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2020-01-19马丽娟王桂荣纪秀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农村

马丽娟,季 宇,王桂荣,纪秀荣

(1.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 榆树 130400)

在农村经济增长质量、速度深受全要素生产率制约的经济增值时代,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值的核心。人力资本作为技术、制度、文化等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助推器,被视为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强劲引擎,其成效与优势能否被有效发挥,需要人力资源转化效率、人力资本培养软硬件条件等作为支撑。然而“以工辅农”战略的长期应用所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乏力、教育投资有限、人力资源频繁外流、人力资本应用和转化成效低,等等,很难保障农村人力资本契合“三农”问题解决之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前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并深入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阐明了乡村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从“三个全面”到“五个振兴”再到“三总一保障”,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为乡村振兴指明发展方向、创造良好机遇并提供政策支撑。因此,依托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乡村振兴为考察着眼点,厘清乡村振兴对生态治理、乡村文明建设、技术引进、魅力农村建设、农村产业化发展与经营等方面的诸多诉求,以及明晰其与农村人力资本供应存在明显的矛盾,并在缩小城乡差距、促动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引下,快速激活农村人力资本活力,最大程度发挥农村人力资本效益已迫在眉睫。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本激活面临的困境

人力资本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经济增长乃至社会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激活人力资本正是以挖掘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与核心能力为目的,以促使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状况势必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激活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发展进程。但囿于诸多方面因素的桎梏和阻碍,当前激活农村人力资本的工作面临种种困境,在农村人力资源可利用率、人力资本转化内生力以及教育系统性配套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短板,亟待理顺与解决。

1.农村人力资源可利用率偏低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并不理想。受制于教育条件、受教育心理、家庭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家庭综合素质和学历偏低、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家庭是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供应的基础载体,也是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之一,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制约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能力。在国家农村教育投入不均衡和农村家庭收入低增长状态下,虽然农村居民受教育积极性和受教育程度在逐步提升,但是“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农村劳动力—低收入”始终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培养质量和人力资本转化能力,并使之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中。乡村振兴亟需具有创新思维、大局观念和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新科技知识和管理技巧的各领域带头人,但就当前农村职业农民的培养现状来看,达成此项要求难度较大。

2.农村人力资本转化内生力匮乏

乡村振兴工程需要政府支撑,需要包含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全民参与,需要不断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各界力量,科学调研并分析提取乡村差异化特征以及优劣势,构建个性化振兴策略,并按需求配置人力资源及管理方式。然而,目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人力资本形成和转化过程中,存在无专业组织引导、无持续助力支撑的状况。开发转化程度低、途径单一等问题,以及部分基层政府、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浅表化、自发性开发,使农民群体创新优势、助推内生力优势,都在农村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中难以最大化发挥实效。

3.农村教育系统性配套机制紧缺

国内教育体系目前按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模式运作,与乡村振兴所需的振兴人才教育及农民创业引导教育的直接关联性有限。当前,农民接受教育或者培训多依赖于国家基层科学知识、技术科普机构,如科技站等,没有能满足乡村振兴人资需求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引导机构。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本的层次性、流通性、实效性、依附性、私有性等特征,需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诉求,如培养新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等智囊团,设计和构建具有系统性的职教方式、路径、咨询中心、普宣组织与实训基地等,这是仅仅依靠农村“386199部队”、农村普遍建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难以达成的。[1]

二、制约乡村振兴中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的因素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可利用率、人力资本转化和教育配套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滞后。因此,全方位多维度地探寻乡村振兴中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的主要因素必不可少。城乡二元制度、资本投入引导不均衡和农村资本投资效率低等因素对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的影响均不容小觑。

1.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的核心要义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有效提升直接依赖于教育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必然导致教育投入呈现二元制度差异,引发农村教育投资不足、教育机会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教育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并不利于农村教育产生良性发展并取得高收益。[2]与此同时,近些年,城镇居民物质条件总体优于农村,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向更为明显,这势必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要素的枯竭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错位。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作为当前农村主要人力资本要素,很难承担起乡村振兴所需的人力资本诉求,乡村凋敝与乡村振兴重任之间矛盾的日渐激化,更使得乡村振兴发展举步维艰。

2.资本投入引导的不均衡

资本投入引导不均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村家庭人资投资不足、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投资不足、外来优秀人才吸纳、开发、整合应用的资本投资不足等三个方面。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农户家庭是否增加资本投入往往以其投入的成本和收益的比值为衡量基础。受教育及培训期间,农户不仅需要承担培训费用,还需要担负误工费、培训后收益不高的时间耗损费等。当前农民接受培训多为解决进城后就业难问题,或者接受科学站技术引导培训,但一般情况下,农民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时长与其家庭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呈反比。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投资中,国家的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是重点。然而,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投资及外来优秀人才吸纳、开发、整合应用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多依赖于地方财政的“包干式”教育投资,二元财政束缚下的低素质、低水平、低额度投资是农村教育投资常态。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应用环境、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等,但在收益主体和投资主体不一致的制约下,农村人力资本培养、开发、应用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城市对农村人才、中青年劳动力的虹吸效应又使农村外来人才引进雪上加霜。

