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遵循与行动策略

2020-01-19刘尚礼赵东平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

环球市场 2020年20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刘尚礼 赵东平 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

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类学校纷纷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但长期以来,其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作用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彰显,相较于技能传授而言,体育课程思政功能的充分发挥一直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一大难点,不论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都难以有效达成,这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整体育人效果。俗话说:“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当前贯彻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步,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守正”,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发展、新突破。

一、体育课程的思政优势

著名教育家马约翰指出:“体育是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场所,且运动中形成的良好品格能够产生迁移”[1]。体育作为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重要手段、最好工具,以其所呈现出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规则意识等核心价值,使得体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气场十足”“能量爆棚”,为塑造个人信仰、传播民族文化和引领社会规范等方面发挥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效果,彰显了自身优势[2]。首先,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尤其是在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无比兴奋,情绪高涨,其潜在的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将会被最真实的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比其他非实践性课程更具有实效性。

二、体育课程思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3]。体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思政渗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以往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遵循主体性原则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体育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富有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忽视的;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认同、接受外在的教育内容,并以此来自觉的矫正自身原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以实现自我教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教师或者裁判的监督下可以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竞赛场上遵规守矩,但在无监督的情况下,却完全判若两人,这一现象让我们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内化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政渗透的效果如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能够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对其内容能够领悟多少,以及是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灵。

(三)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化趋势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和谐校园和和谐体育的客观条件。每个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在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上必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政渗透时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力得到发掘。

(四)平等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态课堂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政渗透,通过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民主、平等沟通,互动交流,实现思政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平等性的根本转变。动态课堂的动态教学活动使得体育教师更容易融入学生之间,并与学生形成良师益友般的平等关系,这使得学生会更愿意表露出真实的自己。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真实的意见和意愿,并在教学中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施教策略,以实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政渗透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学生也更愿意倾听和接受教师的意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三、体育课程思政的行动策略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先行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量的显性指标上,对体育课程潜在的思政功能却无心问之,导致体育教学“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是关键,所以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类课程均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而目前部分体育教师并不能正确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理清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动机。

(二)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摸清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个体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都必然注定要失败[4],所以,成功的思政教育应该是在摸清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完成无差异的学习任务,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营养过剩”或者“营养不良”,所以,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政渗透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可以通过中长跑等运动,有针对性的提高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球类比赛、体育游戏等运动,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等。

(三)教师教学的胜任力要跟上

教师教学胜任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关键因素,所以,体育教师应适时审视、提升自身的胜任力。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增强人文社科素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识积淀,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才能为“课程思政”铺垫良好的基础,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喷涌而出,还要不断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融入、渗透的技巧与艺术。

(四)学校的育人环境要配套

育人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5]。课程思政强调协同育人,不仅各类课程要协同,各种外部环境也应配套、配合。首先,各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各职能部门要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保证和引领,如出台包括职称评聘、课题立项、获奖推优的倾斜政策举措等。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新时代体育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转向的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阵地”和“主干渠道”的育人作用,才能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经过体育工作者不断的实践与创新,课程思政理念一定会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并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