样浅陋的心智来治理天下,显然是行不通的。为官者应随时意识到自身智能有限,要多利用下属的智慧。即使个人智慧超常,也不能无所不知,如果对每件事都逞强自处,那么总有露怯的时候,露怯就会失去威信,并且看不清事态发展的真实趋势。因此,为官者要时时提醒自己一无所知。

(二)善于纳谏

为官者要认清自我,必须借助于敢于直谏的“直士”。而采纳“直士”之言需具备正确的态度。首先,“自少”的心态。“人主之患也,不在于自少,而在于自多。”(5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414页。能保持谦卑的姿态,才不会堵塞进谏之路。其次,“有度”而听。要有法度、有权衡来听取议论。“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5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659页。遵循一定的法度来听言,就会抓住根本问题,了解议论的要义。第三,做到言不欲先、取实责名。给下属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听取意见时确定其见识高下,根据其言行考察其是否适合所处的职位。这种听言方式,会让臣下谨慎发言,会让人主听到更精粹适宜的言论。“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60)[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151页。这样才能把握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并让智慧之论发挥作用。

(三)道德薰染

《吕氏春秋》独具特色的修养方法是“薰染”。和有德之士在一起,整日耳濡目染,就像染布料一样,会染出德行来;相反,和谄佞之人在一起,整日耳濡目染,也会染出恶习来。舜、禹、汤、武身边都是有德之士,他们因而德被四方,功名显荣。而桀、纣、厉、幽身边多为谄佞之人,他们因而恶行累累,国残身死。《当染》篇中还列举了许多大恶人,经过有德之士的薰染,改过自新、成为大德之人。这些史实和案例表明,为官者必须选取贤人,并力求和贤人朝夕相处。这种并非有意注意、通过潜意识获得的道德养成教育效果惊人;而与此相反,一不小心与恶人作伴,其破坏力也同样惊人。

“行理生于当染,故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得其经也。”(6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97页。为官是为了能明白万物之理,做出正确的决策,因而在自己身边聚集一批有德行、有见识的人士极为必要。这些贤能者不仅能帮助处理事务,更重要的是能以自己的德行修养薰染人主,潜移默化地改造人主的德行修养,使人主逐渐由合格走向完善。

四、“不忘本来” :《吕氏春秋》官德修养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6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7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服务于当代。

(一)“以道为宗”的当代启示

《吕氏春秋》禀承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万物之源,并形如精气流转于万物之中,人们遵循道的准则行事就会慢慢完善自身修养。对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所谓“道”,可以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神财富。充分吸收这些精神财富,丰富自己影响他人,就会打好为官的理论根基。那么以老子之“道”作为德行的准则有何当代价值呢?

学者陈霞对“道”作为道德准则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她就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63)[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55页。进行了深入的哲学阐释:“‘惟道是从’作为一条形式性原则,它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是积极地指出何为善并引导人们践行,而是消极地划界,限制人们逾越这个最基本的界限,防止具体的规范或具体的善声称自己为至善和普遍的善,因为至善已经为这条形式性法则所占据。如果这条形式性法则没有占据至善的位置,任何其他具体的善都可能将自己提升到至善的位置,去享有至善的特权。这样,具体的善就僭越了其有限度的有效性,从而引起善的暴政、极权和强制。”(64)陈霞 :《道家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18页。“道”只规定界限,而没有具体内容,因此,任何一种具体的善只能在其之下,而不能逾越它成为至善或至理,这就阻断了可能产生的“以理杀人”的路径。

这个道理提醒今天的领导者,在作出某个决策之前,必须慎重调查,牢记理论联系实际;执行决策之时,应以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切忌自以为站在至善的立场,就可以去为所欲为,而“引起善的暴政、极权和强制”。这就是“以道为宗”的当代启示。

(二)“贵公去私”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6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317页。

领导者的个人喜好会对社会风气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更应该时刻不忘夙夜在公,防止因自己的私欲带坏治下的群众。私欲过重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不清浅显的道理,以致带来灾殃。因此,领导者应当下大功夫涤除私心,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吕氏春秋·下贤》篇说:“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66)[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886页。尧这样的圣君对待布衣之士尚且有谦恭的态度,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具备人民公仆的心态,不可自骄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能为了追求政绩而强行作为。强行作为看似在为人民做事,实则追求个人功绩,满足个人私利。《适威》篇认为领导者不能好大喜功,责令百姓做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情,百姓做不到,就只好弄虚作假:“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继矣。”(6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291页。“贵公去私”要求领导干部的作为完全出自公心,有公心就能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眼光就能长远,不会因一时一事短期利益而改变初心。因此,有时适当地“无为”恰能达成更好地“有为”。

领导者为国为民踏踏实实做事,时时警惕私心杂念,时时牢记爱民利民,这就是“贵公去私”的当代启示。

(三)“自知贵直”的当代启示

首先,领导干部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吕氏春秋·自知》篇引用了很多历史事例,详述没有自知之明付出的惨重代价;《过理》篇指出:“亡国之主一贯,……乐不适也。”(68)[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568页。亡国之主的共同特点是腐化堕落,过度追求享乐,忽视自身修养,最终自取灭亡。这些历史教训为后世领导者加强修身提供了鲜活的反面教材。

其次,领导干部要打造有才德、敢直言的智囊团队。不可任人唯亲,一定要把贤能之人选到自己身边,让自己在有德之人的影响下得到正面熏染;并保证自己身边有敢于说真话的人,不能文过饰非,不怕被扫面子,“人主贤则人臣之言刻”(6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384页。,能听取尖锐批评恰恰是领导干部贤能的表现。

总之,《吕氏春秋》的官德修养博大精深,无论是理论基础、具体内涵,还是修养方法,都能给予今天的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上的启发,并提供创造性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吕不韦精气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吕氏春秋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乐论对《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影响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