3.农村资本投资的效率低

农村人力资本产出效率低下是目前制约农村人力资本发挥助推实效的重要障碍点之一。除产出错位效应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错位;受资源外流影响,农村投资收益的时间错位;收益和投资主体不一致带来的主体错位以及空间错位等,又进一步降低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效益、资本转化积极性等。假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始终难以超越城镇居民收入,很难营造有力的人才储备环境和条件。作为人力资本转化首要受益对象,农村家庭经营发展的缓慢及难以实现可持续的问题,又会影响和制约农村资本积累速度,进而导致马太效应所带来的负影响更为突出。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本激活开发路径

激活农村人力资本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基于当前的发展现状,理清阻碍发展的症候所在与阐明影响发展的核心因素,创新实践视角,拓宽建设思路,从调整农村人资开发思维、营造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环境和加大产业规划、凸显产业聚集优势入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出乡村振兴诉求下农村人力资本激活开发的崭新途径,势在必行。

1.划分新老农民界定开发对象,逐步调整农村人资开发思维

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涵盖了有意愿从事农村劳动就业、适龄且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以及农村外来可参与到乡村建设工程中的各类人才,其中符合农村人力资源标准的农村人口年龄基本围绕16周岁和60周岁上下波动。[3]以年龄作为现有农村人口的划分标准,可将其划分为新、老农民两代。新农民的范畴主要包括具有农民身份,愿意接受或积极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在农业新科技、新发展形态、新知识点的获取等方面,愿意辅助村委会、农业专家进行试点实验,或者积极主动寻求、探索、实施、推行“三农”创新发展路径的农村劳动力。此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农业知识与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对农业新变革局势有一定的认知,可作为激活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着力点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引导的主要对象。

充分发挥农村人资优势,激活农村人资活力,逐步调整农村人资开发思维,需要从政府、社会、农村、媒体四个领域着眼,使相关责任人尤其是被教育和被引导对象,正视乡村振兴中农村人力资本应用的必要性和价值,并思考自身在农村人力资本激活、开发、应用工作中的角色担当和权责。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基础理念,从大局着眼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现有情况,契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式、开发与利用,合理界定农村人力资本激活、开发、合理应用的大方向。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农村经济、教育、科技投入、发展和应用状况迥异,不同基层政府可结合本区域农村人力资本成型的实际进度,调查取证,分析不足、瓶颈和原因,锁定可调整的关键因素,进而从政府、社会、农村、媒体四个方面确定本区域农村人力资本激活、开发、合理应用的阶段性推进战略,并有效落地执行所需的各类机制保障。

2.细化人资利益群体诉求,营造农村人力资本激活环境

乡村振兴需要熟悉经营、善治理、善创新、善跨业合作和营销的知识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还需要善“三农”、熟本地乡土资源特征、善“农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善用“互联网+”统筹规划、落地执行的综合型人才。[4]

为尽可能地培育、吸纳、聚集以上具有综合才能的各类人才,建议从投资环境、公共服务、财政优惠、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相关配套设施保障、法律法规保障、舆论引导保障等方面入手,积极构筑引进人才激励制度体系、回乡创业者保障体系,营造可辅助农村人力资本激活、开发、合理应用的良好环境及氛围。以农民增收提质为目标,可积极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以提升农民回乡发展积极性为目标,可出台各类鼓励支持“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强化农村教育培训、帮扶、宣传力度,鼓励支持农民回乡创业和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在区域间树立乡村振兴特色发展、创业成功的农民榜样,借榜样力量示范诱导;为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资本转化有效性,可完善人才引进专项细则和招商引资专项编制,大力提供返乡、创业、培训、投资所需的咨询、技术、资金服务,对于知名企业家、产业技术能手、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高校教授等优质外来人力资本,可利用农村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为其提供所需的政务服务、就业、就学、医疗、卫生、住房等各项服务政策,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特色补贴。

3.建立“基层+针对型”培训机制,加大产业规划凸显产业聚集优势

针对目前农村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匮乏,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建议以基础教育为主、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为辅,加大农村教育专项基金、科教文卫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费投入力度,整体提升农村源生人群的知识层次和总体素养,重点拓展其视野,提升其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思维。可按照开设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农业社区教育、农业专业院校、社区大学、农村农业大学等模式来保障农民职业化培训的持续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可设立农村技术中心、在线农业科教平台等,利用其服务、咨询功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满足不同职位、不同年龄段、不同生产经营诉求的农民知识应用需求,推动农村一般人力资源的专业资本化转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和催生力量,这也是吸引、留住、内化人才并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流动、转化速度的重要工具。由此,建议人力资本开发与农村产业规划落地同步执行,实现人才开发应用与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与专业人才引进的“一对一”无缝对接,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突出人才对产业布局、筹划、创新的作用和效力,[5]努力策划具有产业、人才聚集优势的项目,在农村区域内做好特色项目储备与产业规划的落地执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为“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南与发展方向,更是一剂强心剂。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的同时,更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问题,即激活人力资本,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缺失及制约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切实可行的激活农村人力资本的崭新路径,着力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实施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