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路径研究

2020-01-19王林雨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院校人才

王林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时代背景

国务院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我国掀起了“草根创业”、“人人创新”的新浪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而“人”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更要把他们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大程度激发其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让他们在创业创新中创造物质财富,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指数较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政企校”各方资源不能整合、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何整合社会之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内涵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内涵

“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凡是具有重大性、全局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协同的理念去分析,采用协同的办法去解决”[1]。协同理论主要通过创新主体的相互配合、协调、资源整合,打破要素壁垒,从而实现预期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是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进行的相互优化和深入合作,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目的。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意义

1.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目前,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让青年人才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沿线国家地区经济贸易的同时,对人才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政企校”协同培养,可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职人才,推动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快速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符合企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平衡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

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在于人,商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众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许多新兴行业和创新领域应运而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大量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7 届高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4%,其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实际水平。企业难以招聘到与职位要求相匹配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为某些技术或者人才引进支付高额成本,这是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而与此相对,大学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19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 万,再创近10 年毕业生人数新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与雇主的需求出现了严重偏差。通过“政企校”协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高职毕业生,不仅能精准填补企业人才的空缺,还能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发展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人才质量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等矛盾。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政企校”协同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协同培养为国家发展输送职业素养较高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在创新创业协同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目前,政策扶持力度薄弱正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协同培养的专项立法、知识产权和产业转化的扶持力度较弱、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较少、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较为单调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若能尽快出台较为系统、完善的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定能有效调动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培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二)企业因素

协同创新强调多方主体协同配合,利益是促进产学研各个主体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重要的推动因素。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盈利,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由于协同创新培养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在利益分配上也不明确,对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中小型企业在面向市场时,总感觉到势单力薄,生存陷入泥潭,主要原因还是企业转型升级慢、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要想在困境中实现突围,企业就需要积极寻求“盟友”,通过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积极研发、转化相关产品和专利,并可为企业培养、储备相关创新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校因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招生既面临着机遇又存在着巨大挑战,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加之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社会就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正面临着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重大难题,加快推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业务过硬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自身情况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定能积极促进协同培养创新机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符合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职人才。

(四)学生因素

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在创业过程中对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创业行为的一个先决因素[3]。相关研究表明,家庭背景越优越的大学生,个人创业的意愿越强烈,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更浓的兴趣,因而更容易产生创业想法[4]。大学生是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被教育主体,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在校时间较短;二是学业基础较弱;三是其培养方向为实际应用型人才。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学生与本科及以上学生的创业率均为3%左右,但与欧美国家大学生20%的创业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培训,通过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积极配合参与协同培养,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定能实现成功就业,成为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路径模式

(一)“政企校”协同培养的战略目标协同路径分析

政府、企业、高校三者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大核心社会机构,彼此构成了三螺旋关系,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政企校”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三方达成战略目标共识,从而构建创新育人的长效机制,该培养模式不是要求所有大学生均实现创业,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就业质量,为国家创新创业型社会构建提供重要人力资源。长久以来,企业注重利润收益,高校重视学术科研,造成了双方在出发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本质分歧,这就要求双方从战略目标层面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最终形成彼此认可的发展目标、培养步骤、权利职责、成果分享等共识。同时,政府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制定更为完备、系统的相关立法,充分发挥自身运行机制和监督执行的职能,不断优化协同育人的政策环境。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计划,不断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

(二)“政企校”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协同路径分析

高职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增强创新意识的首要途径就是课堂教育,协同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协同创新之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需要以及创业教育与协同创新理念在内涵特点上的契合性[6]。政企校需要共同利用多方资源,积极开发构建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才能共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是高校需要全面开设三大类型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基础、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给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理论、创业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并依托如ERP 企业沙盘经营、电子商务沙盘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二是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旨在通过多元化课程的协同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在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散创新创业思维;三是政府、企业需要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融入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协同培养的正确方向;四是“政企校”三方需要加强人才资源协同,构建一支包括科研成果丰富的“双师型”导师、优秀企业高管、政府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高精尖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通过加强交流和互动,“政企校”三方定能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政企校”协同培养的实践平台协同路径分析

在协同培养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需本着“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原则,与政府、企业共同给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完备的协同培养实践平台,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一是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部门,与政府、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从组织机构上为协同培养提供保障;二是高职院校应积极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创业仿真等线上网络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环境,真实体验创新创业经营全流程,对其创新创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三是高职院校应与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大力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最大程度推进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四是“政企校”三方应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等资源共享,积极构建创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多元化线下实践平台,依托“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实现共赢互动的良性局面。

(四)“政企校”协同培养的组织机制协同路径分析

目前,“政企校”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还在摸索阶段,建立系统、稳定的协同组织机制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为其提供长效动力和保障。一是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师生在职称评定、学分认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应予以充分考虑和优待;对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的企业,政府应加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补贴,不断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二是需要建立评价机制: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对协同培养各方的贡献与不足进行评估,因此需要针对不同主体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可以从环境、投入、过程、绩效等四个方面构建考核评价指标,结合自评、他评等方式,针对考核结果中的不足做到及时反馈、调整。三是需要建立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建立专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此机构在与学校各部门、企业、政府等做好对接工作的基础上,还需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下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综合专业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从宏观上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法律支持。

(五)“政企校”协同培养的文化体系协同路径分析

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对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创业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企校三方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给协同育人带来了很大障碍,需要找到其间的契合点,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准则理念等方面构建协同培养育人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在不断完善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免费、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应积极邀请创业者、投资者、企业家等到学校开展创客论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分享创业者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引导大家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认识,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企业需要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定期邀请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做好与高校文化的交融互通;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环境布置、科技竞赛、社团活动等活动深度融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在校园中营造热烈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对创业典型的推广宣传,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协同院校人才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